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安之戰時,嬴政派兵攻打趙國是什麼結局?

本文已影響2.51W人 

呂不韋自盡後,嬴政派兵攻打趙國,結果如何大家都熟知嗎?接下來小編給大家帶來相關的文章

在《大秦賦》這部古裝電視劇,趙國春平君趙佾想邀請呂不韋出山,以此抗衡秦國。秦王嬴政與李斯等人得知趙國欲請文信侯入趙爲相,對此,渭陽君嬴傒建議將呂不韋遷離洛陽。不久之後,秦王嬴政派李斯來到了文信侯的封地,責令呂不韋遷移到蜀地。當然,在《大秦賦》中,嬴政此舉表面上是在責罰呂不韋,暗地裏卻想保護呂不韋,希望他搬遷到蜀地之後,不會再受到山東六國使者的干擾。

當然,爲了不讓嬴政繼續爲自己分心,呂不韋選擇了自盡,從而正式在《大秦賦》這部電視劇中下線了。對於段奕宏飾演的呂不韋,最後的表演十分動人,讓不少喜歡呂不韋的觀衆潸然淚下。值得注意的是,在得知呂不韋自盡的消息後,秦王嬴政十分憤怒,也因此遷怒於趙國,從而決定提前發兵攻打趙國。

宜安之戰時,嬴政派兵攻打趙國是什麼結局?

衆所周知,意氣用事,往往沒有好的結果。放在秦滅六國之戰中,秦王嬴政的這一衝動之舉,同樣導致桓齮這位秦國名將的下線。在歷史上,秦始皇確實在呂不韋去世後發兵攻打趙國,這場戰役一般被稱之爲“肥之戰”或者“宜安之戰”,以下,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場戰役吧。

首先,根據《史記》、《戰國策》等史料的記載,呂不韋是在公元前235年自盡的。而就肥之戰來說,則爆發於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因此,按照正史上的記載來看,肥之戰和呂不韋之間的關係並不大,換而言之,秦王嬴政發兵攻打趙國,發起了肥之戰,很可能不是爲了呂不韋報仇。當然,在《大秦賦》這部電視劇中,爲了凸顯嬴政和呂不韋之間的感情,所以將這兩件事情聯繫在一起了。

對於肥之戰來說,公元前233年,秦國名將桓齮率領大軍進攻趙國都城。此時,趙悼襄王趙偃已經去世,在位的君主是趙王遷。對於趙王遷來說,立即命令駐守邊地的李牧南下,以此抵擋秦國大軍的進攻。李牧率領邊軍和邯鄲一帶的趙軍會合後,在宜安附近與秦軍對峙。

如同《大秦賦》這部古裝電視劇給出的情節,在正史上,李牧確實採取了築壘固守,伺機反攻的方針。對此,在筆者看來,秦國大軍遠道而來,一開始的氣勢是比較旺盛的。但是,伴隨着時間的推移,秦軍因爲一直無法取得戰果,自然會出現士氣衰落的問題,這也符合“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所以,李牧這位名將沒有貿然出擊,而是一直立足於防守,以此讓秦軍暴露出破綻。

宜安之戰時,嬴政派兵攻打趙國是什麼結局? 第2張

根據《史記》、《戰國策》等史料的記載,李牧認爲如果倉促迎戰,勢難取勝。遂採取築壘固守,避免決戰,俟敵疲憊,伺機反攻的方針,拒不出戰。面對趙軍堅壘,桓齮認爲,秦軍遠出,不利持久。他率主力進攻肥下,企圖誘使趙軍往援,等趙軍脫離營壘後,將其擊殲於運動之中。誠然,桓齮作爲秦國名將,確實是非常有想法的。但是,比較可惜的是,他面對的李牧,則是更爲頂級的名將。在戰國中後期,李牧能夠和廉頗、王翦、白起並稱爲戰國四大名將,顯然不是沒有道理的。

