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羅天下兵器:秦始皇爲何鑄造“十二銅人”

本文已影響1.39W人 

導讀:有關秦始皇十二銅人,衆說紛紜,至今流傳着多種說法,然而令人感興趣的是,中國第一位封建皇帝秦始皇爲何要鑄造這12銅人呢?十二銅人如今何在?銅人有多重多高?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怎樣鑄造?在什麼地方鑄造?是誰鑄造的?又是怎樣消失的?有沒有重新發現的可能性?這些問題均成爲千古之謎。

秦朝建國時間很短,僅15年,留存下來的史料也很有限,今年56歲的民間考古人士王根權先生歷時20年潛心研究秦漢史,對“秦十二銅人”留下的千古之謎,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計算出“銅人”重量、身高,尋找到了2230多年前鑄造銅人的遺址和遺留物,破解出了鑄造的工藝與方法,並斷言:“還有兩個‘銅人’留在西安境內。”

網羅天下兵器:秦始皇爲何鑄造“十二銅人”

網絡配圖

  問題一

  “十二銅人”究竟有多大

凡是遊覽過阿房宮的人,對宮前兩側一邊6個兩邊共12個筆直挺立的巨大的銅人塑像,一定印象深刻。據導遊介紹,這些高達4人高的銅人,就是2000多年前秦始皇鑄造的“十二銅人”模擬品,是西安電影製片廠爲拍電影留下的道具。

陝西省考試管理中心幹部、癡迷研究“秦十二銅人”的業餘考古學者研究後認爲:道具“銅人”與“秦銅人”有着不少差別。第一,“秦銅人”比道具“銅人”高;第二,“秦銅人”的服飾應是狄族等少數民族的服裝,而道具“銅人”卻是漢服;第三,“秦銅人”全部是男性,而道具“銅人”中有兩名女性;第四,“秦銅人”沒有手持樂器的藝人樂工,道具“銅人”中卻有。關於秦銅人的重量,王根權認爲史料中有“重各千石”、“鍾小者皆千石也”、“各重三十四萬斤”、“各重二十四萬斤”記載。爲什麼會有四種數字呢?這些數字均屬估計數字非確切數字,千石之說只是泛指,十二枚銅人不是一樣大,也不是一樣重,小者千石,大者應該大於千石。石是秦時的重量單位,一石爲一百二十斤。秦時的一斤等於現在的256.26克,如此計算下來,最小的一尊銅人重量也在30噸以上,大的則在87噸以上。

史料記載有三說:“高三丈”、“坐高三丈”、“有大人長五丈,足屢六尺,皆夷狄服……”這就是說“秦銅人”的高度有三種可能,一種是三丈合今8.12米;另一種是五丈合今13.7米;第三種可能是像高加座高,合今16.24米。根據相關資料考證,“秦銅人”當爲16.24米高。

問題二

  “十二”到底寓意什麼

根據史料記載,“秦銅人”的銘文“李斯撰,蒙恬書”,由此可知,鑄造銅人應該是國家的大事。根據常識,凡是具有紀念意義的標誌性建築、器物、圖案,其尺寸及造型都不是隨便定的,都有一定寓意。

“秦銅人”的十二這個數字寓意着什麼呢?王根權研究認爲,古時把大地分成十二地支。十二地支統合起來就是大地。大地還有一種分法,先分成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每個方向再分出兩個方向,這就是四面八方。四面八方也是十二。可見十二這個數字是能夠代表大地的,而且是一個統一的大地。大地不就是天下嗎?秦始皇所建立的不就是一個天下統一的封建王朝嗎?因此,秦始皇鑄造十二銅人的“十二”第一層意思就寓意着“天下統一”。還有,一年四季,一季三月,一年十二個月,如此往復便是千秋萬代。兩者合一,“12”這個數字解密後就是:天下統一,千秋萬代。而“秦銅人”應該是中國歷史上中華民族第一座和平統一紀念碑。

網羅天下兵器:秦始皇爲何鑄造“十二銅人” 第2張

網絡配圖

問題三

  秦人如何鑄造“銅人”

2000多年的秦朝,能鑄造80餘噸的銅器實屬奇蹟。它是怎樣鑄造出來的呢?

經研究後認爲它是採用地坑法鑄造的。地坑法就是在地下挖個大坑,依坑做成範模,鑄成後挖開地坑將鑄器拖出來。鑄器小容易拖出來運走,鑄器太大,拖出坑又成了問題。秦時的設計者想出了個辦法:在地面上築臺,在臺中心做範,鑄成後破壞築臺,鑄器即可容易運走。鑄下一個時,補好築臺,重做範模。範的問題解決了,銅水溶化的問題又如何解決呢?

