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第一逃跑宰相,與文天祥同朝卻無一點名族氣節

本文已影響3.67K人 

說起逃跑,宋高宗趙構可謂跑得快,得了一個逃跑皇帝的“雅號”,但南宋還有一個大臣,官居高位,每遇危難,也總是以逃跑爲首計,可以算得上是“逃跑宰相”了,他就是陳宜中。

一、曾是熱血青年

陳宜中出身貧寒人家,拼不了爹媽,拼不了家產,格外用功讀書,再加上聰穎過人,寫得一手好文章,年紀輕輕就進入了當時的國立大學——太學。作爲一名太學生,陳宜中可以算是一名熱血青年,不僅學習好,爲人也正直,還特別關心時政。

當時的政府,丁大全位居宰相,把持朝政。丁大全面呈藍色,人送外號“丁青皮”,“丁青皮”生活腐化,貪財好色,作惡多端,稱得上五毒俱全。丁大全如此禍國殃民,人人憤恨,熱血青年陳宜中更是看不下去,與另外5名同學聯名上書,彈劾權勢熏天的丁大全。

宋朝第一逃跑宰相,與文天祥同朝卻無一點名族氣節

  ▲ 陳宜中像

沒想到,陳宜中沒把丁大全“彈”走,反被丁大全“咬”了一口,取消了太學生資格,發配到地方。人們相當佩服陳宜中之舉,將他和其他5名同學譽爲“六君子”,陳宜中由此成爲南宋朝活躍學生運動的著名領袖。

二、阿附賈似道

所幸,丁大全很快倒臺,陳宜中得以返回臨安。一個奸臣倒下去了,另一個奸臣——賈似道又出現了。初當宰相,賈似道爲了培植自己的勢力,大力網羅人才。他看上了才華橫溢的陳宜中,力請皇帝下詔,免去“六君子”的省試,直接廷試。1263年,陳宜中在廷試中名列榜眼,賈似道有意籠絡,陳宜中也很識時務。於是,在賈似道的提攜下,陳宜中仕途順利,不斷升遷,經歷了一番沉浮的他早已今非昔比。

賈似道當權後,不思如何輔佐皇帝富國強兵,抵禦蒙軍,反倒在排除異己上“狠”下功夫。當時朝中的忠直之臣程元鳳成了賈似道的眼中釘,陳宜中在賈似道的授意下向皇上奏了一本,指控程元鳳縱容丁大全爲惡,是真正的罪魁禍首。宋度宗昏庸無比,竟然准奏將程元鳳革職。

宋朝第一逃跑宰相,與文天祥同朝卻無一點名族氣節 第2張

阿附賈似道陷害忠良,陳宜中在朝中留下惡名,爲了改善狀況,他自請到地方任職。接下來十年中,陳宜中先後任浙江提刑、福州知府等職。有才華的人用心做事還是很有成效的,陳宜中就是如此,在地方任職期間,他整頓生產,興修水利,政績顯著,被提拔爲同知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一躍而爲副宰相,躋身實權人物之列。

三、第一次“逃跑”

陳宜中官運亨通,南宋國勢卻岌岌可危。大權在握的賈似道無心爲戰,只顧自己遊山玩水不亦樂乎,當元軍的鐵蹄南下直逼蕪湖,賈似道纔不得不親自上陣督師蕪湖,求和不成,倉促迎戰於丁家洲,結果可想而知,主力潰敗,賈似道倉皇逃亡,引起舉國上下的憤慨。

朝中的陳宜中以爲賈似道已死,一改往日阿附之態,奏請治賈似道誤國之罪,革其職。然後,又設計將賈似道的親信——總督親兵的韓震殺死。對於賈似道來說,陳宜中此舉可謂是“恩將仇報”,但對於廣大百姓來說,是非常順應民心的。陳宜中一方面顯示了自己不與賈似道同流合污的高風亮節,一方面趁勢消除了賈似道的勢力,奪取權利,真是一石二鳥,很快被拜爲特進右丞相,掌握了軍事大權。

宋朝第一逃跑宰相,與文天祥同朝卻無一點名族氣節 第3張

元軍此時直逼臨安,南宋情勢危急。大權在握的陳宜中不積極組織力量抗元,反而跟左丞相王爚內鬥,宋恭宗年幼,謝太后(宋理宗皇后)無奈只得調和二者關係,將陳宜中任命爲左丞相。這時,南宋兵敗焦山的消息傳來,歷史重演,太學生又向朝廷上書,不過這次被彈劾的人成了陳宜中。

太學生上書陳列陳宜中過失數十條,說陳宜中“指授失宜,因以敗事”,甚至說出“恐誤國將不止於一似道矣”的話。陳宜中一氣之下,撂挑子不幹跑回家了!謝太后孤兒寡母,特別倚重陳宜中,一看人跑了,驚慌失措,忙下令逮捕上書的太學生,罷免王爚,派人向陳宜中的母親說好話,好不容易把陳宜中勸了回來。第一次逃跑,以升任右丞相作罷。

四、第二次逃跑

回來後的陳宜中着手抗元,調派夏貴守臨安城,並在城中招兵。1275年,元軍攻破常州,佔領獨鬆關(此處是臨安的西北關隘),而臨安城下只有文天祥的勤王兵3、4萬人,城中人心惶惶。硬拼希望渺茫,陳宜中只好派人求和,結果元軍將領伯顏說:“你們宋朝就是從小兒之手得到的天下,如今從小兒之手失掉,也算天道輪迴,不用多說!”一句話把使臣懟了回來。

