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升拒絕封爵換來免死鐵卷,爲何還是保不住兒子的性命?

本文已影響1.02W人 

朱升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朱元璋是大明王朝的建立者,清朝康熙皇帝曾經對朱元璋有治隆唐宋的評價。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的過程中,在南方先後戰勝了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一衆梟雄,在北方攻破元朝大都,迫使元順帝敗退漠北,朱元璋能夠取得這一系列的成就與他身邊的能人異士不無關係。

這其中有戰無不勝的大將軍徐達,常遇春,有處理內政堪比蕭何的李善長,有神機妙算,屢獻妙計的劉伯溫,還有一個人,儘管他的名氣不如以上幾位,卻爲朱元璋獻上九字箴言,這九字箴言後來成爲朱元璋平定天下的基本戰略方針,這個人就是朱升。

朱升拒絕封爵換來免死鐵卷,爲何還是保不住兒子的性命?

九字箴言,大明立國之本

朱升,出生於安徽休寧,從小飽讀詩書,在中得進士之後,曾經擔任過池州路學正,類似於現在教育局的局長兼教師,因爲當時正處於元朝末期,政治腐敗,擔任池州路學正期滿之後就辭官而去,隱居在自己的老家開館講學。

1356年,朱元璋率領大軍攻克南京,並將南京作爲大本營向外發展。在攻打徽州之時,從大將鄧愈處得知朱升此人名氣很大,有大智慧,因此虛心的向朱升請教時務,朱升以九字箴言來回復,這九字箴言就是“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九字箴言最後也成了朱元璋的立國之本。

高築牆,顧名思義就是要將自己城池的圍牆建得又高又堅固,實際的含義則是要鞏固自己的根據地,自己的根據地穩固之後,纔有了對外擴張的資本。

廣積糧,古時候強調兵馬未到,糧草先行,從中也可以看出糧草對打仗的重要性。朱元璋後來讓手下大將康茂才擔任都水營田使,主要負責屯田,一年以後,就收穫了一萬五千石的糧食。

緩稱王,指的是爲了避免成爲衆矢之的要延緩稱王。儘管朱元璋當時拿下了南京,有了自己的大本營,但是此時朱元璋面對的外來威脅同樣不少,當時與朱元璋同處長江流域的還有兩股勢力,分別是在蘇州稱王的張士誠和陳友諒的陳漢政權,朱元璋面臨着張士誠和陳友諒東西夾擊的危險。

在朱元璋的北面,則是與元朝軍隊對抗的龍鳳政權,此時的朱元璋還是龍鳳政權下面的官員,朱元璋不稱王,就可以得到龍鳳政權的保護,避免和北方的元軍正面交鋒,從而可以集中精力對付長江流域的另外兩股力量。

朱升拒絕封爵換來免死鐵卷,爲何還是保不住兒子的性命? 第2張

得到九字箴言之後,朱元璋欣喜萬分,朱升從此之後就跟隨朱元璋,爲朱元璋出謀劃策。朱元璋征戰浙東之時,朱升向朱元璋舉薦了劉伯溫、葉琛等人,這些浙東名儒最後都成了朱元璋的得力干將,劉伯溫更是被朱元璋比作是自己的張良

大明王朝建立以後,朱升爲大明王朝的禮制,政制的完善出力不少。朱升爲大明王朝制定了祭祀,齋戒等禮制,封賞李善長,徐達,常遇春,劉基等開國功臣的詔書也多半由朱升所撰寫。爲防止後宮干政,朱升和其他名儒修撰《女誡》一書。

拒絕封爵,執意歸鄉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升以年老爲由向朱元璋請求告老還鄉,儘管朱元璋百般挽留,但是朱升心意已決,執意辭官歸鄉,爲此甚至拒絕了朱元璋封爵的賞賜。

朱升之所以執意辭官歸鄉,最主要的原因是朱升已經看透了朱元璋這個人。

徽州之行之後,朱升就一直跟隨者朱元璋,經過長年的相處,觀察之後,朱升發現朱元璋是一個猜忌心重,薄情寡義之人,對一些有才華的儒士特別不放心。

在建立大明之前,需要這些儒士爲其出謀劃策,兩者尚能和平相處,但是在平定天下之後,這些以前的開國功臣就免不了"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場,因此,在朱元璋誅殺功臣之前,能夠告老還鄉,遠離京城這個是非之地,是一種最好的保全手段。

朱升的判斷非常準確,晚年的朱元璋爲了加強皇室對權力的控制,先後通過胡惟庸案和藍玉案誅殺大批功臣。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覺得丞相權力過大,爲了加強皇權,以“謀反罪”誅殺胡惟庸九族,此後明朝不再設置丞相,而以權力相對較小的內閣替代。

胡惟庸案發生十年之後,晚年的朱元璋覺得自己百年之後,權力過大的功臣會對自己子孫的皇權產生影響,又借剷除胡惟庸同黨爲由,除掉了韓國公李善長等一批開國功臣,受胡惟庸案牽連被誅殺的人數高達三萬餘人。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朱元璋又借涼國公藍玉謀反爲由,誅殺功臣。藍玉案之後,宋國公馮勝,穎國公傅友德也因爲遭到朱元璋猜忌,先後被朱元璋賜死。

胡藍兩案之後,大明王朝一大批開國功臣被殺,只有湯和等寥寥數人倖免於難。

朱升請辭歸鄉,從而避免了朱元璋日後對其的清算,但是朱升的後代卻沒有那樣的好運。

朱升執意歸鄉之前,朱元璋問朱升有沒有兒子可以爲自己效勞,朱升老淚縱橫,說自己確實有一兒名朱同,但是擔心朱同會觸犯刑法而寧願其老死家中,如果朱同真觸犯了刑法,請看在老臣的份上,能夠賜朱同全屍,朱元璋爲之動容,專門製作了免死卷賜予朱升。

在藍玉案中,身爲禮部侍郎的朱同也牽涉其中,免死卷沒能保住朱升的命,朱同被賜死。

朱升所提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九字箴言是朱元璋的立國之本,朱升對大明王朝功不可沒。相比於同時代的李善長,汪廣洋等一批開國功臣來說,朱升無疑要幸運得多。

朱升能夠倖免於難,與其做事謹慎,淡泊名利的性格不無關係,對朱元璋性格的瞭解,使朱升擔憂自己終有“狡兔死,走狗烹”的一天,因此急流勇退,告老還鄉。

但是朱升的兒子朱同卻沒有那麼幸運,儘管免死鐵卷在手,卻依舊逃不過被賜死的結局,朱升“不得老死牖下”的憂慮最終成爲現實。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