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釋之:唯一一個因執法公平被司馬遷單獨列傳的漢朝官員

本文已影響3.01W人 

說到張釋之,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

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知得失。通過讀史,我們能明白一件事情的興與亡;通過品讀歷史中人,我們可以清楚一個人的成與敗。歷史是一部人性的回憶錄,讓我們通過讀史來盡大可能地糾正我們的缺點,充分發揮我們的優點。

張釋之是唯一一個因執法公平被司馬遷單獨列傳的漢朝官員,這歸功於他秉公執法、不阿主意,面對漢文帝盛怒之時仍能堅持意見,不會屈從皇帝的意見而改變判決結果,而且這樣的情況發生了兩次。尤其是在對比漢武帝時官員的所作所爲之後,他在當時是非常難得、非常稱職的廷尉了。

張釋之全憑自己能力一步一步地幹出來的,也全靠自己能在關鍵時刻給漢文帝提意見纔得到重用。他和別人做官不同,不是靠官員的推薦,而是靠哥哥花錢給他買了個郎官,更悲催的是幹郎官一干就是十年。由於長期得不到升遷,他認爲自己空耗哥哥的家財就打算辭職,幸好被好朋友袁盎推薦給漢文帝。在漢文帝的要求說些貼近現實生活的道理後,他成功地被任命爲謁者僕射(俸祿千石),這也是他第一次成功通過分析秦朝興亡原因得到的官職,也第一次得到了升遷。

張釋之:唯一一個因執法公平被司馬遷單獨列傳的漢朝官員

由於經常跟隨漢文帝身邊,他迎來了第二次給漢文帝提意見的機會。事情發生在漢文帝登臨虎圈之時,皇帝詢問了主管此事的上林尉,結果上林尉一問三不知,而看管虎圈的嗇夫代爲回答並且對答如流。漢文帝大怒之下便想提拔嗇夫擔任上林尉,但遭到了張釋之的反對,並最終放棄了這個任命。漢文帝再次向張釋之詢問秦朝滅亡的原因,而他都據實回答,於是漢文帝提拔他擔任公車令(秩比600石,掌宮南闕門,及夜間徼巡宮中;凡吏民上章,四方貢獻,及被徵召者,皆由其轉達)。他雖然俸祿低了,但管的事情就涉及到朝政了。

在擔任公車令期間,張釋之確實做了一件震動皇帝和薄太后的事情。由於皇太子(後來的漢景帝)和樑王沒有遵照禮制乘車進入司馬門,他帶人將皇太子和樑王給追回來,阻止他們入宮,並向漢文帝上書彈劾皇太子和樑王,這也驚動了薄太后。漢文帝只好向薄太后道歉,承認自己沒有嚴格管教兒子,薄太后這纔派人赦免皇太子和樑王,讓他們入宮。正是因他這次秉公執法,漢文帝才第一次對他給予關注,並提升他爲中大夫(漢武帝時改爲光祿大夫,秩比2000石,相當於國策顧問)。在這之後,漢文帝在霸陵發了一次感慨,希望自己的陵寢能夠堅固無比,而張釋之回以“只要裏面有人們想要的東西,堅固的南山也有縫隙;沒有人們想要的東西,沒有石棺也不值得憂慮”。

張釋之:唯一一個因執法公平被司馬遷單獨列傳的漢朝官員 第2張

張釋之成爲廷尉之後一直秉公執法,引得中尉周亞夫和山都侯王恬的關注,與他結爲親友,更使得天下人對他公正執法的讚許。期間,他最著名的是處理了兩件違背漢文帝意願的案件。

第一件事是漢文帝車駕衝撞案。漢文帝一行人走到中渭橋,結果一個老百姓從橋下跑出來導致給皇帝駕車的馬受驚,漢文帝命人抓住那人後交給廷尉審理。張釋之審理後,查明那人以爲皇帝車駕都過去了才跑出來驚了馬,只是無意識的犯罪,便判了這個人罰金。漢文帝非常生氣,我這個皇帝的命就值這麼點錢,本來想讓廷尉判死刑,結果廷尉就給了個這樣的結果。張釋之的理由也很充分,認爲“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於民也。且方其時,上使立誅之則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傾而天下用法皆爲輕重,民安所措其手足?”漢文帝一開始很氣不過,不認可這個結果,但是廷尉也不改判決意見,最終漢文帝還是認可了廷尉的判決意見。

張釋之:唯一一個因執法公平被司馬遷單獨列傳的漢朝官員 第3張

第二件事是漢高廟盜竊案。有人將漢高帝劉邦廟前的玉環給盜走了,漢文帝大怒,將盜賊交給廷尉審理。張釋之在審完這個案子後,判處該人在鬧市中斬首。這次更將漢文帝氣壞了,本意是讓廷尉判盜賊被處以滅族的重刑,結果廷尉就來個斬首;況且賊都偷盜我爹的廟前了,太藐視皇室和皇帝了,傷害我恪守孝道的名聲(漢朝以孝治國,不孝的政治責任很嚴重)。但是,張釋之認爲漢律就是這麼規定的,判決意見是公正的,又進一步引申——如果有人偷挖長陵一點土,又該如何處理?不久,漢文帝和薄太后商量之後認可了廷尉的判決意見。

這兩個案件讓人們見識了張釋之公正執法的本色,只依據法律條文來審理案件,不會根據皇帝的喜怒隨意更改判決意見。也正是這兩個案件,讓他得以有被載入《史記》單獨列傳。不過,執法太嚴格對他而言也不是好事。在漢景帝繼位後,他雖然在王生的幫助下向皇帝請罪,免於被皇帝的挾私報復,但還是被記仇的漢景帝打發到淮南國擔任國相了。

雖然張釋之晚年遠離朝堂,不過他的貢獻是難以磨滅的,也在漢朝受到了莫大的肯定。漢朝中期有一種說法,“張釋之爲廷尉,天下無冤民;於定國爲廷尉,民自以不冤。”光憑“無冤民”一點,張釋之就超過無數執法者,處於中國廷尉(大理寺卿、法官)領域的最頂尖水平。早在漢文帝即位之初,就曾下詔“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自古以來,冤獄不斷,冤案叢生。如何能確保法禁暴而率善人呢?唯有公正、守法的執法者。荀子在《君道》曾言,“故法不能獨立,類不能獨舉,得其人則存,失其人則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張釋之正是其人,也正是君子。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