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布爾善依附於鰲拜反對康熙,真實原因是什麼?

本文已影響1.21W人 

在影視作品中,康熙皇帝的出場率應該是排的上前三名的了,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少年康熙擒鰲拜已經成爲大家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了。在清王朝,的確出現過這檔子事情,但我們知道,康熙制服鰲拜後,最終在康熙五十二年的時候饒了他,並給了他一個爵位,也算是他有功一場罷。

可在這件事的背後,康熙卻沒有放過另外一個人,此人便是鰲拜的手下班布爾善。照理說,主謀應該是罪無可恕,那些小跟班一般都會寬大處理,以避免事態擴大化,避免造成太大的影響。但是康熙皇帝卻反其道而行之。康熙爲何要這樣做?

很顯然,在鰲拜背後煽風點火的班布爾善,纔是攪亂時局之人,纔是真正的“主謀”,他依附於鰲拜,並非真心投靠於他,而是想借助其勢力,謀權奪利,甚至想掣肘康熙,與之分庭抗禮。先從班布爾善的背景說起。

一、班布爾善投靠鰲拜前後發生了什麼

班布爾善是愛新覺羅氏,清太祖努爾哈赤之孫,輔國公愛新覺羅·塔拜的第四子。清朝大臣,宗室。

康熙六年,班布爾善在索尼死後,以領侍衛內大臣拜祕書院大學士,爲鰲拜一黨。作爲一個宗室成員,理當以宗族利益以皇室利益爲重。也就是說,班布爾善應該幫助康熙說話。但事實上他並不是這樣做的,他反而極力討好鰲拜。

班布爾善依附於鰲拜反對康熙,真實原因是什麼?

班布爾善這樣做,事出有因。翻開清史可以發現,班布爾善雖是宗室後代,但是因爲他爹塔拜是庶出,當年努爾哈赤實行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的時候,讓他的九個兒子共同執政,但是作爲第六子的塔拜卻並沒有分。可以看出,塔拜在宗室裏面是沒有什麼地位,也說不上什麼話,參與政事更不用說了,想都甭想。

可能是由於這個歷史原因,到了康熙這一輩的時候,班布爾善也不受待見,遊離在宗室成員之外,手中的權力微乎其微。雖然康熙沒有把班布爾善當宗室成員看待,但是當班布爾善投奔鰲拜的時候,康熙就卻又很在乎他宗室成員的這個身份了。就覺得班布爾善胳膊肘往外拐了。

而作爲班布爾善,心裏自然憋屈,既然宗室成員拿自己不當回事,那麼只能巴結當時在朝廷中呼風喚雨的鰲拜,投奔到鰲拜的麾下。

二、班布爾善的如意算盤

有道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作爲皇帝而言,他想要普天下的臣民皆聽命服從於他,可偏偏這個班布爾善沒有忠於自己,反而投奔於鰲拜的門下,更可氣的是,他的身份是宗族成員,骨子裏流的是皇家的血液,在明知道皇帝跟鰲拜誓不兩立的情況下,仍然在鰲拜那搖尾乞憐,這口氣,康熙怎能嚥下。

所以,康熙想要除去班布爾善,目的也很明確,任何想要忠誠於別人奉別人爲主的行爲,都會受到嚴厲的處罰。

作爲一個不受待見的人,自然有他的可悲、可憐之處,但話又說回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不可否認,自古陰險皆小人,可以說班布爾善就是一個依附於權勢的陰險小人。

說起鰲拜一黨,首領固然是鰲拜,但其實背後始作俑者是班布爾善。在“二十一條大罪”裏就有這一條。因爲班布爾善跟鰲拜的性質不一樣,鰲拜是擅權,而班布爾善搬弄是非就是篡逆謀反,所以深究起來,班布爾善才是罪魁禍首。由此可見,班布爾善是想依附鰲拜,借勢發力,並最終與康熙分庭抗禮。

班布爾善依附於鰲拜反對康熙,真實原因是什麼? 第2張

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班布爾善一步錯、步步輸

班布爾善從一開始就站錯了隊伍,然後一錯再錯。從被康熙改姓,再到跟康熙處處作對,都是自取滅亡,乃至到最後滿門被滅,都與班布爾善自以爲是脫不了干係。

班布爾善作爲擁有皇室血脈一族之人,是努爾哈赤的孫子,爲什麼皇位不能是自己的。這在他一開始站錯隊伍的時候,就在打的如意算盤。很明顯,自己是家裏人,不能窩裏鬥,不能明着搶,那麼班布爾善就必須要找一個外姓人來助自己一臂之力。

所以,這纔有班布爾善依附鰲拜的開始。之所以選擇鰲拜,是因爲當時鰲拜的勢力已經很龐大了,把持着朝政不說,還挾制着年幼的皇帝。所以班布爾善就攛掇鰲拜去給自己打“前鋒”,待時機成熟時,自己再取而代之。然而有時候計劃趕不上變化,康熙八年,鰲拜被逮捕治罪,班布爾善也受牽連,後被列出二十一條大罪。班布爾善沒等鰲拜羽翼豐滿,就被康熙一舉剿滅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