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曉嵐也是軍迷?他與神臂弓不得不說的事

本文已影響5.53K人 

大約是十多年前,有一部《鐵齒銅牙紀曉嵐》紅遍了大江南北,令紀昀、紀曉嵐、紀大煙袋的名聲婦孺皆知。張國立飾演的紀曉嵐是一個具有詼諧幽默、正直勇敢特質的中國文人形象。但是你是否知道,紀曉嵐在某種程度上也算是一個愛好軍事的軍迷?

宋代有神臂弓,實巨弩也,立於地而踏其機,可三百步外貫鐵甲。亦曰克敵弓,洪容齋試詞科,有《克敵弓銘》是也。宋軍拒金,多倚此爲利器。軍法不得遺失一具,或敗不能攜,則寧碎之,防敵得其機輪仿製也。元世祖滅宋,得其式,曾用以制勝。

至明乃不得其傳,惟《永樂大典》尚全載其圖說。然其機輪一事一圖,但有短長寬窄之度與其牝牡凸凹之形,無一全圖。餘與鄒念喬侍郎窮數日之力,審諦逗合,訖無端緒。餘欲鉤摹其樣,使西洋人料理之。先師劉文正公曰:“西洋人用意至深,如算術借根法,本中法流入西域,故彼國謂之東來法。今從學算,反祕密不肯盡言。此弩既相傳利器。安知不陰圖以去,而以不解謝我乎?《永樂大典》貯在翰苑,未必後來無解者,何必求之於異國?”餘與喬念乃止。“維此老成,瞻言百里”。信乎所見者大也。

紀曉嵐也是軍迷?他與神臂弓不得不說的事

網絡配圖

這段短短334字所傳達的信息大意是說,宋代有一種神臂弓,其實是一種巨弩,將它豎立在地面上,踩踏它的機構來裝填,可以在三百步外貫穿敵人的鐵甲。它又被叫做克敵弓,在宋代洪邁(容齋是洪邁的號)所做的《容齋三筆》裏就有提到過一篇《克敵弓銘》。

宋朝軍隊抗拒金兵,往往倚靠它爲利器。軍隊法令規定不許遺失一具,如果打了敗仗逃跑來不及攜帶,那就寧可要將它破壞掉,防止敵人得到它的機輪仿製。蒙元的忽必烈滅亡了宋朝,得到了它的樣式設計,用它打仗獲得勝利。到了明代卻失傳了,只有《永樂大典》上刊載了它的圖和圖解。

《閱微草堂筆記》,寫作於公元1789年至1798年之間,記錄了紀曉嵐所見所聞中故事。著名的戴梓蟠腸鳥槍的記錄便是源於此書。作爲一部筆記小說,紀曉嵐的這篇《克敵弓》的記述重點在於,他與鄒念喬兩人想請西洋人來研究神臂弓,最後被劉統勳勸止的故事。劉統勳的勸阻理由是:西洋人一向心懷叵測,怕他們偷學了回頭又騙我們,對我們不利;《永樂大典》就在我們手裏,不怕將來沒人不會。

雖然這個說法是有點道理,畢竟自從西國家接觸到中國之後,對中國從政治、經濟、軍事地理到風土人情、文化語言,各方面的信息蒐羅研究始終未曾斷絕。就拿近代第一次捱打的鴉片戰爭來說,英國軍隊就沒少從馬戛爾尼還有阿美士德率領的使團所做的情報分析中獲益。所以按照老話,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不請西洋人沒什麼錯。但可惜的是,由於1900年八國聯軍打進北京,收藏在翰林院的《永樂大典》慘遭戰火劫難,留存至今不到800卷,《永樂大典》中關於神臂弓的那些信息也隨之佚失,至今不見於文字。

