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太監想爭皇權,被宰相呂端看破

本文已影響1.9W人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呂端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諸葛一生惟謹慎, 呂端大事不糊塗。”

這句名言中,同時出現了兩位響噹噹的歷史人物。一位是婦孺皆知的蜀漢丞相諸葛亮,他一生處事謹慎,尤其在用兵方面,從不弄險。

另一位歷史人物則是大宋宰相呂端,相對於諸葛亮來說,人們對他的事蹟知道得少一點。但偉人能將其與諸葛亮相提並論,可見其歷史影響力之強。

呂端的一生,都與“糊塗”這個詞有着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

他曾因常犯糊塗而備人詬病,卻能在皇權交接的關鍵時刻,以一己之力讓北宋第三位皇帝順利登基,這堪稱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波“神操作”。

一、出身優越,兩次“躺槍”

呂端出生在一個官宦家庭,他的父親曾做過五代時期後晉的兵部侍郎,兄長後來也是宋太祖的親信,後來做到參知政事(副宰相)。

因爲有這樣好的家庭條件,呂端自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年紀輕輕就得以受到門蔭,成爲了後晉的“千牛備身”,即御前侍衛。

宋朝建立以後,呂端從知縣、知州等基層崗位,一路做到了大理寺少卿等京官,積累了豐富的從政經驗。

北宋太監想爭皇權,被宰相呂端看破

宋太宗即位後,其篡位之說甚囂塵上。面對這種尷尬,他把象徵“皇位繼承人”的開封府尹一職,讓自己的親弟弟趙廷美來做,以證明確實有一個“兄終弟及”的“金匱之盟”存在,同時又任命呂端爲開封府判官。

太平興國四年,即公元979年,宋太宗親征北漢,想安排趙廷美留守開封,而趙廷美也很想接受這副“重擔”。

作爲下屬,呂端覺得很有必要提醒一下自己的老闆:這副“重擔”乃是一個“大坑”。

他說:“主上櫛風沐雨,以申吊伐,王地處親賢,當表率扈從。今主留務,非所宜也。”(《宋史·呂端傳》)

這句話意思是說,皇帝都親自上陣了,您作爲他的親弟弟,卻留在家裏守着,這不合適吧。

作爲宋太宗來講,最害怕的就是留一個儲君在開封呆着,萬一他在前線有什麼三長兩短,必然會後院起火、江山易主。所以,讓趙廷美守家,本身就是試探而已。

趙廷美果然聽了呂端的話,隨宋太宗出征,躲過了一劫。但是,該來的還是會來。不久以後,宋太宗還是找到了一個理由,懲戒趙廷美。

而作爲他的下級,呂端竟然主動代其受過,接受了被貶出京城的處分。

宋太宗對呂端的作爲讚賞有加,所以不久又把他提拔到朝廷做官,任右諫議大夫。

雍熙二年(公元985年),宋太宗任其二子趙元僖爲開封府尹,成爲皇位繼承人,而呂端再次出認開封府判官。

然而,呂端還真是命運多舛,到了淳化三年(公元992年),趙元僖卻突然暴病而亡。有人將他的死因歸結於其妾張氏下毒。宋太宗大怒之下,追究相關人員責任,呂端再次躺槍,受到了降職處分。

面對朝廷的追責,呂端不但沒有怨言,反而在面見宋太宗時,主動檢討自己兩次輔佐開封府不力的過失。

開封府在宋初是十分敏感的存在,而兩任府尹皆不得善終,再加上宋太宗得位不正的傳聞,這事就顯得更加具有話題性。

北宋太監想爭皇權,被宰相呂端看破 第2張

而另宋太宗感到欣慰的是,呂端竟然能兩次主動承擔責任,一定程度上爲自己解了圍,分擔了輿論壓力。

於是,不久以後,呂端又被高升,提拔爲了參知政事。

對於呂端的這種品格,北宋第一位宰相趙普曾經評價說:“觀呂公奏事,得嘉賞未嘗喜,遇抑挫未嘗懼,亦不形於言,真臺輔之器也!”(《宋史·呂端傳》)

以趙普來看,呂端得到嘉許,看不見他得意,受到打擊,也不見他沮喪,喜怒不形於色,這纔是真正做宰相的材料。

二、小事糊塗,大事謹慎

呂端當上參知政事後,許多人不服氣,私底下對他的議論也很多。

有人向皇帝打小報告說:呂端平時做事糊里糊塗,根本不配做宰輔大臣。

而宋太宗卻說:“(呂)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宋史·呂端傳》)

爲了凸顯對他的信任,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宋太宗乾脆罷免了宰相呂蒙正,任命呂端爲獨相。年逾花甲的呂端,大器晚成,這纔算是走上了人生的巔峯。

