水滸傳:大刀關勝忠勇一生最後卻蒙千古奇冤

本文已影響5.31K人 

正史裏所描述的梁山好漢,都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先來說說正史裏所記載的英勇無比的關勝,關於正史是怎麼記載這位鐵骨英雄的,咱先從《水滸傳》的情節入戲。在《水滸傳》中,關勝的出場時間很晚,在第六十二回《宋江兵打大名城,關勝議取梁山泊》。以《金聖嘆評點水滸傳》七十回本來說,已經接近結尾了。但金聖嘆對關勝的評價很高,說關勝的品格和楊志等同,卻又略勝楊志,所謂:“楊志、關勝是上上人物。楊志寫來是舊家子弟,關勝寫來全是雲長變相。”

關勝得以露面,是宋江攻打大名府攻得急,童貫、蔡京要遣將去救援。這個時候,任衙門防禦保義使的宣贊極力推薦關勝,說:“小將當初在鄉中,有個相識;此乃是漢末三分義勇武安王嫡派子孫,姓關,名勝;生得規模與祖上雲長相似,使一口青龍偃月刀,人稱爲大刀關勝;見做蒲東巡檢,屈在下撩。此人幼讀兵書,深通武藝,有萬夫不當之勇;若以禮幣請他,拜爲上將,可以掃清水寨,殄滅狂徒,保國安民。乞取鈞旨。”這裏是通過宣贊的口對關勝的身世和本事做了一番交代。

然後,又從蔡京的眼中所見對關勝外貌身材做了細緻的直接刻畫——蔡太師看了關勝,端的好表人材:堂堂八尺五六身軀,細細三柳髭鬚,兩眉入鬢,鳳眼朝天;面如重棗,脣若塗朱。

水滸傳:大刀關勝忠勇一生最後卻蒙千古奇冤

關勝的真本事如何呢?接下來,關勝領軍叫板宋江,尚未開戰,僅略施小計,就活捉了梁山泊的張橫、阮小七兩員勇將;等到戰場廝殺,以一對二,堪堪敵住林沖、秦明二將。英雄一出手,便知有沒有。就是這一段緊張急促的描寫,讓金聖嘆老爺子讀得心花怒放、神飛色動,連連批註說“又一幅絕妙雲長變相”、“四字絕妙雲長變相”、“英雄儒雅,儼似其祖。極寫關勝也”、“極畫關勝”、“真乃絕妙關勝”、“又一幅絕妙雲長變相,精神意思,都畫出來”、“極寫關勝絕倫超羣,真是妙絕之論”。小說《水滸傳》中的關勝既是這麼一個頗有武聖關雲長遺風的英雄人物,那麼,真正歷史上的關勝到底是怎麼樣的呢?讓我們通過那些可信度比較高的史書來解讀原汁原味的英雄關勝。

且看《宋史》卷四百七十五《劉豫傳》:“建炎二年正月,用愨(張愨)薦除知濟南府。時盜起山東,豫不願行,請易東南一郡。執政惡之,不許。豫忿而去。是冬,金人攻濟南,豫遣子麟出戰,敵縱兵圍之數重。郡倅張柬益兵來授,金人乃解去,因遣人啖豫以利。豫懲前忿,遂蓄反謀,殺其將關勝,率百姓降金。百姓不從。豫縋城納款。”又《金史》卷七十七《劉豫傳》雲:“康王至揚州,樞密使張愨薦知濟南府。是時山東盜賊滿野,豫欲得江南一郡,宰相不與,忿忿而去。撻懶攻濟南。有關勝者,濟南驍將也,屢出城拒戰。豫遂殺關勝出降。”

這兩條故事說的是同一件事:景州阜城(今河北崇縣)人劉豫原先是河北提刑官,靖康初年,金人南侵,劉豫爲了保命,棄官不做,易容潛逃,大隱於野,在真州(今江蘇儀徵市)躲了整整兩年。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正月,樞密使張愨推薦他爲知濟南府。按理說,這對有過逃跑污點的官員來說算是重用了,可是劉豫卻非常不滿,認爲山東盜賊四起,去濟南任職就等於是送死,要求在東南做郡守。主政的黃潛善等人對劉豫這種挑肥揀瘦的態度做出了“零容忍”的反應,嚴肅勒令他按期到濟南上班。劉豫最後忿忿而去。

這一年冬天,金將撻懶領兵圍攻濟南,利誘劉豫投降。劉豫“懲前忿,遂蓄反謀”,很有幾分賭氣性質地要獻城投降。可是,當時的濟南府並不完全由他說了算。濟南府的守將就是關勝。關勝驍勇善戰,多次打退金兵的進攻。就因爲關勝的存在,撻懶屢攻不下,纔不得已採取了利誘招降措施。劉豫盛情邀請關勝和自己一同獻城投降,結果遭到了關勝的嚴辭拒絕。爲了完成“投降大”,奸人劉豫玩了手陰的,暗中使人絞殺了關勝。英雄慘死於小人之手,令人不勝唏噓。而關勝在國難當頭之際,毅然擔當起守城重責,與強虜展開殊死搏鬥;面對上司和敵人的誘降,堅貞不屈,至死不渝,誠烈偉丈夫也哉!

水滸傳:大刀關勝忠勇一生最後卻蒙千古奇冤 第2張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大史學家樑玉繩讀《宋史》卷四百七十五《劉豫傳》,因爲文言點讀的原因,把“豫懲前忿,遂蓄反謀,殺其將關勝,率百姓降金”一句錯讀爲“豫懲前忿,遂蓄反謀,其將關勝,率百姓降金。”讀漏了一個“殺”字,進而下結論:“豫將關勝,與俱降金”(見樑玉繩《瞥記》卷七),惜哉!樑玉繩的兒子樑學昌難以相信關勝降敵,通過查對《金史》和明人王象春所著《齊音》,證明了關勝並未降敵,卻得出了另一個錯誤的結論:宋史有誤。明人王象春《齊音》一書中關於關勝的記載是這樣的:“金人薄濟南,有勇將關勝者,善用大刀,屢陷虜陣。及金人賄通劉豫,許以帝齊,豫誑勝出戰,遂縛勝於西郊,送虜營,百計說之不降,罵賊見殺,且自啖其睛。”

這一條記載,不但交代了關勝的武器是大刀,還詳細描寫了關勝就義前的情景:“罵賊見殺,且自啖其睛”,千載之下,讓人讀來氣血翻涌、義憤填膺。晚清著名的經學家俞樾在《茶香室叢鈔》卷十七中稱讚說:“大刀關勝贊曰:‘大刀關勝,豈雲長孫?雲長義勇,汝其後昆。’即俗傳以關勝爲關公之裔,亦非無因。”俞樾所言極是,關勝雖然不是關羽後裔,但其忠義浩氣,直貫日月,人們都一廂情願地把他看成了“義勇武安王嫡派子孫”。

光緒山東通志卷三十四古蹟一更記:“濟南府歷城縣,關勝墓在縣南渴馬崖。”同書卷一百九十九雜誌則記:“歷城馬跑泉,乃金兵薄濟南時,關勝與兀朮大戰工,一日,至渴馬崖,求水不得,馬跑地而泉涌出,因名馬跑泉。今西門南濠外有馬跑泉,濼水環流,是另一泉也。劉豫受金賂,殺關勝,其墓在渴馬崖西。”晚清光緒朝的通志對於關勝的記載,主要是取裁於民間傳說,可信度已經很低了,不過,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民對英雄的瞻仰和懷念。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