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朱元璋的兒子,爲何還成了明朝皇帝?

本文已影響1.44W人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任皇帝,他是太子朱標的兒子,也就是朱元璋的孫子。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皇太孫朱允炆成爲了明朝的第二任皇帝,而不是朱元璋的兒子們呢?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第一,太子朱標的意外死亡。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立長子朱標爲太子,據說朱標“仁柔孝友”,品德高尚,深得朱元璋的喜愛,也是皇位最理想的繼承人。史書上記載,朱元璋等上帝位時,對昔日的功臣大開殺戒,朝中衆人怕引火燒身,不敢相勸。這時候,太子朱標勸諫說:“陛下殺人過濫,恐傷和氣。”朱元璋不作聲。第二天故意把一條棘杖丟在地下,叫太子拿起。太子面有難色,不敢去拿。朱元璋說:“你怕有刺不敢拿,我把這些刺都給去掉了,再交給你,豈不是好。我殺了這些昔日的功臣,內部整理好了,你才能坐穩寶座。”皇太子說:“上有堯舜之君,下有堯舜之民。”意思是說有怎麼樣的皇帝,就有怎麼樣的臣民,朱元璋大怒,拿起椅子就朝他摜,並繼續追打。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太子朱標確實是個有德行之人,如果他能登基稱帝,確是百姓之福啊。

但是,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打算遷都北方,派朱標北巡陝西,考察當地民情地理。朱標回來後卻一病不起,第二年便去世了。這時朱元璋已經65歲了,他老來喪子,極爲悲痛。而且因他還面臨着一個難題,由於朱標的去世,那麼該讓誰來繼承皇位。

第二,朱允炆乖巧孝順,深得朱元璋的喜愛。朱標的長子朱雄英很小便去世了。朱允炆是朱標的次子,從小便十分乖巧孝順。我們有句古話叫作“久病牀前無孝子“,但是這句話用在朱允炆身上卻不合適。史書上有記載,朱標生病的時候,他便日夜守在牀前,一刻也不離開。朱允炆生於皇室,從小養尊處優,能做到這一點是十分不容易的。而且朱標死後,他非常悲痛,茶飯不思,人也消瘦了很多,史書上說他哀毀骨立”。此外,朱允炆對朱元璋也十分孝順,平時有空,總是過來陪伴朱元璋,晚年的朱元璋十分看中孝道,自然喜愛這個乖巧孝順的孫子。

第三,朱元璋害怕兒子們爲了奪嫡,而兄弟相殘。朱元璋膝下一共有26個兒子,剩下的兒子能文能武的也有,挑選他們來繼承皇位也是可以的,但是朱元璋猶豫了。因爲他害怕要是兒子們知道自己要在他們中間重新挑選一人來繼承皇位,那麼26個兒子爲了繼承皇位,自然會暗中爭鬥,到時候兄弟相殘,勢必天下大亂。歷朝歷代爲了繼承皇位而兄弟爭殺的現象屢見不鮮,選誰來做接班人一下子成了難題。

中國皇位繼承製度上有種叫做嫡長子繼承的制度。有一天學士劉三吾向朱元璋建議,說朱允炆雖是朱元璋第二個孫子,但他的哥哥朱雄英在很小的時候已經去世。所以按照嫡長子制度來看,朱允炆是個最爲合適的人選。我一直覺的這個劉三吾簡直就是胡說八道,他要麼是沒有搞清嫡長子制度,要麼就是有意偷換概念。因爲哥哥朱雄英死了,那麼說朱允炆是朱標的嫡長子我個人認爲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劉三吾由此建議讓朱允炆來繼承皇位,我覺得是站不住腳的。理由很簡單,因爲當時朱標死的時候還只是太子,並非皇帝,所以不能讓朱允炆來繼承皇位。如果按照嫡長子繼承製度來說的話,繼承太子最爲合適的人選應該是朱元璋第二個兒子秦愍王朱樉,他也是孝慈高皇后所出,朱標死後,他纔是嫡長子,纔是合法的繼承人。

劉三吾那胡說八道的建議,恰恰正中朱元璋的下懷,他也有意讓太孫朱允炆繼承皇位,但是他仍然非常擔憂一個問題,那就是自己那麼多兒子,個個能征善戰,會服氣年紀輕輕的侄子朱允炆登基當皇帝嗎?有一件事情讓他特別擔心朱允炆,史書上是這樣記載的,說有一次,朱元璋和兒孫們一起觀禮,看到門前儀仗裏的馬匹,朱元璋便出了個對聯的上句,說“風吹馬尾千條線”,讓兒孫們對下句,朱允炆極爲聰明,馬上對出了下句,“雨打羊毛一片氈”,你看風對雨,吹對打,馬尾對羊毛,千條線對一片氈,確實工整。旁邊的四子朱棣脫口而出,說“日照龍鱗萬點金”,此句不僅工整,而且還有氣魄,絕非朱允炆所能比的。一個是強勢的叔叔和一個是柔弱的太孫,確實令朱元璋確實有些擔心。史書上還記載,朱元璋臨終的時候,還對朱允炆說“燕王不可不慮”,由此可見,朱元璋一直不放心自己那些兒子們,特別是四子朱棣。

他不是朱元璋的兒子,爲何還成了明朝皇帝?

於是,他想到了一個自認爲很好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第四,分封諸王,幫助朱允炆登基掃除障礙。 朱元璋爲什麼在臨死前把自己的兒子全部封到各地當王呢?我覺得他有兩個目的:一是讓他們分駐邊疆各地,幫助朱允炆一起維護明朝邊境安全,確保大明繁榮穩定。二是親王封到各地,雖有自己三千人到一萬九千人護衛軍,但是朱元璋還明確的規定,說王府護衛軍聽王指揮,王府以外的封地軍隊不聽諸王調遣,而且規定諸王一輩子不能出封地,否則格殺勿論,防止他們反叛皇帝。

朱元璋把自己的兒子們都分封在各地爲王,但是他又意識到一個問題,如果有一天朝中出了奸佞之臣,欺負甚至反叛朱允炆,那該怎麼辦?

第五,朝中有奸佞,諸王可以節制諸軍,親君側。朱元璋把自己的兒子全分封各地後,只剩下朱允炆在京城孤苦伶仃,怕其勢單力孤,受朝中大臣的欺負,故而在《祖訓》當中又加了一條,規定“遇有大事,諸王可以節制諸軍”,就是說諸王平時不能節制護衛軍以外的軍隊,也不能出自己的封地,但是一旦朝中出現了奸佞小人或是危急的事情,便可以節制軍隊,出封地入京平叛,清除小人。但是朱元璋萬萬沒有想到,後來,燕王朱棣就是以“遇有大事,諸王可以節制諸軍”爲理由,打起了朝中有奸佞,我引兵入京幫忙清理爲理由,在北京起兵反叛建文帝。

朱元璋深謀遠慮,做足了功課,終於將皇太孫朱允炆扶上了皇位。卻沒料到,剛登基不久的建文帝,聽信文臣之言,大力削藩,最終惹怒了燕王朱棣。第二年,朱棣在北平起兵造反,兩人一打便是四年,史稱”靖難之役“。最終,朱棣取得天下,成爲了大明的第三任皇帝,史稱明成祖。而建文帝在南京城破的那天起,便神祕失蹤,再無音訊。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