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光是什麼人?他與劉秀之間有何故事?

本文已影響4.72K人 

嚴光可能大家不是很熟悉,他曾經是劉秀的同學。每當一提起這個,那麼小編就不得不給大家詳細的說一下了

在《後漢書》中,有這樣一段描述:“因共偃臥,光以足加帝(光武帝劉秀)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帝笑曰:‘朕故人嚴子陵共臥耳’。”

意思是說,嚴光和光武帝一同睡覺,嚴光由於睡姿不雅,將一隻腳壓在光武帝的肚子上。第二天,太史上奏說有客星犯主,冒犯了皇帝的御座,情勢非常緊急。光武帝笑着說:“沒事,這不過就是我和老友嚴子陵在一起睡覺而已。”

既然嚴光把腿壓在劉秀肚子上這事,讓很多人都知道了。那說明,嚴光也是明白的。那麼,他爲什麼還要把腿壓在劉秀肚子上呢?

嚴光其實並不姓嚴,本姓莊,只是因爲和漢明帝劉莊的名諱有一字重合,因此被《後漢書》改成了嚴,字子陵。

嚴光是會稽餘姚人,少時的他,聰慧靈動,天資聰穎,“少有高名”。嚴光記憶超人,能做到過目不忘。十幾歲時就滿腹經綸,通曉《詩》《書》,讓人刮目相看。

在和成年名士的交往中,嚴光不但學識淵博,通古曉今,而且能言善辯,心思縝密,經常辯得那些名儒啞口無言。因此,嚴光小小年紀,就已經聲名遠播,名噪鄉里。

其後,嚴光爲了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學識,開闊自身的眼界,來到了長安求學。進入了漢朝的最高學府太學府,專心進學。也就在這裏,他遇到了當時落魄的皇族後裔劉秀,兩人成爲了同窗好友

不過,嚴光和劉秀來到太學府的目的是不一樣的。嚴光純粹爲了進一步的深造,而劉秀則志存高遠,希望在太學府中結識經天緯地之才,爲他日後的宏圖霸業服務。

當見識到了嚴光的滿腹才華和一身正氣後,劉秀十分歎服和崇拜,想方設法和嚴光套近乎。兩人由一般同窗到過從甚密,直至成爲密友。

後來的劉秀經過南征北討、浴血奮戰,終於在建武元年建立了東漢政權。而此時的嚴光,卻改頭換面,早已在風景秀美、羣山連綿的美麗富春江畔,結草爲廬,垂釣河中。

嚴光是什麼人?他與劉秀之間有何故事?

新政剛立,思賢若渴的劉秀想起了當初讓他佩服得五體投地的嚴光,希望能得到他的輔佐。不過,但凡高人都是神龍見首不見尾。劉秀儘管對嚴光心心念念,卻找不到他的任何消息。

無奈之下,劉秀只好找人畫出他心目中嚴光的形象,派出官吏按圖索驥,四處苦尋。

終於有了迴音,有人報告“有一男子,披羊裘釣澤中”。

劉秀得報後欣喜若狂,即刻派出使者親臨垂釣之處,延請嚴光。反覆多次,終於將他請到了京都洛陽,好吃好喝好住招待着。

劉秀先是派出和嚴光交情深厚的司徒侯霸招撫嚴光。這侯霸可謂是劉秀的肱股之臣,深得劉秀器重,被劉秀封爲尚書令,官居大司徒。侯霸出面,無疑就相當於是劉秀親自迎接了。

侯霸事前派人給嚴光送信,“公聞先生至,區區欲即詣造,迫於典司,是以不獲。願因日暮,自屈語言”,表達了急於見到嚴光,又因公務纏身,晚上親自前來拜謁的歉意。

嚴光不置可否,將書信回擲給送信的人,並說了這樣一段話:“位至鼎足,甚善。懷仁輔義天下悅,阿諛順旨要領絕。”意思是說,你身居高位,如果身懷仁德,輔佐正義,天下人就會喜悅。如果你一味地阿諛奉上,順應皇上的旨意,就會自尋死路。

侯霸見嚴光這麼不客氣,心裏有點虛,把這事報告了劉秀。劉秀看到嚴光的的回信後,哈哈大笑:“狂奴故態也。”於是,劉秀親自乘車來到了嚴光的住處。

嚴光自顧自地睡覺,絲毫不理會劉秀的到來。尷尬的劉秀拍着嚴光白花花的肚皮,打趣地問:“咄咄子陵,不可相助爲理邪?”你爲什麼就不肯出山,幫我治理國家呢?

嚴光老半天才睜開眼睛,“昔唐堯着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人各有志,你就別再勉強了嘛。劉秀只得長嘆數聲,駕車而回。

劉秀仍沒死心,又將嚴光迎進宮中,和他暢談故交,直到倆人同牀而眠。嚴光把腳放到了劉秀的肚皮上。

我想嚴光當然知道劉秀是誰,他把腿壓在劉秀肚子上,就是向他表明,自己對官場的尊卑不當回事,不願意當官。

嚴光是什麼人?他與劉秀之間有何故事? 第2張

當然了,嚴光這也算是幫劉秀,讓他得一個禮賢下士的好名聲。

那麼,後來的嚴光怎樣了呢?

劉秀不但沒有責怪嚴光,反而將他封爲諫議大夫。不過嚴光死活不答應,劉秀無奈,只好放他回去,“乃耕於富春山”。

就這樣,嚴光身穿着羊裘,頭戴着草帽走進了富麗堂皇的皇宮,又無爵無位,瀟灑愜意,身無長物地從皇宮裏走了出來,重歸了他摯愛的漁場。

直到建武十七年,劉秀又一次想起了嚴光,再次詔他入宮。嚴光又再一次拒絕。最後,80歲的嚴光在老家病逝,劉秀極爲傷感,下旨厚葬。

對於嚴光至死不事光武帝的行爲,後世之人推崇備至。范仲淹在浙江桐廬時,就主持修建了祠堂,用以紀念嚴光,並做《嚴先生祠堂記》:“雲山蒼蒼,江水映渙,先生之德,山高水長”。

李白對嚴光也頂禮膜拜,作詩讚揚他:“松柏本孤直, 難爲桃李顏。昭昭嚴子陵, 垂釣滄波間。”

至此,嚴子陵不事權貴的高風亮節,深入人心,世受後人敬仰。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