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毒舌大臣,李時勉有何經歷?

本文已影響1.83W人 

明朝第一毒舌大臣,李時勉有何經歷?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我們知道明代大臣多出硬骨頭,儘管有明一朝皇權得到了空前的加強,不過明代的御史言官同樣也是不要命的主兒。這些個言官諫臣們用近乎嚴苛的標準要求皇帝,但凡皇帝表現出了哪怕一點的懈怠,御史們飛揚的奏疏變回堆滿案頭,而且他們以捱打爲榮,求着皇帝打他們屁股來成全他們鐵骨錚錚的美名,所以皇帝們看着這些又臭又硬的言官御史也是頭大無比。

明代皇帝沒少在言官身上吃癟,最著名的莫過於“海瑞罵皇帝”,海瑞尖銳而辛辣的指出了嘉靖在位幾十年乏善可陳的政績和國弊民窮的現狀,並毫不給面子的說:“嘉靖者,家家淨也”,把修道求仙以喜怒不形於色的嘉靖皇帝氣的跳腳,不過冷靜下來的嘉靖仍然感慨海瑞的忠心,並沒有過多地追究,海瑞則成了官員們硬骨頭的代表,您想想看,連皇帝都敢罵,還有什麼是這人不敢做的!

不過說句實話,這世上就沒有明代言官們不敢作的死,海瑞老兄罵皇帝夠狠吧,今天這位大爺更是狠人中的戰鬥機,海瑞把嘉靖給氣了個夠嗆,這位大爺直接把皇帝給活活氣死了......而且皇帝死之前還對這位爺咬牙切齒,恨不得把他千刀萬剮。

按理說把皇帝給氣死最少也是個剮罪,不株連九族就算是萬幸。這位大爺犯了如此滔天大罪非但沒有追究責任,太子即位後對這個“殺父仇人”也很尊敬,甚至把他官復原職,這當真是大大的奇聞。

明朝第一毒舌大臣,李時勉有何經歷?

這位大爺就是明代第一毒舌,外號“打不死”的李時勉。

李時勉從小就是個硬骨頭,性格執拗倔強,要真認準了一件事九匹馬也拉不回來。童年的李時勉用功讀書到了什麼地步?冬天的夜晚又黑又冷,家人勸小時勉去休息,而李時勉怎麼都不願意。爲了禦寒,小時勉用了個怪方法:他用棉被把自己的腳給包起來,緊緊地捆在一起,然後把腳伸進了木桶中,家人看着小時勉怪模怪樣的讀着書,真是又好氣又好笑。

十年寒窗苦讀,李時勉終於在永樂二年考上了進士,命運對李時勉頗多照顧,這個官場愣頭青兩次奉詔進行《太祖實錄》的編修,能夠加入到編修團隊,說明朝廷對你才能和品格的信任,可以說是宦途平步青雲的堅實基礎。果不其然,在《太祖實錄》編修完成後,李時勉被任命爲翰林侍讀,您可別小看了這個職務,這翰林侍讀身處內閣之中,既能夠近距離接觸皇帝,和他品讀文學,也有資格和機會參與國家政務,可以說身份和地位都尊貴顯赫,是個大大的美差。

畢竟和皇帝捱得近,受領導的關注最多,按理說只要謹言慎行,小心謹慎,像這種翰林侍讀升遷的機會比其他人大的海了去了,不過李時勉可不甘心就這樣默默無聞,這位老哥是個硬骨頭,更是門大炮,看到了不爽就要噴上一番。

明朝第一毒舌大臣,李時勉有何經歷? 第2張

第一個挨炮的就是李時勉的領導兼伯樂:永樂皇帝朱棣。永樂十九年,北京的奉天、謹身、華蓋突然發生了火災,在當時來說可是大大的噩耗,皇帝一定有什麼失德之處所以導致上天震怒,降下天火懲罰他。於是乎成祖朱棣趕忙下詔徵求直言,皇帝的意思當然也很明顯:現在三殿發生火災導致百姓不安,寡人要表現出一副虛心納諫的態度誠懇接受老天對我的批評,你們也象徵性的意思一下,上疏稍微批評我一番,糊弄一番不就完了麼!