當時,比呂端年輕 20 多歲的寇準是參知政事,是他的副手。

寇準爲人性格剛直,極難相處。爲了穩住寇準,呂端便上奏宋太宗,讓他們二人輪流值班,分擔宰相的權力,遇到難以處理的大事時,再一起到皇帝面前議政。

宋太宗知道呂端用心良苦,於是准奏,同時還下達一封手諭:“自今中公事必經呂端詳的,乃得聞奏。”(《宋史·呂端傳》)

他這是要求宰相府所議一切大事,必須先經呂端斟酌,方可上奏。

呂端拜相後,其“大事不糊塗”的特點也很快得以顯現。

一日,宋軍西北前線奏報抓獲了西夏首領李繼遷的母親。宋太宗召寇準等人商議後,決定將李繼遷之母處死。

呂端聽說後,馬上指令樞密院暫緩執行,同時急忙去面見宋太宗。

他向宋太宗講了項羽抓到了劉邦的父親,並威脅要當面烹之的故事。當年,面對項羽要煮其父親劉太公的威脅,劉邦的反應竟然是“幸分我一杯羹!”(《史記·高祖本紀》)。

在呂端看來,而今李繼遷這種人,還不如當年的劉邦呢,怎麼可能會就此束手就擒呢?與其將李繼遷之母殺掉,使雙方怨恨進一步加深,還不如善待之,將其作爲自己手裏的一張牌,讓李繼遷投鼠忌器。

呂端一番話,讓宋太宗恍然大悟,更加覺得“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這句評語真是太對了。

三、力挽狂瀾,擁立真宗

宋太宗之所以提拔呂端爲宰相,除了因其爲人持重、做事踏實之外,還欲將輔佐太子順利即位之事相托。

宋太宗本來有9個兒子,選太子本不是難事。但是,他前面立的兩個太子趙元佐和趙元僖,一個瘋了,一個暴卒,再立太子之事竟一直懸而未決,直到其晚年,才立第三子趙恆爲太子。

然而,宋太宗爲人嫉妒成性,太子趙恆廣受臣民愛戴,他都覺得受不了。所以,可想而知,幾年之間,太子趙恆並未形成自己的班底。

北宋太監想爭皇權,被宰相呂端看破 第3張

但是,在趙元佐的背後,還有一票強大的支持者。其中爲首的就是李皇后和大太監王繼恩。

李皇后本身無子,立已經瘋了的趙元佐,對她掌握權力最爲有利。而大太監王繼恩曾經幫助宋太宗成功篡位,並因此得了不少好處,此時他又想故技重施,再扶持一個皇帝上位。

公元997年三月二十九日,呂端入宮,見宋太宗已經奄奄一息,而其左右只有太監王繼恩和李皇后兩個人,獨不見了太子趙恆。

呂端見情勢不妙,趕緊在自己的笏板上寫下了“大漸”二字,命親信出宮帶給趙恆,意在提示他皇帝馬上就要駕崩,要馬上入宮即位。

待到宋太宗去世以後,李皇后馬上讓王繼恩通知呂端,商議新君即位之事。

呂端知道大事不好,他以手裏有太宗遺詔爲由,將王繼恩騙到了一個畫閣之中,然後他命人將房門緊鎖,嚴加看管。

然後,呂端隻身來到萬歲殿去見李皇后。可憐王繼恩心機重重,卻被“糊塗”的呂端給算計了。

李皇后對呂端說:“宮車(宋太宗)已晏駕,立嗣以長,順也,今將如何?”(《宋史·呂端傳》)

李皇后選擇性遺忘了趙恆的太子地位,還搬出了古代“立嗣立長”的原則,言下之意要將“瘋王”趙元佐立爲皇帝。

而呂端則一改平日裏的“糊塗人”形象,說:“先帝立太子正爲今日,今始棄天下,豈可遽違命有異議邪?”(《宋史·呂端傳》)

李皇后聽後默然。於是,呂端迎奉趙恆即位。看到坐在龍椅上的趙恆,呂端仍然不放心,他“平立殿下不拜,請捲簾,升殿審視”。

原來,在皇帝捲簾後,呂端沒有馬上跪拜,而是走上前去仔細辨認,確認是趙恆本人以後,才率領百官朝拜。

在老成持重的呂端的輔佐下,宋真宗趙恆才登上了皇位。而這次皇權之爭,也因爲他的妥善處置,北宋纔沒有出現“玄武門之變”式的悲劇。

結語:《道德經》中有句話:“大智若愚,大巧若拙。”這句話用在呂端身上,是再合適不過了。

在小事面前,呂端能顧全大局、委曲求全,甚至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假裝糊塗;而在大是大非面前,他卻能毫不含糊、旗幟鮮明,不愧爲古代名臣之典範。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