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部制”改革:朱元璋爲何廢除丞相?

本文已影響2.37W人 

從傳說中先秦時代按照圖騰命名的龍官、鳥官;到秦漢時期強調人治的“三公九卿”的出現,一時間丞相位高權重,連皇帝都得去丞相府議政;而隋唐時期“三省六部”的設立,讓“部”第一次以清晰的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這六個部究竟掌管了國家的哪些方面,和我們今天常說的“外交部”“國防部”是一個概念嗎?再到宋朝的“中書門下”和“樞密院”的建立,看似掌管着文武二柄,實則已經被皇帝牢牢把控着;明朝洪武十三年後,更是連丞相都不再設,由出身祕書的“內閣”成員充當皇帝心腹;清朝時的“南書房”“軍機處”看似重要,其實都是大臣在“兼職”。

明朝“大部制”改革:朱元璋爲何廢除丞相?

網絡配圖

南京大學歷史系老師武黎嵩說,中國古代的“部”從漢萌芽開始,到清末新政前,基本保持穩定不變,雖然各部門的名稱可能會發生改變,但職能基本不變,保證了政策的延續性。在中國古代這種靜止的農耕社會裏,統治者一直維持着一個小規模政府,在機構設置上儘量不折騰。中國古代政府機構究竟經歷了哪些變化,請跟隨我們一起去尋找答案。

最早的官員叫龍官、鳥官 商朝時,保姆是高官

中國最早的職官據說要上溯至三皇五帝時,當時以部落圖騰爲標誌,作爲官名,所以都叫龍官、鳥官……後來又把金木水火土和春夏秋冬結合起來,封以官職。堯舜時便有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

《禮記》中稱“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可見夏朝已有相當規模的政府系統。商朝時,政府組織機構更加強化,分爲掌國政的卿事寮和掌神職的太史寮兩大系統。寮,即尞(燎),《說文解字》中解釋:“燒柴祭天也”,政府部門在屋內開會需燒柴照明,“寮”便成爲政府部門的名稱。寮又通“僚”,“羣官爲僚”,所以也可以理解爲職官系統。據文獻記載,當時“尹”和“保”是國王手下的最高官,又稱“相”。保,原爲保姆,姆,女師也。起初是貴族家庭的保育人員,保姆往往是王的心腹,由保育人員成爲匡輔大臣。

明朝“大部制”改革:朱元璋爲何廢除丞相? 第2張

網絡配圖

漢朝時,丞相位高權重 皇帝都要去丞相府議政

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大帝國,但他沒法包攬一切,於是便創建了一套政府班子。設丞相爲文官系統的首領,太尉爲武官系統的首領,又設御史大夫,讓他獨立於文武行政系統之外兼掌監察和會計(資料收集)。此外設立宮廷服務系統,管理皇族家務。

“漢承秦制”,漢朝基本承襲了秦朝那一套官僚制度和組織機構,以秦製爲藍本,建立了“三公九卿”的政府體制。漢朝的三公沿襲秦朝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丞相地位最高,御史大夫比丞相和太尉要低一個等級,他是丞相的副手;而太尉也常由丞相兼職。三公辦公的地方就叫“府”,即行政機構。西漢初年,丞相權力相當大,竟然有和皇帝朝堂一樣的百官朝會殿,甚至連皇帝也要親臨其殿議政,丞相府成爲國家的領導機關和決策機關。

明朝“大部制”改革:朱元璋爲何廢除丞相? 第3張

網絡配圖

丞相的權力非常之大,除了個人才能外,主要因爲他們有一個聽命於自己的官員班子,丞相府成爲了國務行政管理的中心,府內設諸曹機構。相府裏幾乎所有的公務人員都由丞相自己決定,丞相大可以把自己的心腹全部安插進來,通常情況下丞相的意見和決策,皇帝也多需聽取。武黎嵩打了個比方,“漢朝時丞相和皇帝之間,就類似於董事長和總經理的關係,具體的行政事物,實際上都是丞相在處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