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大臣石奮,能在西漢位居公卿靠的是什麼?

本文已影響1.73W人 

西漢大臣石奮,能在西漢位居公卿靠的是什麼你知道嗎?不知道沒關係,小編告訴你。

雖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但在古代,想要躋身萬里挑一的將相之列,必須得有獨到之處:要麼能力超羣、能文或能武;要麼情商極高、精於鑽營。

不過在特定的時期,總會產生特殊的個例。比如在《漢書·萬石衛直周張傳》中,就記載了這麼一位奇人:西漢石奮。

這位仁兄連同他的四個兒子,個個都資質平庸,既不能文,更不會武,但卻悉數位居公卿之列,甚至有的還擔任了宰相。他們父子五人都享受二千石(dan)的俸祿,加起來共一萬石,所以石奮被送封號“萬石君”。

而且,石奮父子的活躍階段是漢高祖至漢武帝時期,那正是一個蓬勃向上、明君輩出、華夏步入全新階段的大時代。石家父子這樣的庸人卻能在官場如此風生水起,初一看來真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但如果探究那個時代的特徵與訴求後,這一切都有理可循。我們先看看石氏父子的具體狀況。

出道就成了劉邦的親信,石奮的祕訣很簡單。

西漢大臣石奮,能在西漢位居公卿靠的是什麼?

楚漢相爭時,年僅15歲的石奮在趙地河內縣當個小官,家裏僅有雙目失明的老母、待字閨中的姐姐,生活較爲困頓。但即使如此,他既沒自暴自棄、也沒隨波逐流,而是恪守恭謹爲人之道,待人接物極爲有禮。

時任漢王劉邦路過時,石奮負責鞍前馬後的伺候。對這位懂禮數、態度恭敬的小年輕,劉邦極爲欣賞;在徵詢對方的意見後,劉邦把石奮姐姐納入後宮(身份是美人),倆人成了姻親,其後石奮本人以“中涓”之職負責接待賓客事務。接下來,他們全家以皇親國戚身份遷入長安,人生得以改變。

雖然身爲皇帝的小舅子,但石奮一直恪守自己的恭謹之道,從始至終毫無改變。因此,即使他既不懂經學儒術,又不會縱橫謀略,更不明白帶兵打仗,但憑藉這份處事態度,不僅避過了血腥殘忍的宮廷爭鬥、歷經多朝而不倒,而且還逐漸升遷。

到了漢文帝時期,石奮已經升爲太中大夫,待遇是“比二千石”,已經踏入了高級官員的門檻。

後來,太子太傅、東陽侯張相如被罷免後,石奮在衆人的一致推舉下關榮接任此職,待遇是中二千石。

太子即位後,即爲漢景帝,此時的石奮已官至九卿之列(可以理解爲古代中央部分行政長官的統稱)。

此時的石奮,還是一如既往的恭謹有禮,但這種態度帶來的壓抑氣氛讓漢景帝實在受不了,於是將其調到地方當藩國的相。

除了石奮本人外,他的四個兒子跟他也一模一樣,“皆以馴行孝謹,官至二千石”,長子石建、四子石慶尤爲知名。漢景帝極其讚賞石家的門風:“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寵乃舉集其門”。此後,石奮正式被稱爲“萬石君”。

孝景帝執政晚期,石奮高齡退休,但他的人生態度並沒有因此改變:

西漢大臣石奮,能在西漢位居公卿靠的是什麼? 第2張

退休高官每年要上朝一次,此時的石奮仍遵守老規矩,每次經過宮門前必定彎腰小步快走,在路上看見御駕必定敬禮致意;漢景帝賞賜到家的食物,石奮會磕完頭、趴在地上地,就像跟皇帝面對面一樣;

每當有擔任公務員的子孫後代探望自己時,石家沒有尋常人那種兒女繞膝、其樂融融的溫馨局面,衆人正兒八經的穿着朝服會面,整個過程極爲肅穆,彷彿是上下級的公務來往;平日裏居家時,所有的子女乃至傭人們也都隨時一副畢恭畢敬、彬彬有禮的模樣;

每當家人犯錯,石奮從不責罵,而是安靜地坐着絕食“抗議”。直到子孫們痛哭流涕、負荊請罪、承諾痛改前非,甚至請來同宗前輩擔保時,石奮這才點頭饒了他們。

漢武帝在位時,漢王朝改變以往的無爲作風,變得積極開拓、銳意進取,對外南征南越、東攻朝鮮、北驅匈奴、西討大宛;對內建章立制、推行儒學,整頓經濟、開闢財源,一大批能臣、酷吏得到重用。石家這種“老實的庸人”是不是就過氣了?