成祖算盤打的挺好,不過大臣們早就積了一肚皮,這是爲啥?朱棣原來是燕王,北京作爲他的老巢是經營多年,篡位成功後的朱棣一直對南京的氣候和大環境不適應,還是應該回北京去!於是成祖朱棣下達了遷都北京的命令,同時大肆召集工匠和百姓往北京遷移。大臣們紛紛上疏遷都的弊端,其中李時勉老哥跳的最前也反對的最歡。

首先李老哥提出了遷都並不可取,北京作爲帝國的首都並不合適,同時指出了那些進貢的外國人也不是啥好鳥,皇上您怎麼能讓他們經常性的在您身邊呢!總之是balabala的寫了一大通,總共列舉出了十五條皇帝你做得不對應該要改的地方。

於是成祖喜聞樂見的打臉史開始了,本來想意思意思的他看着如雪花一般的奏疏臉都綠了,尤其是看李時勉語調尖刻絲毫不給他留面子的奏疏更是氣炸了肺,越看越氣的成祖好幾次氣的把李時勉的奏摺揉成一團扔到地上,不過等氣消了成祖又覺得李時勉這貨雖然嘴臭但有些意見說的中肯有道理,於是又撿起來接着讀,又被氣個半死扔地上。

成祖到底是個雄才大略的英主,李時勉的奏疏雖然讓他生氣,但還是施行了部分建議。從這件小事上就能看出來老李是個寧折不彎的主兒,成祖可不是啥善男信女,這個刀頭舐血的戰場皇帝要殺起人眼睛都不會眨一下,敢給皇帝上這樣的奏疏,老李這個硬骨頭的特質彰顯無遺。

不過李時勉的話未免太多了一些,奏疏的事兒皇帝沒有找他的麻煩,他又接二連三的給皇帝提意見,成祖實在是受不了李時勉沒完沒了的聒噪,於是找了個藉口把李時勉給投進了大牢,足足吃了一年多的牢飯才由楊榮說情給放了出來。

按說吃了這一年的苦,老李你就稍微收斂一點吧?就不!李時勉的執拗再一次讓我們大跌眼鏡,這位老哥是薑桂之性,老而彌堅。不過這次開炮的對象變了,變成了仁厚的明仁宗朱高熾。

我們聽這個名字就知道明仁宗是個啥性格,這位皇帝是個大胖子,身體虛弱胖到走路都容易摔跤,雄才大略的朱棣對這個大兒子極不喜歡,認爲這形象氣質太給自己丟人了,成祖當了皇帝以後更把這個長子嫌棄到了骨子裏,沒少琢磨着換太子,還是因爲朱高熾有個好兒子朱瞻基才勉強保住了太子之位。有了這麼一個強勢的老爹,平日裏朱高熾都是小心謹慎,唯恐做錯了哪怕一件事惹父皇不高興,所以朱高熾是個性格弱勢甚至偏一點陰柔的皇帝。與朱棣強硬的執政手段不同,朱高熾是個仁君,在他短暫的皇帝生涯中緩和了與朝臣們的關係,並且與民休養生息,在他和大臣們的一起努力下,大明的國力日漸升騰,最後他的諡號:仁就是對他最好的評價。

這麼一個好皇帝李時勉有什麼可噴的呢?還真有。

朱棣死後仁宗繼位,朱高熾是個好皇帝,不過有個缺點:比較好色。按照咱們中國古代的傳統:百善以孝爲先,父母的死亡對兒孫來說可都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需要守孝三年來寄託哀思(明代把官員守孝稱爲丁憂),在這三年中必須要做到清心寡慾,不能辦喜事,更要和妻子保持距離。古代講究德才兼備,以德爲先,如果在父母的喪期搞出了什麼醜聞則爲輿論和社會所不容(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就是因爲被別人誣告丁憂期間與侍女親近所以壞了名聲,仕途毀於一旦),畢竟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順你怎麼能指望他忠君愛國呢?所以爲父母丁憂守孝還涉及到道德審判,丁憂的官員們都戰戰兢兢,唯恐落下口實葬送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現在先帝已死,朱高熾老兄仍然沒控制住自己的下半身,經常性的到嬪妃處去尋歡作樂。皇帝夜夜春宵這種事兒當然瞞不過朝廷的官員,不過大家頂多暗笑一番也就過去了,不過李時勉是誰?這門大炮又要衝着明仁宗開炮了。

李時勉開始洋洋灑灑的寫奏摺,他藉口太子朱瞻基被調到陪都南京,新朝萬衆一心,百事待舉之際嚮明仁宗懇切建議,首先提出太子不應該離開首都,並且還在奏摺裏輕飄飄的寫了一句:“諒陰之中不宜近妃嬪。”,啥叫諒陰?就是守喪,也就是說李時勉勸皇帝您可要點臉吧,老爸死了你還有心思去玩女人?