宋朝第一逃跑宰相,與文天祥同朝卻無一點名族氣節 第4張

陳宜中不甘心,再派陸秀夫前往元營,請求稱臣納幣,甘願當侄孫,如此卑躬屈膝也沒討來伯顏的好臉色,仍是一口拒絕。對打無力,議和談崩,陳宜中想到了遷都,這在當時也不失爲保全朝廷的一種辦法,而謝太后不允。陳宜中好說歹說,在朝中一把鼻涕一把淚,總算把謝太后說動了心,最後卻因爲倉促之間出錯,錯過了時機。

1276年初,元軍進駐臬亭山(臨安東北郊),臨安城裏亂成一片,朝中大臣再也無心上班了,也顧不上什麼皇帝太后,紛紛卷着家財,帶着老婆孩子跑路。謝太后看到大勢已去,只得派臨安知府,以恭宗的名義奉傳國玉璽及降表,到元營向伯顏請降。

伯顏卻對降表表示不滿,指名宰相陳宜中來面談投降事宜。謝太后召陳宜中前往,陳宜中知道推託不掉,便領一行人往元營去,沒想到一出臨安城,陳宜中竟然丟盔棄甲,一路跑了!謝太后知道後,怒不可遏,但終究沒有辦法,只得又派文天祥前往議和,文天祥義正辭嚴、針鋒相對,被惱怒的伯顏拘捕。

宋朝第一逃跑宰相,與文天祥同朝卻無一點名族氣節 第5張

陳宜中第二次逃跑後,1276年二月,元軍進入臨安,三月,恭宗、謝太后及皇宮數千人被元軍押解北上,此時,南宋實際已然滅亡。按理說,事不過三,可陳宜中偏偏還有第三次逃跑。

五、第三次逃跑

謝太后獻上降表之前,曾封恭宗之兄趙昰爲益王,制福州。就在投降前夜,趙昰與其弟趙昺(即後來的宋懷宗),還有一些皇室之人逃離臨安城,經婺州、溫州,趕往福州。在溫州時,得以與及時趕來的張世傑、陸秀夫會合。就在溫州,陸秀夫把逃回老家的陳宜中又給“挖”了出來。

到達福州後,張世傑與陸秀夫等人共同擁立趙昰爲帝,即宋端宗,對陳宜中仍委重任——左丞相。當時,浙江、廣州幾個城市,及四川的釣魚城都還在堅守,沒有落入元軍之手,端宗君臣寄希望藉此復興大宋。

宋朝第一逃跑宰相,與文天祥同朝卻無一點名族氣節 第6張

但是,這個小朝廷裏幾個大臣不思共同抗敵還陷於內鬥。外戚楊亮節(端宗之舅)掌權,宗室秀王不滿,多加掣肘,被楊亮節逐出朝廷。而陳宜中又使出當年的老手段排除異己,藉口與另外兩位大臣——陸秀夫和文天祥(被捕後逃離來歸)談不攏,彈劾陸秀夫不成,最終把文天祥排擠出朝廷。

與此同時,元軍一刻未停地南下,而南宋餘下的抗戰派將領卻一個個悲壯地倒下,李庭芝力戰後被殺,湖南李芾壯烈殉國……文天祥組織的抗元鬥爭也遭到慘敗。1276年底,元軍攻到福建,福州知府竟然開城投降,陸秀夫等人只得護送端宗逃亡海上。

在元軍到處追擊阻截下,端宗小朝廷四處漂泊。1278年,在井澳海邊時突遇颶風,端宗被掀落海中,三年來日夜守護皇帝、已年過七旬的江萬載跳入海中將端宗救出,自己卻被捲入巨浪不見了蹤影。端宗又驚又嚇,加上體弱,沒多久便病死,皇室宗脈只餘趙昺一人。

宋朝第一逃跑宰相,與文天祥同朝卻無一點名族氣節 第7張

到了這個時候,恢復大宋的希望渺茫至極,陳宜中藉口往占城(今越南境內)借兵,一去不回,第三次逃跑。

端宗死後,陸秀夫與張世傑二人扶趙昺爲帝,即宋懷宗,繼續與元軍周旋。1279年二月初六,流亡朝廷在崖山背水一戰,失敗後,陸秀夫揹負僅9歲的懷宗跳海而死,南宋就此亡國,南宋軍民戰死、投海者無數。七日之後,海上浮屍近十萬具!

最近,頗有爲陳宜中逃跑的開脫之辭,說陳宜中沒去談判是明智之舉,不然像文天祥那樣反而被捕。這真是厚顏無恥的說法,照這麼說,文天祥倒成了沒有頭腦的傻子,那麼多爲南宋力戰而亡、以身殉國的英烈們都成了愣頭青?如果說陳宜中第三次逃跑前往占城搬救兵是以退爲進,保存實力,那麼置崖山十萬英魂於何地?更何況,崖山海戰之後,也並沒有再聽到任何有關陳宜中組織的抗元事蹟,他反而消逝在歷史的洪流之中了。

身居高位,就應肩負職責,像陳宜中這樣,無論如何巧舌如簧,也無法爲他可恥的逃跑行爲開脫。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