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道:先後輔佐十位帝王,五代時的不倒翁!

本文已影響4.91K人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馮道的故事,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五代十國時期,有這樣一個人物,他在後唐、後晉、契丹、後漢、後周五個政權中擔任過宰相,先後侍奉輔佐過十個皇帝,被稱爲不倒翁、長樂老,這個人就是被歐陽修、司馬光視爲奸臣卻受到王安石、蘇東坡讚美的馮道。很多人認爲馮道之所以能夠“不倒”、“長樂”,是因爲他深諳爲官之道;有人甚至說他是阿諛奉承、溜鬚拍馬之徒。前一種說法有一定道理,後一種論斷有失偏頗。關於以上兩點在此不做細論,但是從某種程度上講,對於馮道而言,出來混,靠的是文化。

馮道:先後輔佐十位帝王,五代時的不倒翁!

馮道出生在一個“爲農爲儒,不恆其業”的家庭,他們這個家族的人一直沒有脫離農業勞動,同時又非常重視文化教育,因此馮道從小就養成了溫柔敦厚、安貧樂道的性格,勤勉好學、孜孜以求的習慣。馮道長大成人時,唐朝已經奄奄一息,幾近滅亡,境內藩鎮割據,各自爲政,馮道的家鄉就處在幽州節度使劉守光的統治之下。

學業有成的馮道不願讓自己的文化知識僅僅用來修身、養性、齊家,他有更高的理想,用孔子的話說叫“治國平天下”,用孟子的話說是“兼濟天下”。於是,他憑藉着滿腹經綸成了劉守光手下的參軍。劉守光不納馮道等人的忠言,最終兵敗身亡,馮道便逃到太原投靠在河東任監軍使的張承業。張承業重視他的“文章履行”,便把他推薦給晉王李克用任河東節度掌書記。

馮道:先後輔佐十位帝王,五代時的不倒翁! 第2張

後來,李克用的兒子李存勖滅掉後梁在開封稱帝,馮道被任命爲戶部尚書兼翰林學士。隨後的後唐明宗李嗣源出身行伍,大字認不得一筐,所以對學富五車的大知識分子馮道特別尊敬,一即帝位就把馮道拜爲端明殿學士,一年後便讓他晉升爲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馮道引薦任用了不少有才識的孤寒士子,而對那些品行浮躁的“官二代”卻都加以壓制,儘管有一些人因此對他進行諷刺彈劾,但幸運的是明宗一直非常信任他。

從馮道的仕途經歷來看,顯而易見他是靠文化起家的,無論參軍、掌書記,還是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都是以耍筆桿子爲己任的職位,因此,他特別注重儒家經典的傳播普及、文化事業的發展進步。

馮道:先後輔佐十位帝王,五代時的不倒翁! 第3張

後唐明宗長興三年(公元932年),馮道開始做一件在中國印刷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在他的主持和親身參與下,後唐中央政府的文化部門開始用當時的新科技雕版印刷術印行儒家經典《九經》,這是我國官府正式刻印書籍之始,乃文化史上有着里程脾意義的文化盛事。《九經》包括《詩經》、《尚書》、《周易》、《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周禮》、《儀禮》和《禮記》這九部文化鉅著,在古代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學習中有着舉足輕重、不可取代的地位。

在此之前,雕版印刷術主要用於印製佛教經文,正是馮道以罕見的勇氣和深遠的眼光開歷史之先河,首次把這種新技術用來印刷儒家經典作品。經過書家端楷書寫,能匠精工雕刻,第一批標準的經籍文本終於面世了。這些首次以雕版印刷的《九經》,像蒲公英一樣散播到民間,“因是天下書籍遂廣”(元朝大學者王幀語),爲將來北宋時期的文化大繁榮埋下了美好的種子。

馮道:先後輔佐十位帝王,五代時的不倒翁! 第4張

馮道成就了文化,文化也成就了馮道。

五代十國是一個誰有槍誰有發言權、城頭大王旗不斷變換的動亂時代,各個政權的統治者多是字認識他、他不認識字的大老粗,但這些大佬都非常可愛,喜歡附庸風雅,重視並且重用有真才實學的文人才子,前蜀的韋莊、吳越的羅隱、閩國的韓偓、荊南的孫光憲皆爲典型例子。雖然以上這幾位以詩文著名,而馮道以經學見稱,但歸根結底,他們都是靠文化出來”混”的。

馮道支持的雕版印刷《九經》開始於932年,結束於953年,歷時長達二十餘載,在此期間,馮道一直是中原知識界的領軍人物、文化圈的一面旗幟,他也因此成了皇帝們極力推祟、努力爭取的對象。每次改朝換代,新君登基,都會把“文化一哥”馮道召來授以高官顯職,以顯示新政府是一個尊奉儒道、施行仁政的政府,新朝廷是一個充滿文化氣息、重視文化事業的朝廷。

馮道:先後輔佐十位帝王,五代時的不倒翁! 第5張

其實,當時還有一個和馮道的經歷極爲相似的文化大名人,他就是著名詞人和凝。和凝是揚名國際的才子,連契丹人都稱其爲“曲子相公”,他正是憑藉着自己的文學才能得以在樑唐晉漢周這五個短命朝代一直身居要職,風光無限。

馮道深知文化於他的成就之功,他曾經對人說過這樣的話:我之所以能有今日,並非由於別的,只是因爲現在這個世界上肯讀書、愛讀書的人太少了。

馮道:先後輔佐十位帝王,五代時的不倒翁! 第6張

受入滴水之思,當以涌泉相根,馮道對文化充滿感激之情,在雕版印刷《九經》、普及文化教育這一偉大事業上傾注了畢生的精力和心血。公元953年五月,歷時二十二年的《九經》雕印工作最終大功告成,了卻人生宏願的馮道在第二年磕然而逝,與世長辭,是非功過留與後人評說。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