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嬴駟繼承皇位,秦孝公這麼做的真實目的是什麼?

本文已影響1.32W人 

秦孝公二十四年,秦孝公嬴渠樑去世,嬴駟繼位。跟着小編一起探尋。

秦孝公嬴渠樑(公元前381年12月6日-公元前338年),嬴姓趙氏(一說秦氏),《史記索隱》記載名渠樑。秦獻公之子,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對於秦孝公來說,可以說是秦國曆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一位君主。在秦孝公之前,秦國是戰國七雄中相對較弱的諸侯國。但是,自秦孝公任用商鞅,並推行“商鞅變法”之後,秦國開始崛起,逐漸成爲戰國七雄中的強國。

秦孝公二十四年(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前,《戰國策》記載秦孝公想傳位於商鞅,商鞅推辭不接受。不久之後,秦孝公去世後,葬於弟圉,其子秦惠文王繼位。那麼,問題來了,秦孝公爲何放棄勇敢多智的樗裏疾,立嬴駟爲國君,他是怎麼想的?

首先,就秦孝公來說,最終將國君之位傳給了嬴駟,也即大家熟悉的秦惠文王。與此相對應的是,在秦孝公的兒子中,還有一人可以競爭君主之位,他就是樗裏疾。樗裏疾(?―前300年),又稱樗裏子、嚴君疾,嬴姓,趙氏,名疾,秦孝公庶子,秦惠文王異母弟,其母出自戰國七雄中的韓國。秦人諺語:“力則任鄙,智則樗裏。”也即在秦國百姓的心目中,樗裏疾能說會道,足智多謀,綽號“智囊”。除了智謀上堪稱一流,樗裏疾還是一位南征北伐的武將。比如秦惠文王在位時,樗裏疾經常率軍攻打魏國、趙國、楚國等大國。

可是,秦孝公卻選擇立嬴駟爲國君,放棄勇敢多智的樗裏疾。對此,在筆者看來,秦孝公之所以沒有傳位於樗裏疾,主要原因分爲以下幾點。一方面,這是因爲樗裏疾是秦孝公的庶子,並且在年齡上小於嬴駟,而嬴駟則是秦孝公的嫡長子,也即出身的不同,是秦孝公放棄樗裏疾的重要原因。

選擇嬴駟繼承皇位,秦孝公這麼做的真實目的是什麼?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嫡長子繼承製是宗法制最基本的一項原則,即對於各個諸侯國來說,王位必須由嫡長子繼承,嫡長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長子,比如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長子繼承,而其他的庶子爲別子,他們被分封到天下,以此建立隸屬於周王室的諸侯國。在周朝時期,宗法制中規定“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因此,就嬴駟和樗裏疾來說,嬴駟作爲嫡長子,繼承秦國君主的位置,可以說是名正言順的。

與此相對應的是,雖然樗裏疾智勇雙全,但是,樗裏疾既不是秦孝公的嫡子,也不是長子,自然沒有資格和嬴駟爭奪秦國君主的寶座。當然,在春秋戰國時期,嫡長子繼承製也不是所有諸侯國都遵循的。比如趙國的很多君主,就不是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王位的。因此,這就需要說到嬴駟在其他方面的優勢了。

另一方面,雖然樗裏疾勇敢多智,甚至在嬴駟,也即秦惠文王之上,但是,就後者來說,卻擁有作爲君主的果斷。秦惠文王即位之後,對商鞅有所顧忌,公子虔等一幫人就乘機捏造謠言說商鞅造反,於是,秦惠文王便藉此將對秦國有功的商鞅處死。雖然秦惠文王處死商鞅,是飽受爭議的。但是,因爲當時商鞅的威望,完全在秦惠文王之上,已經是功高震主了,所以,在筆者看來,出於鞏固自己位置的考慮,秦惠文王必須要除掉商鞅。

在果斷除掉商鞅之後,秦惠文王不僅坐穩了秦國君主的寶座,還繼續推行商鞅變法,這讓秦國的國力得以繼續增強。更爲關鍵的是,秦惠文王在位時,果斷消滅巴國和蜀國,並重用張儀等出自山東六國的人才,這促使秦國得以繼續向中原之地擴張。

選擇嬴駟繼承皇位,秦孝公這麼做的真實目的是什麼? 第2張

最後,在筆者看來,秦惠文王的果斷一面,無疑是秦孝公選擇他繼承王位的重要一面。除了性格果斷之外,嬴駟相對於樗裏疾,還具有知人善用的優點。秦惠文王在位時,任用張儀分化山東六國,也即離間魏國、韓國、趙國、齊國、燕國、楚國之間的關係,派遣司馬錯等人消滅巴國和蜀國。至於樗裏疾這位智勇雙全的人才,也在秦惠文王手下得到了施展才華的大舞臺。比如秦惠文王更元八年(公元前318年),魏、趙、韓、燕、楚五國聯合攻秦,秦惠文王派庶長樗裏疾破魏、趙、韓三國軍於修魚,斬首八萬。凡此種種,無疑體現出秦惠文王知人善用的優點,這顯然是作爲君主的重要品質。

比如漢高祖劉邦,在很多方面都比不上西楚霸王項羽。但是,劉邦知人善用,擁有韓信、張良、蕭何等人才的輔佐,這促使其得以擊敗項羽,建立西漢王朝。同樣的道理,秦惠文王雖然不如樗裏疾勇敢多智,但是,他會識人和用人,這就完全可以勝任秦國君主的位置。總的來說,嬴駟在位時,秦國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爲秦始皇建立秦朝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而樗裏疾也獲得這位兄長的重用,成爲秦國曆史上的名將。對於嬴駟和樗裏疾,你怎麼看呢?歡迎留下你的觀點,讓我們一起討論。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