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與張昭都是託孤重臣,他們的下場有何不同?

本文已影響2.31W人 

在古代,託孤事件很普遍,下面由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這篇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公元223年,劉備白帝城託孤於諸葛亮,因爲說了那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被後世稱讚爲千古君臣典範。其實孫策在臨死之前,也對張昭說過同樣的話——“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孫策對張昭說得更明白,如果孫權不行,你就自己幹吧。

因此,張昭和諸葛亮其實都是託孤重臣,但是對比之後兩人的遭遇,你不得不慨嘆:劉禪其實並不傻,他是個厚道人!孫權能力是有,但是缺乏人情味,對待張昭有些過於殘忍。

諸葛亮的事情我們大家都非常熟悉,諸葛亮在劉備稱帝時被封爲丞相。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爲武鄉侯,開設官府辦公。不久,再領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務,劉禪都依賴於諸葛亮,由諸葛亮決定(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我們不論劉禪是傻或者裝傻,但他對於諸葛亮卻是無條件的支持和信任。

反觀張昭,則有點慘,雖然活了81歲,但是到死也沒能當上吳國的丞相。張昭是爲躲避戰亂從北方遷到揚州的,孫策創業時,任命其爲長史、撫軍中郎將,將文武之事都委任於張昭。孫策臨死前,將其弟孫權託付給張昭,張昭率羣僚輔立孫權,並安撫百姓、討伐叛軍,幫助孫權穩定局勢。

諸葛亮與張昭都是託孤重臣,他們的下場有何不同?

張昭在東吳是個什麼樣的存在呢,舉一個小栗子:據《三國志·張昭傳》記載,張昭外表持重,有使人震驚的氣勢。孫權常說:“我和張公談話,不敢隨便亂說。”整個吳國都很敬畏他(舉邦憚之)。另外,當時北方士人對於吳國很多都是隻知張昭,不知孫策、孫權兄弟的。

所以張昭在吳國,無論是個人能力,還是個人威望,都和諸葛亮在蜀國是一樣的存在。而且張昭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就是所謂的“流亡北士”的代表。然而,雖然張昭爲孫策、孫權兄弟穩步發展江東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勞,孫策甚至都說出“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這樣的話,孫權對待張昭卻有些複雜。

在孫權接班初期,形勢非常嚴峻,正是靠着張昭、周瑜等人才穩固下來。當時孫權對於張昭也是非常尊重和信任,但是赤壁之戰時,張昭主張投降曹操,這爲後來張昭不幸的遭遇埋下了伏筆。我們暫且不討論張昭主張投降對錯與否,其實赤壁之戰後,張昭仍然發揮很大的作用,但此後孫權羽翼豐滿,漸漸開始對張昭發生了變化。

孫權對張昭令人寒心的舉動列舉如下:

一、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大會百官,歸功於周瑜。張昭舉杯想要褒讚功德,未但還沒說,孫權就說:“如果聽從張公您的話,現在已經要乞討食物了。”張昭非常慚愧,伏在地上流汗。這是標準的揭人之短了,張昭老臉確實掛不住。

二、兩次沒能擔任丞相。當孫權設立丞相時,很多人提名張昭來擔任,可孫權推託說:“現在事多,丞相責任很重,這不是優崇他的舉措。”於是任命孫邵任丞相。孫邵去世後,大家又提出讓張昭擔任丞相,孫權這又說:“孤怎麼是對子布吝嗇呢,只是考慮到丞相的事務繁雜,而他性情剛烈,他的話要是沒有被聽從採納,就會產生怨忿詰難,這對他並無益處。”於是任命顧雍爲丞相。

三、拔刀相向,土封火燒。公元232年,遼東公孫淵向吳國稱臣以爭取外援。孫權得意忘形,相信了公孫淵。張昭堅決反對,孫權與其反覆爭辯,張昭勸諫之意越來越懇切。孫權不能忍受,抓着刀憤怒地說:“吳國的士人入宮就拜朕,出宮則拜您,朕對您的敬重,已經到了極點了,但您數次在衆人中折辱朕,朕害怕自己失手傷害您。”

諸葛亮與張昭都是託孤重臣,他們的下場有何不同? 第2張

張昭注視孫權良久,方纔說道:“臣雖然知道自己的話不會被聽從,但每次想要竭盡愚忠的原因,是因爲當初太后臨終的時候,呼喚老臣在牀下,遺詔顧命的話如今還在耳旁啊!”說完後涕泣橫流。孫權也擲刀於地,與張昭相對而泣。儘管如此,孫權還是遣使前往遼東,張昭憤恨自己的話不被採納,於是退居不朝。

孫權在盛怒之下,命令用土封住張昭的家門,來表示他永遠不必出門了。張昭也用土從門內將門堵住,以表示他也永遠不打算出門了。結果公孫淵殺了孫權派到遼東去的使者。這時孫權才感到後悔,數次派人請張昭上朝無果,但又不願道歉示弱,於是下令用火燒張昭的家門,以此逼他出門。但這方法也沒嚇倒張昭,因此孫權只好又下令將火又撲熄。最後孫權在張昭家門前久站不去,張昭纔在兒子的攙扶下,出門與孫權和解。

歷來人們都認爲劉禪懦弱無能,但是他對諸葛亮卻是無條件的信任,所以纔會成就了諸葛亮的千古美名。孫權固然也能算得上一時英雄,但孫權對張昭的種種舉動有些令人心寒,這點他比不上劉禪。其實後來陸遜被孫權逼死,也說明孫權這個人實在是刻薄寡恩!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