根據以往考古發現,在殷墟安陽小屯一帶,曾在冶煉遺址裏發現有鉗鍋殘片,經復原,可盛銅液12.7公斤。按此推算鑄造銅人,需要三到五千套這樣的設備方可完成。三到五千套設備,需要數萬人操作。分散溶銅容易,統一澆鑄就難了,其配合協調問題是很難解決的。設計者仿照“將軍盔”的原理在範模臺上做了個大形固定鉗鍋,再讓銅液溶化後能夠自行流出,注入地坑範模中,不斷地對鉗鍋燒火加溫使銅塊溶化流出,再不斷地投以銅料,這樣以來就形成了泉注式的銅水,澆鑄問題也就解決了。

  問題四

  鑄造銅人具體地點在哪裏

時光進入1986年,王根權所在的部隊要在咸陽市淳化縣安子窪鄉好花圪塔山(古甘泉山)上施工,他負責前期工程,在施工中意外撿到了一塊完整的“甘林”瓦當,若干“長生未央”及雲葵紋瓦當的殘片。根據這一發現,考證證明此處就是秦漢時期的甘泉宮所在。之後,他還對甘泉山下古云陽城裏的兩個大土堆進行了考察。考察結果發現兩個大土堆周圍除了大量秦漢磚瓦殘片外,還有大塊大塊的燒土和燒渣。由此,前後歷時20餘年,他確認咸陽市淳化縣鐵王鄉涼武帝村北的兩個大夯土臺基就是秦十二個銅人的鑄造地。

據記載,鐵王鄉涼武帝村北的兩個大夯土臺基呈東西排列,均爲圓錐形,間距75米。西臺基高約15米,底圍約200米。東臺基高約16米,底圍約225米。民間傳說東臺基叫“望母臺”。傳說漢昭帝懷念他母親時,到臺上相望,以此得名。王根權說,漢昭帝母趙婕妤墓在今淳化縣鐵王鄉原家村東,名雲陵,與兩土臺基相距10餘公里。皇帝思念母親不會像普通百姓那樣走到高處去望墳墓,昭帝思母築臺相望之說是不可信的。“望母臺”實爲“望模臺”。“母”“模”兩字地方讀音相同。其作用是站在此臺上觀察銅人範模的製作,監督指揮“銅人”的澆鑄,實爲指揮台。西邊土臺,民間傳說叫“聖水臺”,傳說漢武帝要飲用天上的“聖水”(露水)築高臺以取之,這個傳說也是附會的。臺北緊靠的就是甘泉山,在山上築臺取水不是離天更近更容易嗎?“聖”與“升”同音,西土臺實爲“升水臺”。升什麼水呢?升澆鑄銅人的銅水。即在西土臺上建造熔銅爐,以此提高銅水的水位,使其熔化後自行流入範模中。另外,兩土臺東邊有條河,名叫冶峪河,也叫冶谷水。

網羅天下兵器:秦始皇爲何鑄造“十二銅人” 第3張

網絡配圖

  問題五

  “秦十二銅人”藏身於何處

《關中記》雲:“董卓壞銅人,餘二枚,徒清門裏。魏明帝欲將詣洛,載到霸城,重不可致。後石季龍徒之鄴,符堅又徒之長安而毀之。”王根權精心查閱史料,結果發現,“被毀一說”有誤。魏明帝要把兩枚銅人運往洛陽,運到霸城,重不可致,留到了霸城南。魏明帝無能爲力了,十六國時後趙皇帝石季龍有沒有這個能力,是值得懷疑的。石季龍有這個能力將銅人運到了鄴,十六國時期前秦皇帝符堅有沒有這個能力再從鄴運回長安?符堅有能力將銅人運回長安,既已運回爲什麼又要毀掉?既然要毀掉爲什麼不在鄴地毀掉,而要運回長安後再毀掉?他查閱《石季龍傳》發現,石季龍“徒之鄴”的“銅人”非長安之“秦銅人”,乃洛陽之“銅人”。如此,符堅運回長安並毀掉的“銅人”是洛陽“銅人”,而非長安“秦銅人”。

魏明帝要將銅人運往洛陽,當時採用的是滾木法。如果採用的是這一方法,那麼兩枚“銅人”同時起運的可能性很小,應該是分別運送。由此推知,魏明帝景初元年(237年)兩尊銅人就分開了,一尊仍留在古長安城內(今西安市未央區張家堡一帶),一尊在古霸城南(今西安市臨潼區新豐一帶),當時一定是“卡”在哪一個低窪的河道內,後被泥沙所埋。王根權說:“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這兩個銅人還塵封在人間,今後有可能因爲什麼偶然的機會重見天日,再現當年之風采。”

秦始皇掃六國、兼天下、築長城、通直道、書同文、車同軌、統度量,完成了他的統一中國大業後,於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收繳天下兵器,冶鑄了12個重各千石的大銅人,立在阿房宮的前殿。如今銅人何在仍是一個謎。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