並沒有。起初,石建被任命爲郎中令,石慶爲內史,兄弟倆一招鮮吃遍天,靠着父親傳下來的恭謹家風,照樣混的風生水起。

石建的撒手鐗可以歸結爲倆字:忠、孝。

在朝廷上,每逢人多時,他從不亂講話,表現得沉默寡語;私下獨處時卻經常向皇上暢所欲言,漢武帝也把他當親信看待。在給皇帝的奏章裏,某個字少寫了一點,他都會誠惶誠恐。

石建每次休假回家,都會親手爲父親清洗內衣褲、便器,並且從來都不讓他知道。父親去世後,他悲痛欲絕,以至於扶着手杖才能走路,並且在短短一年後就在憂傷之中死去。

號稱在四兄弟中最爲爽快的石慶,其實也一樣的小心謹慎。凡是皇帝交代的事,即使再微不足道,他也會認真核對。元狩年間,他被升任爲太子太傅,幾年後又升爲御史大夫。公元前112年,他被正式任命爲丞相,封牧丘侯。

西漢大臣石奮,能在西漢位居公卿靠的是什麼? 第3張

這時的漢武帝,仍舊在強勢展示自己的文治武功,但身居宰相之位的石慶,除了家傳的“恭謹”之外,在治國理政、行軍打仗、運籌帷幄等方面沒有絲毫才能。因此,他擔任宰相多年,幾乎毫無建樹,純粹是一個擺設而已。

公元前107年,關東地區遭災,難民達到200萬、不在戶籍之列的流民40萬。公卿們的建議很粗暴:把這些人遷移邊境。

這引起了漢武帝的極大不滿。他認爲,老百姓如此貧苦,不僅僅是因爲天災,官員們的徇私枉法、橫徵暴斂也難辭其咎。如今這些公卿們不去想辦法管束官員,反而要遷走無辜的百姓,是可忍孰不可忍!

於是對那些主張遷徙流民的大臣,漢武帝一律治罪;而對於應該擔負首要責任的丞相石慶,漢武帝鑑於他“老謹、不能與其議”,即原本就不能幹啥事,就讓其“告老還家”。

石慶雖被漢武帝趕出了權力中心,但畢竟也得以善終。死後,他被賜以“恬侯”的諡號,意爲恬靜、安逸,倒是很符合他的人設。此後,曾經顯赫一時的石家就此衰敗。

爲什麼看似碌碌無爲的石家兩代人,在勵精圖治的西漢官場能夠這樣如魚得水呢?無爲而治的初期就罷了,雄才大略、任人以才的漢武帝時期也如此,多少讓人摸不着頭腦。

但這其實是那個特殊時代的內在需求。作爲承接秦朝的第二個大一統帝國,西漢歷代統治者對秦王朝因窮奢極欲而二世而亡的教訓極爲忌憚,因此,他們極其重視規則的確立、官僚隊伍的建設,以及良好社會風氣的塑造。

按照如今史學界的觀點,西漢重用的官吏分爲三種;

一是循吏,可以理解爲標準儒家官員,他們以寬緩政策治民,同時還注重教化,推進移風易俗,施仁政、恤百姓,政績顯著,深受民衆及後世讚譽;

二是酷吏,比如大名鼎鼎的郅都、張湯,這些人雖然名聲不好,但確實皇帝最忠誠的打手,專門替統治者幹一些口碑不好、但很有必要的髒活、累活;

西漢大臣石奮,能在西漢位居公卿靠的是什麼? 第4張

第三類就是石奮家族這樣的俗吏。這類官員毫無作爲,只是按部就班完成朝廷、皇帝交給的任務,既沒有改革的能力和勇氣,也沒有關係老百姓冷暖的動力,只是安分守己、循規蹈矩而已。

相比較積極有爲、功勞顯著的循吏、酷吏,爲什麼顯得庸碌無爲的石家父子能夠長期位居公卿呢?從上文我們可以發現,石氏有兩大祕訣:忠、孝。

忠孝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即:受忠於君國,孝於父母。“移孝作忠”,是儒家倫理政治化的關鍵思路;“忠籍孝崇”,個體在家的孝行,也是對國忠誠度的衡量指標。通過這種方式,個體、家、國形成一個密不可分、互爲依存的整體,是中國古代鞏固大一統認知的思想基礎。

因此,漢朝歷任皇帝都信奉“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完整諡號,其中都有一個“孝”字。漢文帝,全稱是“孝文皇帝”;漢武帝,則是“孝武皇帝”。西漢統治者從上至下推行孝道,通過強化家長權力,培養老百姓對家長的絕對服從、對大一統的認同;因此,孝道不僅是社會的倫理準則,也是維護國家一統、維繫君主專制的祕訣所在。

而百無一用但孝順到極致的石氏,則成了官員階層中最好的代言人;而且這種人容易控制、沒有野心,絕對忠誠,這就是歷代皇帝都對他們尊崇備至的真實原因。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