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白圭: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最後結局如何?

本文已影響2.12W人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張白圭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個人要想取得卓越的成就,太順利的人生,並不是一件好事。人生,就是要經歷“山重水複疑無路”的困頓,纔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

在明代嘉靖年間的湖廣荊州衛的江陵縣(今荊州市),就有一位少年得志後頻遭挫折的學子,憑着不悔之心,一步步攀登到人生的成功之巔。這個少年,名叫張白圭。

張白圭: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最後結局如何?

說起他的得名,還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張白圭的父親叫張文明,是個秀才,祖父張鎮,是遼王府護衛,所以,他們一家都爲“軍籍”。據說張居正出生之前其曾祖父做了個夢:夢中一輪圓月落在水甕裏,照得四周一片光明,然後一隻白龜從水中慢慢浮起。曾祖父認定白龜就是這小曾孫,於是信口給他取了個乳名“白圭”。白圭,諧音就是,白龜,希望他來日能夠光宗耀祖。

張白圭確實沒有辜負乃祖的期望,少年即聰穎過人,很小就成了荊州府遠近聞名的神童。嘉靖十五年(1536年),12歲的張居正參加童試,主考官是荊州知府李士翱。李士翱在翻閱院試考卷的過程中,對一個叫“張白圭”的人寫的文章很是讚賞。到荊州府點名的時候,李士翱第一個就叫了張白圭,並苦口婆心的讓他改名叫“居正”,各種叮囑他要從小立志,長大後報效國家。同年,張居正做了補府學生。後來,李士翱還向湖廣提督學政田頊大力推薦,讓其位列榜首。這番事情讓12歲的張居正很是受鼓舞。李士翱算是張居正的第一位恩師。在李士翱的義務宣傳下,張居正的才名很快就傳遍湖廣各地,就連湖廣巡撫顧璘,也聽聞張居正的大名。

張居正考上秀才的第二年(嘉靖十六年),又趕上了三年一次的鄉試,年少得志的張居正就信心滿腹地去考試了。湖廣巡撫顧璘馬上召見了張居正,爲考察他的才學,便以牆邊的一棵翠竹爲題,讓他即興作詩。而對巡撫大人,年僅13歲的張居正並不膽怯,而是大大方方地賦詩《題竹》以對:

綠遍瀟湘外,疏林玉露寒。

鳳毛叢勁節,只上盡頭竿。

這首《題竹》詩,看似是讚美竹子和竹子的秉性,但作者太傲嬌筆風太露。全詩飽含以竹喻人,意氣風華的傲嬌特質(喻竹於己,既不偏題,亦語喻己,一詩兩境。)特別是“鳳毛叢勁節,直上盡頭竿。”盡顯傲嬌本質。“鳳毛”原指鳳凰的羽毛,後常用語詞語鳳毛麟角,寓意稀少。張居正詩中自比自己的傑出才華。一個年僅13歲的毛孩子,卻已有如此傲氣,並不見得就是好事。

所以,顧璘雖然非常喜歡張居正,但是,他仍不顧湖廣學政田頊的錄取意見,直接取消張居正的考試成績。顧璘此舉,並不是故意刁難張居正,而是有着深層思考:如此年輕的張居正若是一朝中舉,難免會驕傲自滿,必須要加以引導和訓練,以免他未來平庸化,正所謂“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所以纔將張居正從錄取舉人中除名了。顧璘對他十分賞識,曾對別人說“此子將相才也”。

落榜的張居正是何心情我們很難知道,可從他後來給朋友寫的書信中,可以看出,他對此事並未過於耿耿於懷,也沒留下什麼大的陰影。嘉靖十九年(1540年),張居正一地赴鄉試,這一次他順利地通過了考試,成爲一名少年舉人。

張白圭: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最後結局如何? 第2張

16歲的少年舉人張居正,又一次受到顧璘的召見。並解下犀帶贈予居正:“希望你樹立遠大的抱負,做伊尹、顏淵,不要只做一個少年成名的舉人。”受到如此的禮遇和誇讚,讓張居正受寵若驚。顧璘的良苦用心和諄諄教誨,讓青年時的張居正找到了精神上的恩師。

嘉靖二十年,又趕上了會試,但是,17歲的張居正出於種種考慮沒有去參加會試,而是潛心修學的三年,在嘉靖二十三年纔去赴京趕考。然而,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張居正落榜了。爲什麼呢?是當年的神童已江郎才盡,還是考官故意作梗?都不是,答案張居正最清楚不過了。原來少年的張居正受到張士翱、顧璘等人的教導後,在自己志向的驅動下,開始向“治國安邦”的理想努力,因此就放棄了爲科舉而做的功利努力,轉爲一心一意追求真學問。

想要治國安邦,光有文學才華是不夠的,歷朝懷才不遇的文人墨客都只會飲酒賦詩,吟風弄月,即使有了權位,也難以指點江山。聰慧異常,心思縝密的張居正正是認識到了這一點,開始大量閱讀政書,有目的的去鍛鍊自己的政治眼光和大局觀念,從而忽視了爲科舉考試而去練習八股文,導致了第二次名落孫山。

嘉靖二十六年,他又去京城參加會試,這一次高中進士,殿試過後,就被選進翰林院。二十年寒窗苦讀,終得回報。

“張居正,貫湖廣荊州衛,軍籍。荊州府學生,治《禮記》。字叔大,行二,年二十三,五月初五日生。曾祖誠,祖鎮,父文明,母趙氏。重慶下。兄居仁,弟居敬、居安、居易、居寬、居業、居學、居中。娶顧氏。湖廣鄉試第三十名,會試第一百六十名。(《嘉靖二十六年進士登科錄》)”

在明朝歷史上,張居正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仕途上一路高歌猛進:隆慶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後遷任內閣次輔,爲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隆慶六年(1572)代高拱爲內閣首輔,晉中極殿大學士,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

明神宗即位後,張居正任內閣首輔十年,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進行“萬曆新政”,實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顯著成績,被神宗譽爲“元輔良臣”,被後世贊爲“救世宰相”。

張居正於萬曆十年(1582)六月病逝,享年58歲,贈上柱國,諡文忠(後均被褫奪)。明代唯一生前被授予太傅、太師的文官。死後被明神宗抄家,至明熹宗天啓二年(1622)恢復名譽。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