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身懷帝王之才,爲什麼卻甘願寄人籬下?

本文已影響2.99W人 

很多人都不瞭解蕭何身懷帝王之才,爲何卻甘居人下?難道只是害怕謀逆的罪名,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那是最爲黑暗的時代,霸權統治者肆無忌憚地壓榨着老百姓,秦始皇大規模地興建宮殿和陵墓,築長城、修馳道,對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極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賦稅負擔。同時,還制訂嚴刑酷法,使人民動輒觸犯刑律。

蕭何身懷帝王之才,爲什麼卻甘願寄人籬下?

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在“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聲中,秦末戰亂正式爆發,各地豪傑分分響應,劉邦集團也是其中之一。

按理說,那時的劉邦離老大之位還是有距離的,一介崇拜遊俠的無業遊民,許多事情還得靠當官的蕭何利用職權偏袒,這山中聚衆之事也是靠蕭何的知情不報才得以繼續。所以,當上老大這事兒只是因爲劉邦左右逢源罷了。

細細想來,蕭何的推辭或許另有所謀。秦朝律法嚴酷,造反本就大逆不道,當官的造反更是罪責甚大。然,他都已經是參與者了,爲何還如此顧慮,將老大位置拱手相讓?——沛軍的二三千人馬在羣雄中太微不足道了,他必然是認識到了,這路義軍,希望渺茫。都是些閒散莊稼漢,這樣一隻烏合之衆,能有什麼作爲?不錯,蕭何確實是沛縣義軍初期的謀主,但他是想要投奔明主的。

蕭何身懷帝王之才,爲什麼卻甘願寄人籬下? 第2張

誤打誤撞,沛縣義軍投到了項梁旗下,借與劉邦五千兵馬,顯然那羣人是隻聽劉邦招呼的。後來,沛縣義軍又到“碭”招兵買馬,這“碭”是劉邦當年到過的地方,於是許多熟人紛紛投奔。至此,劉邦順利掌握了這個集團,而蕭何做起了副手。

初入關中,軍紀渙散,然,此時這個湊出來的隊伍已經有了爭天下之心,唯一一個對此有成熟想法的便是蕭何。雖說,當時的集團軍中另有一重要謀士張良,但他更擅長於把握人心,蕭何則不同,他是有大戰略方面建樹的君王之才。

蕭何身懷帝王之才,爲什麼卻甘願寄人籬下? 第3張

勸諫劉邦佔下漢中便是蕭何極有大局觀構想的表現。在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成功後,蕭何留守漢中,輕而易舉降服了那裏的秦朝守軍,苦心經營,做起了後勤。這就是爲什麼後來劉邦與項羽戰,屢戰屢敗,卻能屢敗屢戰。“外行看兵器,內行看後勤”,蕭何給予前線的源源不斷的補給便是該集團最大的戰略優勢。更不提蕭何曾“月下追韓信”,發掘出一代名將。

所以,漢朝建立後,劉邦也是很清楚,是誰將自己推上帝位的。種種緣由,即便兩人之間有些奇怪而又複雜的關係,蕭何也無法被撼動。爲自己扎穩根基,這又是一帝王之舉。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