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爲什麼只能是攝政王,沒能當上皇帝?

本文已影響2.42W人 

多爾袞,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他是清初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曾以輔政王身份輔佐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帝位,稱攝政王。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青門無路入清朝,濫作將軍最下僚。同舍盡歸身獨在,晚風開印葉蕭蕭。”——薛能

皇太極繼承清朝皇帝之位時,清朝已經是趨於獨裁的形式,1641年,在戰場作戰的皇太極忽然收到自己最愛的妃子“海蘭珠”病危的消息,當即馬不停蹄地趕回瀋陽,可遺憾的是,終究沒能見上最後一面。

多爾袞爲什麼只能是攝政王,沒能當上皇帝?

衆所周知皇太極是個情種,對於自己愛人的死,始終無法接受,長期情緒低迷,直到1643年,皇太極因爲抑鬱過度,無疾而終。

伴隨皇太極的死,清朝一時間羣龍無首,在傳統上能夠繼承皇位的並不只有一人,作爲皇太極的長子豪格,以及皇太極的親兄弟多爾袞,都是具有繼承權的。

在出身、軍工、實力、年齡等方面,兩人近乎是旗鼓相當,在誰也不讓誰,火藥味十足的情況下,繼承皇位的卻是一個年僅6歲的小孩“先帝九子福臨”。

多爾袞爲什麼只能是攝政王,沒能當上皇帝? 第2張

幕後推手

多爾袞在當時可以說是一手遮天的人物,而豪格憑藉自己的背景,能夠和多爾袞拼的不相上下,兩人都是屬於強勢的一類人,可最後卻默契的各退一步,讓另外一個人來繼承皇位,這個人還是個6歲的孩子。這所有的一切並不是哪一方設下的陷阱,而是當時孝莊太后“莊妃”一手策劃的。

福臨是孝莊太后兒子,孝莊太后一生中經歷過三次換朝換代,輔佐過兩任皇帝,伴隨着皇太極的死去,孝莊太后深知,如果自己再不有所行動,那自己和自己的兒子福臨的未來將會是一片灰暗。

倘若自己眼睜睜看着多爾袞和豪格兩人兩敗俱傷,到時大清必然會直接走向滅亡,於是孝莊太后先找到了皇太極的發小,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

多爾袞爲什麼只能是攝政王,沒能當上皇帝? 第3張

濟爾哈朗在當時掌握着大部分的兵權,作爲皇太極的摯友,肯定會毫不猶豫地站在豪格這一邊,可是如果豪格真的繼位,必然會先衰減八旗的大部分勢力,這就直接威脅到了他所掌控的權力。

而孝莊太后讓濟爾哈朗來支持福臨,代表豪格來當福臨的攝政王,這樣不僅能討好豪格,還不用損失自己所掌控的兵權,濟爾哈朗聽了這一舉多得的法子,便接受了孝莊太后的提議。

擺平了一個阻礙後,孝莊太后又進一步的撒開了網,她找到了由皇太極親自掌控的兩黃旗大臣們,這些大臣都是皇太極的親信,在皇太極死後,自然都是擁護豪格一方的,孝莊太后依舊是將彼此的利益連在了一起,說服了這些大臣。

伴隨着內幕布局逐漸成型,孝莊太后相繼又收編了禮親王代善以及一些中間派的官員,最後才找到了最大的目標“多爾袞”。

多爾袞爲什麼只能是攝政王,沒能當上皇帝? 第4張

佈局的意義

孝莊太后能夠說服多爾袞的原因很簡單,大清的江山,幾乎一半都是由多爾袞幫助打下來的,多爾袞曾錯過一次繼位的機會,現如今機會再次擺在自己的面前,說不心動那肯定假的。

可是面對豪格的強勢,多爾袞知道,如果自己想要坐上皇位,兩人必然會在大清展開一場腥風血雨,到時候整個大清都將遭受滅頂之災。

可如果自己退讓了,那自己在大清的權位將會煙消雲散,多年的打拼和付出也將付諸東流。孝莊太后的提議在一定程度上,是給了多爾袞一個下臺階的機會,不僅能夠成爲有半個皇帝之稱的“攝政王”,同時還不用損害大清現有的局勢。

在八旗會議的最後一場會議上,濟爾哈朗率先提出福臨繼位的提議,緊接着多爾袞等朝廷重臣一一表示贊同,孝莊太后的內幕布局也因此邁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

這場佈局牽扯了太多人的利益,但這塊“蛋糕”也被分配的很均勻,各自都得到想要的東西,至於孝莊太后爲什麼會選福臨來當皇帝,最主要福臨是皇太極的嫡系血脈,坐上皇帝的位置更有說服力,而孝莊太后決定參與到這場政治博弈中來。

還有一方面是想穩定住蒙古現有的局勢,蒙古出身的孝莊太后,在福臨繼位後能夠更好的幫助蒙古,這也是她出於血脈的一點私心。

在福臨繼位後,多爾袞尋找機會除掉了豪格以及攝政王“濟爾哈朗”,同時還不斷給自己追加稱號,從攝政王一直到皇父攝政王,然而多爾袞也是比較命薄,在順治七年的時候,外出狩獵不小心帥死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