可以說這一炮把明仁宗打的人仰馬翻,明仁宗看到李時勉這篇奏摺氣的渾身發抖,又羞又氣又不好意思。按說寵幸妃嬪這事兒吧,自己不說,臣子們不諫,大家都默不作聲當做沒發生也就完了,誰知道李時勉這個不怕死的當着朝野衆臣給捅了出來,這要是讓百姓們知道皇帝在守孝期間還親近女人,自己的名聲和臉面還往哪擱?更何況太子前往南京也實在是明仁宗自己的小算盤,朱棣討厭自己而喜歡自己的兒子朱瞻基,所以很小就給朱瞻基扶持培養了勢力和心腹,雖說自己百年之後皇位交給太子無疑,但畢竟誰也不希望有個羽翼已經豐滿的繼承人在邊上眼巴巴的看着,現在李時勉一點情面也沒給自己留,全都抖了出來,這就不是隻在百姓們中丟臉了,這要是記入了史書,自己一世英明全毀於一旦?

善良寬厚的明仁宗也氣的跳腳,他把李時勉召進宮來訓話,按說明仁宗也希望李時勉心裏有點數,自己責罵他一番,而他承認了自己聽錯了,保存了皇帝的顏面皆大歡喜。結果李時勉這個硬骨頭絲毫不理解皇帝的苦心,他反而教育起皇帝,要清心寡慾切勿切勿文過飾非,而且皇上您寵幸嬪妃這事情可抵賴不得,內宮都有記載的。意思就是說皇帝你也別抵賴了,這事兒千真萬確大家都知道,遮遮掩掩也沒用!

明仁宗氣昏了頭,直接吩咐武士們用金瓜毆打李時勉,金瓜這玩意可是實心的,老李捱了三金瓜肋骨就被打斷了幾根,直接昏死了過去,仍不解氣的明仁宗把李時勉關到了錦衣衛的大牢之中,還是因爲有個錦衣衛千戶認識李時勉,偷偷地請來了名醫給李時勉治病,這才撿回了一條小命。

這頭兒李時勉沒事,那頭明仁宗可就有事了,皇帝本來身子就虛弱,這段時間頻繁的寵幸妃子也把身體給搞得夠嗆,偏偏又被李時勉給氣了個半死,想着自己這點子事都被記入了實錄,自己被後世人嘲笑唾罵的可怕後果就把李時給勉給恨得牙癢癢,這一氣就把原來的小病給氣成了大病。病勢沉重的明仁宗在病榻上提到李時勉還恨得咬牙切齒,他恨恨的對着自己的心腹大臣夏原吉說:“李時勉竟然敢當廷侮辱我!”,夏元吉只能好言相勸:“皇上您養病要緊,不必把李時勉放在心上”,明仁宗氣的拍着牀光火說:“你不知道這廝有多無禮!”,說着氣喘吁吁,當晚仁宗就死去了,因爲李時勉的這封奏疏的刺激,仁宗皇帝竟死不瞑目。—仁宗大漸,謂夏原吉曰:“時勉廷辱我。”言已,勃然怒,原吉慰解之。其夕,帝崩。

仁宗死後,朱瞻基繼位是爲明宣宗,宣宗一聽說先帝是被李時勉給氣死也勃然大怒,把李時勉喊過來要痛罵一番就要推出去斬首,李時勉叩頭解釋說:“臣勸諫先皇在守孝期間不應當親近嬪妃,而且也不應當讓皇太子遠離左右。”,原來李時勉是替自己說話才捱了先皇的打,朱瞻基的臉色稍微平靜了一些,又問李時勉:“當年的奏疏草稿這些東西還在麼?你把內容複述出來給我聽聽。”,李時勉回答說:“當年奏疏的內容臣已經忘記,而且草稿已經燒掉了”。

明宣宗爲什麼要問草稿?原因就是明代的諫官們很多是求打,何謂求打?他們會故意用措辭誇張嚴厲的話去刺激皇帝,如果捱了皇帝的打(也叫廷杖)或是被流放,這個諫官則在仕林和官場有着很好的名聲,大家會誇獎他“犯顏直諫”,所以這李時勉寫的這封奏疏是真的爲了皇帝好還是想給自己博名聲?如果是打着給自己造勢的目的,那這封奏疏一定要留下來給後世人看到自己是多麼的英勇無畏,這樣的人明宣宗當然不會留,而李時勉把奏疏燒掉則說明他是真心爲了先帝的名聲着想,所以明宣宗稱讚李時勉是個忠臣,反而把李時勉官復原職。

好吧,人家把你老爸給活活罵死了,愣是一點責任沒追究還得到了重用,宣宗的這波騷操作也着實讓我們撓頭,其實想一想也明白,李時勉的奏疏是爲了自己考慮,而父皇死亡的直接受益者是自己(讓自己提前成了帝國的實際統治者),背地裏得了好處的明宣宗自然不會去追究李時勉的責任,如果還寬宏大量的赦免了他的罪行,豈不是更成全了自己虛心納諫的美名,所以李時勉死裏逃生的結果也就奇怪了,而這個硬骨頭也最終成了四朝元老,最後壽終正寢。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