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創廣雅書院:備受國外勢力關注

本文已影響1.15W人 

導讀:廣雅書院建成後,受到了在廣州的粵海關外國情報人員的關注。據廣東省檔案館藏粵海關檔案資料記載,1891年12月31日,法國籍稅務司雷樂士在呈報給總稅務司的內部總結材料《粵海關十年報告(1882-1891)》中指出,張之洞總督在廣州創辦廣雅書院,是“廣東教育史上一個非常引人注目的事件”。

位於廣州市荔灣區西村的廣東廣雅中學,其前身是清末廣東、廣西地區的最高學府——廣雅書院,由清末洋務運動首領、兩廣總督張之洞於1888年創立。

張之洞創廣雅書院:備受國外勢力關注

網絡配圖

清朝任命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張之洞南下督粵,任兩廣總督。張之洞到廣州赴任時,正值中法戰爭期間。看到經歷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農民運動後的清朝陷於危境之中,一貫重視教育的他,在着手興辦廣東水陸師學堂以抵禦外侮的同時,決定在廣州創辦一所有別於傳統的新型學院,“以礪士品,而儲人才”,培養適應嶺南洋務運動需要的管理人才。

張之洞先後勘察了7處書院選址,最後看到“省城西北五里源頭鄉”(現廣州西村廣雅中學校址)“山川秀傑,風土清曠”,環境優美幽靜而交通便利,遂拍板選爲書院地址,佔地124畝。校址選定後,他會同廣東巡撫吳大澂、廣西巡撫李秉衡等聯名奏呈光緒皇帝。隨後,他又設計院舍和草擬書院規程,並着手籌集置地建房資金。各慈善、文化機構如廣州惠濟堂、愛育堂,順德青雲文社以及富商社團誠信堂、敬忠堂等都捐助辦院基金。1887年4月,書院正式開工建設,歷時一年多,共花費13.88萬兩銀子。

廣雅書院落成並舉行開學禮,吸收了廣東、廣西各州府嚴格挑選的100名“才志出衆”的優秀學員入學,學制3年。廣東學生住東齋,廣西學生住西齋。課程分爲經學、史學、理學、文學4門,以培養學生“能通大義”、“貫通古今”、“踐履篤實”、“翔實爾雅”爲主旨。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課程。張之洞親自參加開學禮,並題寫書院匾額。“廣雅”兩字,按照首任“山長”(院長)樑鼎芬的解釋爲“廣者大也,雅者正也”,強調要培養“知識廣博,品行雅正”的人才。書院經費除政府撥出一部分以及已充公土地的租金外,還接受官僚、官商的捐獻,包括張之洞和候補道臺孔廣鏞的捐款利息,用於師生膏火費、工役伙食費和雜費等。翌年,《廣雅書院學規》27條頒佈,飭令學生們嚴格遵照執行。

張之洞創廣雅書院:備受國外勢力關注 第2張

網絡配圖

廣雅書院建成後,受到了在廣州的粵海關外國情報人員的關注。據廣東省檔案館藏粵海關檔案資料記載,1891年12月31日,法國籍稅務司雷樂士在呈報給總稅務司的內部總結材料《粵海關十年報告(1882-1891)》中指出,張之洞總督在廣州創辦廣雅書院,是“廣東教育史上一個非常引人注目的事件”。在他看來,廣雅書院具有其獨特之處:一是嚴格的考試。

入院學生不僅要有秀才資格,而且必須通過“由總督主持的一次特別考試”。經過3年學習後,那些沒有通過晉級考試的學生將離開學校,“把位子讓給在入學考試中成功的新生”。另外,學院除正常授課外,“每個月舉行兩次考試”,並獎勵作文優秀的學生,獎金從1兩至3兩白銀不等,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二是嚴格的教學管理。每位學生每月可領5兩白銀生活津貼,管理實行內宿制,學生必須住在校舍,不準在校外過夜,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允許離校。

總督延聘一位“功名地位很高”的人擔任“山長”,常年住在書院,負責學生們的“研習活動”。現任“山長”是一位名爲朱一新的翰林。此外,總督還指派兩名學監負責照料書院的一般事務。三是高雅的建築和優美的環境。書院佔地面積很大,大樓建築“非常優雅”,“巍然兀立”,藏書樓、講學廳和會客廳“氣派輝煌”,學生宿舍也很講究。院內的佈局具有“中國傳統風格”,裝飾有池塘、小橋和假山等等,四周用高牆和壕溝圍起來。

張之洞無論在廣雅書院的辦學理念、課程設計、教學管理上,還是在師資的聘任、圖書設備的配置上,都傾注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使它有別於傳統科舉制度下的舊學堂,成爲青年學子們讀書求學的新式大書院。而他創設的廣雅書局,更使一大批重要圖書和文獻資料得以整理和保存下來。

張之洞創廣雅書院:備受國外勢力關注 第3張

網絡配圖

張之洞離粵調任湖廣總督後,仍十分重視教育,並按廣雅書院模式在湖北相繼創辦了兩湖書院和自強學堂。對於張之洞督粵興學之舉,雷樂士稅務司予以高度評價,稱總督的“傑出之處恰恰是他對發展學術所表現的濃厚興趣,而不是他爲國家辦的其它事業”。

戊戌變法後,廣雅書院增設西學課程。1902年按照清朝中央政府的命令,廣雅書院改名爲兩廣大學堂。時人將它與湖北的兩湖書院、自強學堂和上海南洋公學並稱爲全國的“四大學府”。張之洞創設廣雅書院,反映了廣州的教育逐步從國內封建體制轉向西方現代教育的過程,使廣東獨領中國近代教育制度改革的風騷,培養了一大批具有新知識新思想的新型知識分子,對廣東近代社會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

正如1901年12月31日粵海關英國籍稅務司馬根在《粵海關十年報告(1892-1901)》所言:廣東很多人“想學習英語”,“越來越趨向於放棄舊學,轉向西學,特別是所有科學技術的科目,可以有信心地期待下個十年中這個方面將會有顯着的進步”。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