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乞丐逆襲成皇帝的 朱元璋是怎麼做到的

本文已影響4.78K人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朱元璋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朱元璋是如何從乞丐逆襲成皇帝的?

要說中國歷史上起點最低的開國皇帝非朱元璋莫屬。秦始皇嬴政在成爲皇帝之前就已是秦王;晉武帝司馬炎是靠爺爺司馬懿、大伯司馬師、父親司馬昭爲他打下的基礎才坐上皇位的;出自關隴貴族世家隋文帝楊堅在北周時期就已是顯貴一時的外戚;唐高祖李淵是隋煬帝楊廣的表兄;宋太祖趙匡胤出身後周禁軍將領;元、清兩代則是由少數民族首領入主中原。

縱觀中國曆代大統一王朝之中只有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這兩位開國皇帝是出身布衣平民。如果非要拿劉邦和朱元璋比,那麼無疑是朱元璋的起點更低:劉邦好歹還當過泗水亭長;朱元璋最落魄時甚至當過乞丐。明代的歷史因此被形容爲是“開局一個碗”。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這位中國歷史上起點最低的開國皇帝在應天府(今天的南京)登基稱帝,由此開創了傳承十六帝、延續276年的大明王朝(不含南明在內)。

元代末年朱元璋出身安徽濠州(鳳陽)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家境貧寒的朱元璋從小就沒讀過書,只能與父母一道當佃農爲生。朱元璋父兄都替地主劉德種田,朱元璋本人也曾給劉德家放牛7年。朱元璋小時候就是十里八鄉的孩子王。那時朱元璋身邊有劉英、汪文、常遇春、徐達、陸仲享等一羣發小跟着他一起玩。當時他們最熱衷玩的一個遊戲就是拜皇帝。

所謂拜皇帝就是一個人把樹葉子撕成一條條的黏在下巴上,頭頂一塊木板,身披一塊黃布包袱,端坐在土墩上,然後其他人就手持一些破木板子跪成一排排山呼萬歲。據說不管是誰坐在土墩上,只要朱重八一拜他就會從土墩上摔下來。後人附會說是因爲朱重八是真龍天子,所以這些人受不起朱重八一拜。反之朱重八坐上去讓他們拜時無論怎樣都坐得穩如泰山。

從乞丐逆襲成皇帝的 朱元璋是怎麼做到的

當老大的感覺實在是太美妙了,所以朱重八非常享受這個遊戲。然而身爲皇帝的他也不能光高高在上,也要爲衆大臣謀福利。朱重八這羣小夥伴中除了劉英家是地主之外其他大多是貧民。這些人平日裏都是吃了上頓沒下頓。有一天大家聚在一塊兒時就提起想吃肉。事實上這些人的家庭條件基本上是吃不起肉的。朱重八一合計咱們放的牛不就是肉嗎?既然大臣們都想吃肉了,而眼前又有現成的牛等什麼?

朱重八就吩咐他的“大臣”捆住了一頭小牛:“大臣”周德興抄起斧子衝着小牛頭上就來了一下子,其他“大臣”有的撿拾柴火的、有的生火。沒多久他們就把這頭小牛吃得只剩牛皮、牛骨頭和牛尾巴了。吃肉的時候大家興高采烈,可吃完之後就得琢磨該如何向東家交差了。朱重八吩咐小夥伴們埋了牛骨頭和牛皮,把牛尾巴插在山上的石壁縫隙裏。朱重八回去交差時就對劉德謊稱小牛掉落到了山澗裏。

半信半疑的劉德要求朱重八帶自己去現場看,結果劉德看出了朱重八等人的小伎倆,於是就把朱元璋、湯和等人抓起來打了一頓,還把朱重八給趕回了家。朱重八儘管因爲這件事丟了飯碗,但卻憑自己那份豪氣、膽量讓小夥伴們尊爲"頭領"。那時朱元璋最大的渴望恐怕就是與小夥伴們解決溫飽問題。朱元璋的苦出身讓他自小就品嚐艱辛疾苦,因此深知底層生活不易。

這爲朱元璋洞察社會疾惡如仇形成節儉、親民的作風根植了土壤。朱元璋的童年恰逢元末腐朽的統治:年年天災人禍導致老百勝食不裹腹。公元1343年濠州爆發了嚴重的蝗災、瘟疫。朱元璋的父母就死於這場災難之中。當時只有16歲的朱元璋靠從發小劉英家借錢借地才得以安葬父母。安葬了父母之後朱元璋自己還得生活啊。年僅16歲的朱元璋不得不爲生計考慮。

