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是明朝開了中國花錢上大學風氣之先

本文已影響2.8W人 

大學體制在古代

人認爲大學體制是西方人創造,其實不然。中國古代即有高等學府,只是辦學的理念和模式不同,而且不興叫“大學”。

爲何是明朝開了中國花錢上大學風氣之先

網絡配圖

商時的中國大學叫“太學”;周時叫“國學”,國學是周王辦的,諸侯辦的則叫“泮宮”;西晉時稱“國子學”,北齊易名“國子寺”;隋則改稱“國子監”,一直到清末都是這叫法。

真正把大學叫“大學”的,在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當年,中國誕生了第一所現代意義上的大學:京師大學堂,即今北京大學的前身。

古代花錢上大學

上大學的好處多多,但上大學得憑成績,要考,古今一理。沒有成績,如果有一個不凡的家庭背景,有當大官的老爸、太子黨的身份,也可以,特招嘛。

爲何是明朝開了中國花錢上大學風氣之先 第2張

網絡配圖

如果沒有這些條件,是不是沒門了?也不是,但前提條件得有錢:買個入學名額。這便是現在大家常說的“花錢上大學”。古時的入學名額叫“員”,生員就是這意思,即今“招生指標”。

隨着國力下降,中央財政嚴重虧空,朝廷急於搞錢,便開始“教育亂收費”了:凡想上大學、到國子監讀書者,不論成績優劣,不問家庭出身,“軍民子弟”只要肯出“贊助費”,就發給“錄取通知書”!

爲何是明朝開了中國花錢上大學風氣之先 第3張

網絡配圖

有意思的是,明朝時收取的贊助費不要現金,只收當時短缺的糧食或是馬匹等。“官倒”烏紗帽,在古代中國屢見不鮮,但像明朝這樣“官倒”招生指標的,實在少見,可以說開了中國花錢上大學風氣之先。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