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給皇子請老師,老師說:爲何不請劉伯溫?

本文已影響5.5K人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朱元璋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草莽,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卻十分重視子女的教育。例如,公元1358年,朱元璋率領義軍當時攻入浙江睦州,聽聞名士宋濂隱居於此,不惜親自上門拜訪,邀請宋濂做長子朱標的老師。宋濂兢兢業業,把朱標培養成一位優秀的太子。而本文的主角,並非朱標的老師宋濂,而是朱元璋第三子、晉王朱棡的老師桂彥良。

元末明初,浙江人才輩出,不僅有學識淵博的宋濂,還有神機妙算的劉伯溫(劉基),更有一代大儒桂彥良。桂彥良,名德偁,號清節,以字行,浙江慈溪人。桂彥良從小勤奮好學,10歲時就已經遠近聞名,元朝末年,桂彥良考中元朝的進士,被任命爲平江路學教授,專門負責地方教育。因看不慣元朝官吏的腐敗,桂彥良掛印辭官,回鄉教書。

朱元璋給皇子請老師,老師說:爲何不請劉伯溫?

元朝末年,朱元璋起兵濠梁,佔領南京,陸續攻佔皖南和浙江等地,因浙東人才薈萃,朱元璋陸續請來了宋濂、劉伯溫、葉琛、章溢等人才,與此同時,張士誠和方國珍也紛紛收攬人才,桂彥良一時間成爲香餑餑,朱元璋、張士誠、方國珍三方勢力都曾派人來請桂彥良。因爲桂彥良無意爲官,更因爲當時羣雄爭霸,形勢並不明朗,桂彥良最終選擇隱居山林,沒有接受任何一方的邀請。下圖爲桂彥良書法:

明朝洪武六年,朱元璋終於找到桂彥良的蹤跡,派人將他召入南京。

《明史紀事本末·卷十四》記載:

秋八月,上嘗從容諮桂彥良以治道,彥良對曰:“道在正心,心不正則好惡頗,好惡頗則賞罰差,賞罰差則太平未有期……用德則逸,用法則勞。”

桂彥良的這些話,意思是告訴朱元璋,統治者首先要“心正”,然後以德治天下,方能實現長久太平。

朱元璋給皇子請老師,老師說:爲何不請劉伯溫? 第2張

朱元璋覺得桂彥良的話十分有道理,授他太子正字的官職,讓他在文華堂爲年輕官員講課。因桂彥良的平時講課喜歡匯聚歷代精華,聯繫實際,總讓學生們有醍醐灌頂之感,朱元璋非常滿意,最終,朱元璋決定聘請桂彥良做皇三子朱棡的老師。

朱棡,朱元璋嫡子,排行第三,封晉王。朱元璋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學到真本領,將來鎮守太原,拱衛京城。

且說朱元璋邀請桂彥良出任王傅(晉王府右傅),桂彥良知道責任重大,有推辭之意。朱元璋爲了勸桂彥良就任,二人發生了一次對話,非常有意思,《明史》雲:

彥良入謝,帝曰:“江南大儒,惟卿一人。”對曰:“臣不如宋濂、劉基。”帝曰“濂,文人耳;基,峻隘,不如卿也。”彥良至晉。

意思是,桂彥良辭謝,不敢擔此重任。朱元璋勸說:“在朕看來,只有你一個人稱得上是江南大儒,你如果都不能擔此重任,誰還能呢?”桂彥良謙虛道:“我不是江南大儒,我的才學遠不如宋濂和劉伯溫。”朱元璋回答:“宋濂,一介文人而已,至於劉伯溫嘛,他心胸太狹窄,怎能和你比?”

通過這一番言語交鋒,桂彥良很高興,最終答應入晉王府,擔任晉王朱棡的老師。

關於朱元璋拿桂彥良和宋濂、劉伯溫相對比的話,後世爭議很大。有人認爲,朱元璋乃一代君主,他說的話應該是出自內心的,在朱元璋看來,宋濂雖然有才學,除了編書外,在政治上鮮有作爲,真乃一介文士。劉伯溫有張良之才,然而心胸不夠,對人吹毛求疵,這也是爲何朱元璋讓劉伯溫擔任御史中丞的原因。

筆者認爲,朱元璋所說的“濂,文人耳;基,峻隘,不如卿也”這句話並非是實話,乃是他爲了勸桂彥良情急之下才說出的謙辭。若桂彥良比宋濂優秀,朱元璋爲何不讓桂彥良教授太子呢?若桂彥良比劉伯溫的才能更突出,朱元璋爲何要把桂彥良困在晉王府中(後來隨晉王去了太原),而不放在朝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呢?可見,朱元璋當時只是爲了達到目的,故意這麼說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