紀曉嵐也是軍迷?他與神臂弓不得不說的事 第2張

網絡配圖

好在神臂弓作爲宋代軍隊的利器之一,歷代典籍文章中也多有記錄,多少也能夠彌補一點缺憾。北宋的沈括在他的《夢溪筆談》中記載:“熙寧中,李定獻偏架弩,似弓而施榦鐙。以鐙距地而張之,射三百步,能洞重扎,謂之“神臂弓”,最爲利器。李定本黨項羌酋,自投歸朝廷,官至防團而死,諸子皆以驍勇雄於西邊。”即北宋熙寧年間,有個叫李定的向朝廷進獻了一種偏架弩,外形像弓但卻有個鐙,用腳將鐙踏在地上張開弓,射程有三百步,能夠洞穿重型鎧甲,被叫做“神臂弓”。

在上文中提到的《容齋三筆》裏的記錄與沈括稍有出入:“神臂弓出於弩遺法,古未有也。熙寧元年,民李宏始獻之入內,副都知張若水方受旨料簡弓弩,取以進。其法以桑木爲身,檀爲秢,鐵爲蹬子槍頭,銅爲馬面牙發,麻繩扎絲爲弦。弓之身三尺有二寸,弦長二尺有五寸,箭木羽長數寸,射二百四十餘步,入榆木半秥。”文中的進獻者的名字從李定變成了李宏,並且增加了部件材料尺寸上的信息,但是光憑這點信息仍然是遠遠不夠復原神臂弓。

復原或者復刻某件物件,最理想的狀態莫過於有原件還有說明書。在紀曉嵐那會兒,有說明書而無文字,兩個秀才琢磨了再久也成不了事。而在被紀曉嵐認爲神臂弓業已失傳的明代,卻有人憑藉發現的蒙元時期貯藏的神臂弓而加以仿製。

《皇明經世文編卷之一百五十七》中,劉天和所作的《條陳戰守便益以圖御虜實効疏》裏就記載了他做神臂弓的一則故事。不過劉天和所做的神臂弓分爲三個等級的拉力,最大一百五十斤,最低九十斤,明代一斤約摺合今天590克,也就是說88.5公斤至53.1公斤之間。而《宋史》中的相關記錄則爲;“曩時神臂弓錘二石三鬥,今錘一石四鬥。”根據沈括的夢溪筆談的說法,“挽蹶弓弩,古人以鈞石率之;今人乃以粳米一斛之重爲一石,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爲法。”也就是說宋代的神臂弓的拉力在2.3石到1.4石之間(十鬥爲石),等於212.75宋斤至129.5宋斤之間。1宋斤約合0.63公斤,即133.56公斤至81.585公斤。由此看來,明代的神臂弓拉力遠不及宋。

說起來,紀曉嵐之所以想複製神臂弓是因爲他覺得這種兵器是種能夠“三百步外貫鐵甲”的利器。但事實上,且不說這是否是由於對沈括的“射三百步”、“能洞重扎”的斷句錯誤與誤讀,也不說宋代還有比神臂弓拉力更大威力更強的單兵操作的十石弩十一石弩存在。單說即使紀曉嵐真的復原成功了神臂弓,那又會如何?

紀曉嵐也是軍迷?他與神臂弓不得不說的事 第3張

網絡配圖

清代統治者對於武器掌控管理是十分嚴格的。鳥槍屬於利器,所以按照質量好壞從中央到地方再到綠營都是按照質量好壞,由優到差遞降裝備的。所以不難想象廣大綠營官兵手上若是真有了神臂弓,又會是何等削弱的版本。況且在紀曉嵐所處的十八世紀,西方世界已是普及了最大射程超過神臂弓,操作上比弓弩更省力、發射過程比清人兵丁鳥槍更簡易的燧發槍。

如弓弩這樣的武器早在兩百多年前,就已經在西歐退出了軍用武器的行列,成爲狩獵與體育工具。在中國自明代以來,火器也是日益排擠弩在軍中的地位,洪武年間就規定:“凡軍一百戶,銃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槍四十”,弩已經失去了市場。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神臂弓還是作爲收藏品與古董更爲合適,最多也只能利用它的一些特性成爲特種作戰的裝備。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