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孝莊文皇后下嫁之謎的真相究竟是什麼樣的?

本文已影響8.31K人 

歷史上孝莊文皇后下嫁之謎的真相究竟是什麼樣的?這是很多讀者都特別想知道的問題,下面小編就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一起看看吧。

詩中透露出來的祕密:上壽觴爲合巹尊,慈寧宮裏爛盈門。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躬逢太后婚。——南明·張煌言《建夷宮詞》

張煌言的這首詩寫得很熱鬧。從字裏行間中便可看出那種宮中奢華的氣象。不過最後一句卻透露出了一個天大的祕密:“太后婚。所謂“太后”,即指皇帝的母親,先皇的皇后或妃子。也就是說,肯定是與先皇結過婚的人。而在這首詩中,又出現了“太后婚”的字眼,也就是說此時的太后又出嫁了次在封建社會、尤其是宋朝之後,封建思想中的倫理道德觀念被進一步放大,女子從而終方算有貞潔可言,更不必提三從四德之類的條條款款。民間喪偶的女性改嫁,很多時候還要受到不少限制,尤其是對其名聲所產生的大不利影響。更不用說堂堂一國的太后了

如果說皇后是六宮之主,一國之母,那麼太后就相當於太上皇的位子,一舉一動都要受到文武百官乃至黎民百姓的關注,更何況是再婚這件有悖於倫常之事?而張煌言筆下的這個太后,卻大張旗鼓、大操大辦地籌辦自己的“二婚”慶典,唯恐天下人所不知。這位太后究竟是誰?我們從張煌言言所生活的時{代中便可看出來。

歷史上孝莊文皇后下嫁之謎的真相究竟是什麼樣的?

張煌言生於1620年,即明光宗泰昌元年,卒於1664年,即清聖祖康熙三年,如果不算南明時期,那麼他曾經歷過明光宗、明宗(天啓帝)、明思宗(崇禎帝)以及清世祖(順治帝)、清聖祖(康熙帝)五代帝王。因詩中有慈寧宮的字樣,因此可以認定是入主中原的太后,故努爾哈赤、皇太極以及南明皇帝的太后可以排除,再加上張煌言卒於康熙三年,且一直因爲是南明之臣而處於被清延的追殺之中,想來也無暇去寫這種事,因此亦可以將康熙朝的太后排除在外。如此一來僅剩下一位,就是順治朝的太后順治帝的母親一博爾濟吉特氏·布木布泰,即後世所稱的孝莊太后。此事,也正是清初四大謎案之一:太后下嫁之謎。

孝莊太后下嫁的可能

民間之所以盛傳太后下嫁的故事,就是因爲根據當時的歷史情況看,孝莊太后下嫁還是有原因和動機的。不過,後人經過多方分析,得出的結論也是說法不ー一。有人說,孝莊太后有可能下嫁多爾袞,是因爲她想報恩。這種說法多見於文人筆記:皇太極去世後,睿親王多爾袞完全可以繼任大統,因爲他有足夠的實力和條件。但是,他沒這樣做,而是將皇位讓給了皇太極的第九子,年僅6歲的福臨,自己則稱攝政王。在他的影響下,諸王公大臣對福臨的即位也就不敢多言,福臨順利地當上了皇帝。之後,多爾袞爲了大清的江山,又親率八旗勁旅,揮戈南下。經過艱苦的征戰,多爾袞不但大敗李自成軍,還佔領了北京城。

此時,多爾袞仍然有機會稱帝帝,但是他還是沒有這麼做,北京局勢一穩定,就立即迎請順治帝移駕北京。福臨成了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天子。多爾袞的苦心和忠誠不但讓皇帝感動,也感動了大臣們,大臣們都認爲多爾袞理應得到回報。久未得到孝莊太后的多爾袞認爲,不如如藉此時機了了自己的心願,於是,召來大學土范文程等,密謀迎娶孝莊皇太后之事。

第二天,百官上朝後,范文程上奏說:“攝政王功高望重,謙抑自持。自入關以來,大權在握,卻並不以帝位自居,盡心輔輔佐皇上。如此讓位之德,亙古少有,又如何能夠報答得了呢?正好,攝政王是皇上的叔父,今日讓位的事,就跟皇父傳位給自己的兒子一樣。攝政王既然像對待太子一樣對待皇上,皇上也應當像對待皇父一樣對待攝政王,以此作爲報答,諸位覺得如何?”衆人連連稱好。范文程緊接着提議道:“近日聞說攝政王妃新亡,而我皇太后又盛年寡居。皇上既視攝政王如父,自然不可使父母異居兩處。因此,伏請攝政王與皇太后同宮而居。”衆人又都隨聲附和。於是,史官將此事記載於冊日:“皇太后下嫁攝政王。羣臣上賀表。”

傳說中的婚禮大典

相傳,多爾袞和太后的婚禮極爲隆重,京師除了一兩個自命清高者,其餘的人都親臨現場,同同瞻盛典。當時,還以順治帝福臨的名義詔告天下,說“太后盛年寡居,春花秋月,悄然不怕。朕貴爲天子,以天下養,乃獨能養口體,而不能養志,使聖母以喪偶之故,日在愁煩抑鬱之中,其何以教天下之孝?皇叔攝政王現方鰥居,周室懿親,元勳貴胃,其身份容貌,皆爲國中第一人,太后頗願纖尊下嫁。朕體慈懷,敬謹遵行。一應典禮,着有司予辦。"

歷史上孝莊文皇后下嫁之謎的真相究竟是什麼樣的? 第2張

學界爭論

太后下嫁攝政王一事是否存在,史學界尚有爭議。太后下嫁之說,最早引起史家關注的是明遺民張煌言的十首《建夷宮詞》,其中有一首說:“上壽觴爲合而尊,慈寧宮裏爛盈門。春宮昨日新儀注,太禮恭逢太后婚”。 主張太后下嫁說的還有其它一些論據:其一,多爾袞尊稱爲“皇父攝政王”;其二,據蔣良騏《東華錄》記載,詔告多爾袞的罪狀中,不僅有自稱“皇父攝政王”,還有“又親到皇宮內院”;其三,孝莊遺囑康熙不要將其與皇太極合葬,是否因下嫁多爾袞而有難言之隱。

但清史大家孟森先生早就撰有《太后下嫁考實》,針對太后下嫁說的各種根據,一一予以駁難 。孟森認爲張煌言是故明之臣,對清朝懷有敵意,所作詩句難免有誹謗之詞;再者順治稱多爾袞爲“皇父攝政王”,寓有中國古代國君稱老臣爲“仲父”、“尚父”之意,周武王也稱姜太公爲尚父,不足爲據,至於所謂到“皇宮內院”,疑多爾袞另有亂宮之舉,不見得專指孝莊太后;再者孝莊不願與皇太極合葬,乃因昭陵已葬有孝端皇后,且皇后不與夫君合葬,這在古代並不乏實例。閻崇年也認爲至今還沒有見到一條關於“太后下嫁”的史證,此事純屬子虛烏有。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