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叔齊:爲啥餓死也要堅持暴君紂王的統治?

本文已影響2.26K人 

伯夷叔齊的典故被史記撰寫者司馬遷列入了列傳之首,足見典故中所弘揚的儒學思想是司馬遷所尊崇的,非但司馬遷極爲敬重此二人,歷朝歷代凡事受到孔子儒學思想影響的思想家、史學家、藝術家、文人學者以及帝王將相皆以伯夷叔齊爲道德典範,歌功頌德。  

伯夷叔齊:爲啥餓死也要堅持暴君紂王的統治?

  圖片來源於網絡

伯夷叔齊典故講述的是商周時期,商末貴族孤竹君的兩個兒子伯夷、叔齊,兄弟二人以恪守仁義而成爲商周時期的仁義典範,故而將此二人的思想融匯於儒學思想中,流傳至今。

孤竹君在其晚年,因偏愛小兒子叔齊,有意推翻嫡長子制度命次子繼承家業,待孤竹君去世後,叔齊執意將家業由兄長伯夷繼承,然而伯夷也不願繼承,爲了避免叔齊爲難,遂於夜深遠走他鄉,但叔齊也是恪守禮制之人,見兄長不告而別,二話不說便尋他而去。

皇天不負有心人,叔齊終尋得其兄長,二人便決定不再回歸故里,於是投奔周國,過上了尋常百姓的生活。但不久周國舉兵討伐商紂王,伯夷叔齊認爲周國屬於商朝的附屬國家,以下犯上,視爲不仁,便上朝勸諫,二人秉持仁心並未阻止此次討伐,反倒激怒周武王,惹來殺身之禍,被下令拘禁。

後來周朝建立,伯夷叔齊仍爲出去心中的芥蒂,認爲周朝的建立違背禮制,發誓不與周人往來,不食周朝土地上的食物,最後守着心中的執念,餓死在首陽山。  

伯夷叔齊的故事

伯夷叔齊的故事發生於商周時期,被儒學尊爲典範,史記匠才司馬遷將其典故載入列傳之首,流傳至今。  

伯夷叔齊:爲啥餓死也要堅持暴君紂王的統治? 第2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伯夷、叔齊本爲商代貴族孤竹君之子,孤竹君臨死意欲將君位傳於次子叔齊,但叔齊嚴守禮教,認爲長子不繼承君位,反倒讓自己繼承,是不仁不義之舉,誓死推脫。而伯夷認爲弟弟叔齊賢於自己,要讓位給叔齊,叔齊堅決不肯接受,於是兩兄弟一起隱居。

正因爲如此,幾百年後的孔子才把二人作爲“賢”的代表。當武王興仁義之師伐紂時,二人卻出來阻止武王滅商。後來又以遺臣自居,不食周朝之粟而餓死首陽山上。自古多說二人高義,但漢代東方朔卻說二人愚夫。而且頗有道理。二人“不食周粟”是“賢”還是“愚”,其實都有道理。歷史是統治階級編寫的,特別是中國歷史向來是官方編寫的,目的是爲了鞏固現在的統治。需要社會安定時,就讚揚伯夷叔齊這樣“賢者”,需要改革時就批判這些“頑固派”。其實都是當時歷史條件的需要。

伯夷叔齊是商末周初人,商朝是中國鬼神論的頂峯時期,一切事情都要問卜後才執行。商王更被看作是上天的代表,他的統治是上天的意志,商王“賢”與“不賢”有上天判斷,凡人是不能反抗的。所以放在這樣的歷史侷限下,伯夷和叔齊的作爲就不難理解了。  

伯夷叔齊之死

伯夷叔齊的故事發生於商朝末年,自古以來備受古代先賢盛讚、被譽爲是品格高尚的隱士高人,在經典的著作中也多處提及伯夷叔齊的典故,例如《論語》、《孟子》、《莊子》等。  

伯夷叔齊:爲啥餓死也要堅持暴君紂王的統治? 第3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關於伯夷叔齊之死,《史記》中記載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采薇餓死”,足見伯夷叔齊驚人的意志與堅守,世人因此將此二人作爲“抱節守志”的典範。

那麼“恥食周粟,采薇餓死”的故事具體是什麼呢?商朝末年,商紂無道,民不聊生,但在以天爲大的初始社會,民智尚未開化,世人皆尊奉君王爲天,無人敢推翻商朝政權,但周武王以救世主的姿態橫空出現,衝破了封建社會固守陳規的限制,舉兵討伐商紂王。

周武王率軍,殺進殷都朝歌,推翻商朝,建立周朝。伯夷、叔齊聽說現在是周朝的天下,他們都變成了周的子民,兄弟倆無法接受這種歷史的必然更替。他們認爲做弒君奪位的武王之臣民是可恥的,對商紂王是不忠不義的,因此逃到首陽山上采薇菜爲生,堅決不食周粟。伯夷、叔齊餓得面黃飢瘦,奄奄一息,他們就做《采薇歌》以明心志:“登上西山去采薇,以暴易暴不知悔,神農虞夏時代遠,命運多舛勿怨誰。”伯夷、叔齊終於餓死在首陽山上。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