這時發小汪文的母親給朱元璋指了一條出路:讓他出家爲僧。這樣好歹能混一口飽飯。好心的汪母爲朱元璋置辦了不少禮物,還讓兒子汪文親自送朱元璋去皇覺寺出家。就這樣朱元璋才得以在饑荒年裏沒被餓死。朱元璋在皇覺寺潛心向佛性大師研習佛經獲得了在學堂裏學不到的知識和學問。當時"浙東四賢"之首劉伯溫也是佛性大師的學生。等到後來朱元璋起事後佛性大師就極力推薦劉伯溫出山輔佐朱元璋。

從乞丐逆襲成皇帝的 朱元璋是怎麼做到的 第2張

朱元璋在皇覺寺的這段經歷在天意使然下得到意外的一桶金。後來當地的饑荒越來越嚴重,以致於廟裏也得不到施捨了。朱元璋只好離開寺院四處雲遊(說白了就是乞討)。當遊僧乞討的生涯也給了朱元璋一筆寶貴的財富。朱元璋在此期間不僅開闊了視野,還洞察到元末的腐朽統治已搖搖欲墜。公元1353年朱元璋投奔到反元起義軍郭子興麾下。朱元璋在郭子興麾下一開始只是一名馬伕而已。

然而朱元璋卻憑着自己的機智與勇敢衝鋒陷陣屢建奇功,因此得到了大帥郭子興的欣賞認可。頗爲欣賞朱元璋的郭子興把養女馬秀英嫁給了這位青年豪傑。朱元璋在馬秀英這個賢內助的幫襯下一步步升任濠州義軍左副帥。公元1355年郭子興死後朱元璋實際上已成爲這支部隊的統帥。成爲濠州義軍的統帥對朱元璋而言僅僅只是萬里長征走了第一步。事實上這時的朱元璋面對很多與他爭奪天下的競爭對手。

這時北方的蒙元代廷仍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與此同時南方的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明玉珍各自割據一方。要戰勝這些對手意味着朱元璋還有漫長的一段路要走。朱元璋在嚴格治軍、贏得民心的基礎上最懂得知人善任。朱元璋把"朱家五虎"、"淮西二十四將"和浙東四賢等等各方面文武精英的才幹發揮得淋漓盡致,還善於採納夫人馬秀英的建議。

同樣是白手起家的漢高祖劉邦曾說過:“夫運籌惟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而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人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朱元璋同樣深知識人用人的重要性。朱元璋對發小湯和、徐達、常遇春及鄧愈、廖永忠、胡大海、藍玉、沐英和謀士李善長、劉伯溫、胡惟庸等等優缺點都真正用心知道。

從乞丐逆襲成皇帝的 朱元璋是怎麼做到的 第3張

由於朱元璋摸透了這些文臣武將的脾氣秉性,因此能切實做到知人善任。朱元璋用智勇雙全以"穩"爲主的徐達統率三軍橫掃陳友涼、張士誠等部;用有勇有謀的常遇春開路"打前鋒";用擅長水戰的廖永忠攻克鄱陽湖;用善於防守的朱文正堅守洪都八十五天;用天才將領藍玉橫掃北元取得摸魚兒大捷;用李善長、朱升爲謀士,遵劉伯溫、宋濂爲先生,採納"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策略以韜光養晦......

當時佔據浙江、四川、湖廣等地的張士誠、陳友諒、方國珍、明玉珍等人已紛紛稱王稱帝。朱元璋按照緩稱王的策略只稱吳國公。這就得以避免在羣雄逐鹿的過程中被別人視爲靶子。當其他各路羣雄混戰之時朱元璋一直在默默壯大自己的力量:朱元璋在軍務之餘始終關心自己佔領區的農業生產。朱元璋安排自己的大軍幫助農民耕種田地,任命官員專門負責農田水利設施的建設。

朱元璋這些做法既爲自己的大軍提供了錢糧物資保障,也贏得了當地百姓的支持擁戴。公元1363年朱元璋在鄱陽湖水戰中消滅了自己最大的競爭對手陳友諒。4年後朱元璋又戰勝了張士誠。張士誠勢力被消滅後方國珍也在朱元璋的強大壓力下被迫歸順。朱元璋在消滅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割據勢力後終於登基稱帝。朱元璋稱帝當年就派遣徐達、常遇春等人率軍北伐攻克了元大都(今北京)。

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軍平定了明玉珍在四川建立的大夏國。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命傅友德、藍玉、沐英率步騎30萬平定了雲南地區的元軍殘部。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金山之役元軍將領納哈出歸降標誌着朱元璋的明王朝終於完成了江山統一大業。這時明王朝的疆域北起東北白山黑水、南至曾母暗沙、東到鴨綠江畔、西部囊括了雪域高原。

