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有兒子卻傳位給自己的弟弟 趙匡胤到底是怎麼想的

本文已影響1.87W人 

還不瞭解:趙匡胤傳位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趙匡胤臨死前明明有自己的兒子,趙匡胤爲什麼還會傳位給自己的弟弟?這個弟弟比兒子還要卓越嗎?

其實趙匡胤駕崩之前就有把皇位傳給兒子的意思了,而他的“駕崩”,也跟這件事情有着密切的關聯。

五代悲傷的故事,趙匡胤無可奈何要延續,要想兒子當儲君?那可真是太危險了,從後梁到後周這幾十年裏,儲君,就是一個“替死鬼”的存在,當了儲君那可別開心,說不定第二天冷箭就射了過來。

趙匡胤有兒子卻傳位給自己的弟弟 趙匡胤到底是怎麼想的

這就是個魔咒,而且這個魔咒,當皇帝立的儲君是自己的親子時候,效果更加顯著。

公元960年,趙匡胤效仿“老上司”郭威進行黃袍加身,帶着一隊人馬前往陳橋驛,發動了歷史上著名的兵變,結束了五代,開啓了大宋。

說好聽些,這就是改朝換代,說得不好聽些,趙匡胤做的事情,正是五代武將習以爲常的事情:篡位。

五代是扭曲的,自朱溫一個“反賊”之身篡唐開始,整個中原就顯得有些不正經了。

朱溫而後被自己的兒子朱友圭所殺,再到後唐的戰神李存勖,也是被兵變所殺,兩個梟雄以這種方式落幕,的確讓人唏噓不已,但這遠遠不是結束。

後周太祖郭威,正是因爲後漢隱帝殺害了他的家人,因此便推翻了後漢。

郭威的確是一個英主,但稱帝的路子,仍舊被人所詬病,這不是正統的繼承方法,所以相對來說有隱患,而隱患就是在十年之後,一個禁軍首領模仿之,成爲了新的皇帝。

這便是大宋開啓之前的大背景:紛亂不堪。

趙匡胤成爲皇帝,這件事情並不是百分之百穩了的,他以前是武將,他了解通過武將來擁護自己登基,有什麼隱患。

趙匡胤有兒子卻傳位給自己的弟弟 趙匡胤到底是怎麼想的 第2張

當時他的兒子趙德昭、趙德芳尚且年幼,他完全不敢把任何一個兒子立爲“太子”,理由也很簡單,假若某一天他有不測風雲了,留下的太子又還年幼,那麼大宋的命運就和後周是一樣的。

若不是柴榮早逝,柴宗訓年幼,機會也輪不到趙匡胤。

可不立自己的兒子做太子,這又該怎麼繼承皇位?

中原自古以來信仰“嫡長子繼承”,但草原信仰“兄終弟及”。

兄終弟及看似擾亂倫理關係,但實際上卻保證了權力在“大宗族”體系內的繼承,小的利益保不住,那就保住大的,讓權力還能在自家人手裏。

而這個方法,五代是常用的,不僅是五代,在南方的“十國”也因爲這個時代的武將信用崩潰問題,喜歡把兄弟立爲儲君,爲的就是不會被趁虛而入。

因此,趙匡胤一開始立的儲君,乃是他的弟弟、後來的宋太宗趙光義,這是個最好的辦法,也是最無可奈何的辦法。

不過立儲君,也沒有什麼太子的冊封儀式,趙光義這個皇太弟,乃是“默認”的。

當年郭威給自己的養子柴榮封王,另外再加京城地區的“京兆尹”:親王爵位+都城行政長官,這就是“儲君”的默認配置。

趙匡胤有兒子卻傳位給自己的弟弟 趙匡胤到底是怎麼想的 第3張

在宋太祖一朝,不存在太子的說法,比這更絕的是,爲了保護兒子,趙匡胤連親王都不敢封給自己的兒子,比如趙德昭,他自出閣開始,就從很小的官做起,和別的皇子一飛沖天不同,趙德昭堪稱史上最憋屈的皇子。

但這一切都是暫時的,若是沒有“杯酒釋兵權”的成功,那麼大宋繼宋太祖之後的皇帝,毫無懸念就是趙光義,可人生而努力,想的就是辦法,紛亂的五代,並不會一成不變。

配合着頂級的心腹趙普,趙匡胤迅速地解決自大唐崩潰以來所造成的武將背德(背離道德)的問題,先是定下了重文抑武的方針,擡高文人地位,打壓武將地位,具體的歷史事件便是“杯酒釋兵權”,幫助趙匡胤黃袍加身的“義社十兄弟”,全部卸下兵權。