面對桓齮的行動,李牧洞悉敵情,不爲所動。當趙將趙蔥建議救援肥下時,他說“敵攻而我救,是致於人”,乃“兵家所忌”。秦軍主力去肥後,營中留守兵力薄弱;又由於多日來趙軍採取守勢,拒不出戰,秦軍習以爲常,疏於戒備。李牧遂乘機一舉襲佔秦軍大營,俘獲全部留守秦軍及輜重。在此基礎上,李牧判斷桓齮必將回救,遂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擊敵人,將主力配置於兩翼。當正面趙軍與撤回秦軍接觸時,立即指揮兩翼趙軍實施鉗攻。經過激烈戰鬥,趙軍大敗秦軍,取得了邯鄲之戰後又一次重大勝利。

由此,非常明顯的是,李牧憑藉着冷靜的分析和判斷,最終取得了肥之戰的勝利。肥之戰,秦軍挾大勝之威而來,李牧則可謂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面對號稱天下無敵的秦軍,李牧在戰略上採取避其精銳、擊其惰歸之策。當敵軍識其意圖,企圖圍點打援誘時,李牧將計就計,用圍魏救趙,釜底抽薪之策,攻其必救。

宜安之戰時,嬴政派兵攻打趙國是什麼結局? 第3張

在秦國和趙國大軍交戰的時候,李牧又採取正面阻敵,兩翼包抄的戰術,全殲秦軍。整個戰爭進程中,李牧牢牢掌握戰場主動權,揚長避短,最終大獲全勝。這是圍魏救趙的典型戰役。憑藉此戰,李牧獲封武安君。對於戰國時期的武將來說,武安君的封號可以說是至高的榮譽,比如在李牧之前,白起就被秦昭襄王封爲武安君。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秦賦》這部電視劇中,桓齮因爲敗給李牧,並導致秦國大軍損失慘重,也即遭到了趙軍的全殲,所以選擇了自盡。當然,這是《大秦賦》爲了刻畫人物形象,所給出的情節。實際上,在正史上,桓齮雖然在肥之戰中敗給了李牧。但是,他還是成功逃回了秦國。當然,桓齮最終還是被李牧斬殺,只是時間上不是公元前233年,而是公元前229年前後。在肥之戰後,秦國因爲損失慘重,不得不暫停消滅趙國的計劃,而是將目光對準了韓國。

最後,始皇帝十六年(前231年),魏國被迫把部分土地獻秦,韓國亦被迫把南陽地獻給了秦。秦派內史騰做南陽假守。始皇帝十七年(前230年),秦派內史騰攻韓,俘虜了韓王安,於韓地建置潁川郡,韓國滅亡。自公元前230年開始,秦始皇開啓了秦滅六國的戰役。正是在這一年,戰國七雄中最弱小的韓國,第一個被秦國消滅。

秦將王翦率領士兵直下井陘(河北省井陘縣西),秦將楊端和率領河內兵進圍趙都邯鄲。趙派李牧、司馬尚帶領大軍抵禦。也即在消滅韓國之後,秦始皇將矛頭再一次對準了趙國。

宜安之戰時,嬴政派兵攻打趙國是什麼結局? 第4張

《戰國策·趙策四》中記載:

秦使王翦攻趙,趙使李牧、司馬尚御之。李牧數破走秦軍,殺秦將桓齮。

在公元前229年,王翦率領秦軍和李牧作戰。結果,在這場戰役中,李牧依然數次擊敗了秦軍,並擊殺了肥之戰中逃跑的桓齮。因此,按照正史的記載,桓齮不是在肥之戰中陣亡的,這是《大秦賦》和正史記載不一致的地方。在桓齮陣亡之後,秦始皇派人收買郭開,於是,郭開散佈流言說李牧、司馬尚謀反。趙王遷因此改用趙蔥和顏聚替李牧、司馬尚,並且殺死李牧。結果,李牧一死,趙國大軍不堪一擊,這讓王翦率領的秦軍最終成功消滅了趙國。對此,你怎麼看呢?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