從乞丐逆襲成皇帝的 朱元璋是怎麼做到的 第4張

明代的疆域版圖比起元代少了蒙古草原和西伯利亞,然而相比傳統的中原漢族王朝是有所擴張的。這在某種程度上而言是繼承了元代的版圖的——雲貴高原自唐朝起就脫離中原版圖,成爲獨立的南詔政權,後爲大理政權取代,唐、五代、兩宋皆不曾管轄此地,然而1381年12月明軍攻入雲南並最終使這一地區永遠保留在了華夏版圖之中。自後金石敬瑭以來已有四百餘年胡化歷史的燕雲地區也被明王朝收復。

《明史·志第十六》對明代疆域的記載是:“計明初封略,東起朝鮮,西據吐番,南包安南(越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從東北的白山黑水到南方的雲貴高原的廣袤地區均處於明代的統治之下。就連西方的雪域高原也處於明王朝的控制之下:公元1369年朱元璋派遣官員持詔諭前往西藏着令各部歸順明代,同年又派遣陝西承宣布政使司的官員許允德前往藏地進行第二次詔諭。

公元1370年明軍攻取洮州、岷州並進克元代的吐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脫思麻宣慰司)的治所河州,吐蕃宣慰使何鎖南普遂降明。元順帝病歿後原先忠於元代的西北藏族首領陸續歸附明代。1371年西藏的世襲封主鎮西武靖王卜納剌(元世祖忽必烈第七子西平王奧魯赤的五世孫)攜帶元代頒發的印信,率吐蕃諸部首領到南京嚮明代納款。公元1372年元代冊封的帝師喃加巴藏卜降明並接受明太祖朱元璋的冊封。

公元1374年明代正式在藏區設置烏思藏都司和朵甘都司兩大地方行政機構。明代收繳了元代授予藏族首領的印信,分別授予他們爲河州衛指揮同知、靖南衛指揮同知,屬下官吏也授千戶、所鎮撫等職。明代在確定藏區的都指揮使司、衛、所的行政體制後陸續委任藏族首領擔任都指揮使司和衛所的官職。在藏區政教合一的格局下明代除了在當地設立衛所、封以官爵之外,也加強了對藏傳佛教各派首領的管控。

從乞丐逆襲成皇帝的 朱元璋是怎麼做到的 第5張

明代在藏區建立一套僧官制度。僧官分教王、西天佛子、大國師、國師、禪師、都綱、喇嘛等,每級依受封者的身份地位進行分封。各級僧官按明王朝制定的規則定期入京朝貢,各級僧官的承襲同地方衛所官吏的承襲一樣必須獲得朝廷的認可。明代對西藏的管理因此被形容爲“多封衆建、因俗而治”:通過敕封衆多西藏首領,將帝師的地位拉低,從而使藏區各部首領、藏傳佛教各派之間彼此牽制。

明代勢力在東北方向的擴張已逼近到高麗邊境。1388年明代派遣使者告訴高麗王朝自己會設置鐵嶺衛。這裏的鐵嶺衛並不是今天的遼寧鐵嶺,而是今天朝鮮江原道的高山郡和淮陽郡一帶。這一地區曾是元代雙城總管府的故地。歷史上高麗曾控制過這一地區,後來元代在這裏設置雙城總管府進行管轄,可等到元代衰落之後高麗又重新佔領了這一地區。

從乞丐逆襲成皇帝的 朱元璋是怎麼做到的 第6張

高麗國王與門下侍中崔瑩密議後不僅拒不承認明代所設的鐵嶺衛,還要派兵進入遼東和明軍作戰。公元1388年四月高麗王朝第32任君主王禑派左軍都統使曹敏修、右軍都統使李成桂出兵攻遼征討明軍。五月李成桂渡過鴨綠江後發覺行軍困難、糧餉不濟。李成桂上書要求班師,但王禑拒不聽從他的意見。李成桂勸服曹敏修後果斷在威化島回軍佔領高麗首都開京,此後高麗政權實際上落入李成桂、曹敏修等人手中。

六月王禑被諸將逼宮退位,李成桂主張另立王氏宗親,曹敏修、李穡則主張立王禑之子王昌(高麗恭讓王)。王昌即位後曹敏修和李成桂分任左右侍中。七月李成桂利用趙浚的彈劾排擠曹敏修得以獨攬政權。公元1392年七月十七日丙申李成桂廢黜高麗恭讓王后正式登基稱王。李成桂在廢黜高麗末代國王的第二天就派出特使來到南京朝見明太祖朱元璋並請求明代的冊封。