這件事情是有着深刻意義的,因爲對於禁軍的再一次調整,大宋保證了不會再出現禁軍首領造反的局面,如此一來,從地方軍到中央軍,都已經不存在“反叛”的基礎,就連武將都是“輪值”,大宋幾乎沒有被顛覆的可能。

所以趙匡胤他漸漸地不怕了,他想着讓自己的兒子趙德昭(順位長子,排位是次子)慢慢地轉變身份,從地方防禦使,一直在晉升到觀察使、節度使,最終進京封王,如果一切順利,將會舉行太子的冊封儀式。

事實上也是這樣,趙德昭在出閣後一直都在“攀升”,面前就是趙匡胤給他設置好的通天大道。

但一切真的會這麼順利嗎?

趙匡胤有兒子卻傳位給自己的弟弟 趙匡胤到底是怎麼想的 第4張

顯然不會,因爲趙匡胤心思的轉變,導致了一場巨大的矛盾,那便是他和他的親兄弟趙光義之間的矛盾。

按照常理來說,趙光義就是下一任儲君,從大環境的角度出發,再從五代的遺風出發,趙光義繼承了皇位之後,若是趙廷美(趙匡胤和趙光義的親弟弟)還沒死,那麼又再輪到他繼承皇位。

這是衆人的默契,甚至在陳橋兵變之前,早已經確定好了,在歷史上,這個理論也被稱爲“金匱之盟”。

所謂金匱之盟,說的正是趙匡胤三兄弟在生母面前發過誓,大宋的皇位兄終弟及,如此一來才能保證趙家的昌盛。

惋惜金匱之盟能參考的歷史片段極少,一度被認爲是趙光義爲了自己的合法性所杜撰的。

不過金匱之盟本身的真實性不重要,重要的是金匱之盟這種邏輯背後的“環境”,衆人沒有反對金匱之盟,僅是懷疑,便說明了金匱之盟是有存在的合理性的。

而很不巧,趙匡胤要打破常識,他或許不準備兄終弟及了,他還是要把皇位給自己的兒子,這件事情,其實就是大忌。

趙光義是爲朝堂衆人眼中公認的“儲君”,有着一定的勢力,特別是在趙匡胤駕崩的同一年初,趙匡胤提出“移都”,極有可能就是爲了打破趙光義都城行政長官的優勢,以這種方式來讓趙德昭出頭。

趙匡胤有兒子卻傳位給自己的弟弟 趙匡胤到底是怎麼想的 第5張

這一年正是開寶九年,在考察洛陽之後,趙匡胤和趙光義產生了矛盾,前者想要遷都,後者不允許,劇烈反對。

過了幾個月,趙匡胤便在自己的皇宮中“暴斃”了,駕崩當晚,趙光義迅速入宮繼承皇位,這一切讓人措手不及。

嚴格來講,趙匡胤是真的很年輕,仍處於壯年,駕崩的時候,連五十歲都不到。

可是就這樣莫名其妙地駕崩了,而後趙光義在不到幾個小時的時間裏,快速地控制了都城和朝堂,順利登基爲帝。

這也是趙光義弒兄的說法:“燭影斧聲”的來源。

但不管怎麼說,傳位於趙光義,這的確是大宋開國時便做出的決定,趙光義在繼承的合法性上,站得住腳跟。

只是後面發生的變化和變故太大,一切都已經不能按常理度之,才造成了一系列歷史錯覺。

譬如趙德昭在不久之後也早逝了,這就顯得十分詭異了,若是趙匡胤無心讓趙德昭即位,那麼趙德昭就不會是趙光義的威脅。

而趙匡胤五十歲暴斃,這勉強說得過去,但趙德昭因爲趙光義的“批評”羞愧自盡,這就真的有些荒唐了。

趙匡胤因爲是暴斃,沒有留下遺詔,也無法進行合理的“繼承”,所以大宋的開局是“默認繼承”,而不是嫡長子順位繼承。可是趙匡胤有沒有留下心腹和後手輔佐趙德昭,這件事情倒是不爲人知,再之後,趙光義趙廷美“謀反”一事也讓趙廷美失去了繼承的資格。

反而是在趙光義之後,才迎來了五代以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太子,他便是後來的宋真宗趙恆。

在往後漫長的歲月裏,趙匡胤的繼承人說法層出不窮,但事實卻是趙匡胤一脈也是在很久之後纔拿回皇位,當那個時候,趙匡胤的“暴斃”、趙光義繼承的合法性,這一切已經不再是人們關注的重點了。

這所有的一切看似陰謀,但又無可奈何成了永恆的謎。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