李成桂爲自己開創的新王朝準備了朝鮮、和寧兩個名字請朱元璋選擇。朱元璋自然樂意由這個對自己恭順的小弟取代高麗王朝。最終朱元璋欽定了朝鮮二字作爲李成桂所開創的新王朝的名字。公元1393年李成桂正式下詔啓用“朝鮮”這一國號,至此延續474年的王氏高麗王朝被李氏朝鮮王朝取代。朝鮮半島改朝換代後明代對李氏朝鮮的恭順姿態頗爲滿意,因此也不再堅持在半島北部設置鐵嶺衛。

從乞丐逆襲成皇帝的 朱元璋是怎麼做到的 第7張

明代將鐵嶺衛從半島北部遷到了如今遼寧省瀋陽市東南的奉集堡,後來又遷移至銀州(今遼寧省鐵嶺市)。從此遼寧又多了一個名爲鐵嶺的城市。經過這番領土變動之後李氏朝鮮的北部疆域拓展到了鴨綠江流域。如今中、朝兩國以鴨綠江爲界的邊境線由此形成。有明一代所有藩屬國中李氏朝鮮最爲恭順。當日本豐臣秀吉入侵朝鮮時明代出兵盡到了保護藩屬的義務。明代滅亡後李氏朝鮮仍沿用崇禎年號長達兩百多年。

對李氏朝鮮的冊封成爲了明代處理與周邊藩國關係的示範。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75年)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將朝鮮、日本、大琉球、小琉球、安南、真臘、暹羅、占城、蘇門答臘、西洋、爪哇、湓亨、白花、三佛齊、渤泥等國列爲“不徵之國”。朱元璋在對元代窮兵黷武的對外政策進行否定的基礎上確立了和平外交的原則,但同時又把國際間的交往限定在政府層面的朝貢體系。

朱元璋在構建以明王朝爲核心的宗藩朝貢體系時對民間海外貿易卻發出了嚴格的禁令。從朱元璋起有明一代海禁政策時鬆時緊。清代入關後沿襲並更進一步強化了明代的海禁政策。這也成爲了導致近代中國落後於人的原因之一。外交對朱元璋其實並非什麼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然而內政就直接關係到明王朝的統治是否穩固了。朱元璋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該如何穩定經濟。

在經歷元代末年的戰亂以後農業生產遭到了極大的破壞。朱元璋通過減稅等方式鼓勵那些在戰亂中逃亡的農民回鄉開墾土地,同時還規定在保證必要的糧食作物種植量這一前提下可以多種植一些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小時候的經歷使朱元璋相當重視興修水利和賑濟災荒。到公元1395年爲止全國開塘堰約40987處、疏通河流約4162道。除了鼓勵民間百姓屯田之外朱元璋還發明創造了軍屯、商屯等模式。

從乞丐逆襲成皇帝的 朱元璋是怎麼做到的 第8張

明代的國防軍事制度實行的是衛所制:自京師達於郡縣皆設衛、所。衛所外統於都司,內統於五軍都督府。明代的衛所制度實際上是一種兵農合一的體制。明代邊地大軍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內地大軍二分守城、八分屯田。朱元璋曾誇口稱:“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糧”。明代還通過鼓勵商人在邊境僱人屯田、就地交糧省區了販運費用。這既解決了軍糧問題,同時也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

在經歷元代末年的戰亂後中原人口銳減,而山西地區受戰火波及影響相對較小。明代出年河南、河北、山東三省人口相加不及山西的一半。朱元璋下令從陝西大規模移民整修河堤、恢復鹽場。這場洪武大移民在中遷徙到各地的山西移民後裔在族譜中留下了山西洪洞老槐樹的尋根記憶。洪武大移民以及食鹽開中法等政策的實施催生出了以晉商爲代表的中國商幫。從洪武半年(公元1375年)起紙幣“大明寶鈔”被確定爲全國唯一的合法貨幣。

從乞丐逆襲成皇帝的 朱元璋是怎麼做到的 第9張

與這一系列經濟制度變革相伴隨的是政治制度的變革:公元1380年胡惟庸案爆發後朱元璋爲強化皇權廢除了自秦始皇以來歷代沿襲長達兩千餘年的丞相制度。在明代以前大臣在上朝面君時要下跪,可私底下和皇帝坐而論道其實還是比較常見的。自明代以來賜坐成爲了皇帝莫大的恩惠。通常情況下大臣在皇帝面前甚至不允許站立,下跪成爲了一種絕對必須的義務。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出中國的皇權帝制發展到了登峯造極的地步。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