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裏湖戰役:俄德鏖戰東普魯士

本文已影響1.22W人 

1914年8月,沙俄動員45萬大軍,兵分兩路,匆忙殺入德國境內—— 馬祖裏湖戰役:俄德鏖戰東普魯士

20世紀初的歐洲列強中,德國擁有最強的陸軍,但德國四周環伺強鄰,它再強大也害怕兩線作戰。然而當1914年8月一戰爆發後,德國真的面臨法俄夾擊的局面:與法國結盟的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不顧德皇威廉二世的威逼利誘,動員大軍向德國“軟腹部”東普魯士發起進攻,策應被德軍打得招架不住的法國。結果,德俄兩軍爆發了規模空前的會戰。

  戰役背景

依照預定計劃,德軍總參謀部奉行“先法後俄”戰略,即集中優勢兵力打垮西線的法國,然後運用自身優良的鐵路網,將主力快速運到東線,將俄軍圍而殲之,爲此德軍只在東部邊境部署了20萬人的警戒兵力(含大量地方武裝)。德國人認爲,由於沙俄國內的交通網非常落後,國家動員機制也很糟糕,俄國要想動員其足夠兵力參戰至少需要3周,屆時德軍應該已經取得西線戰場的勝利,凱旋班師。

然而,自1914年8月1日對德宣戰後,俄軍總參謀長吉林斯基就把65萬大軍集結到華沙省(今波蘭)。不過,這些匆忙組建的俄軍缺乏食物、交通工具和武器。據記載,俄軍士兵往往“三個人才有一支步槍”,甚至“除了胸膛什麼也沒有”。

爲了向盟友表達誠意,俄軍總司令尼古拉大公向法國駐俄大使保證:“我可以不等其他後備軍集合完畢就發起進攻,因爲法國正在危難中!”當然,尼古拉大公的熱情是有原因的:當時德軍已打到巴黎附近,一旦法國崩潰,俄國將失去最大的金主和武器來源。

馬祖裏湖戰役:俄德鏖戰東普魯士

最終,政治需要促使俄軍迅速發起攻勢。當時俄軍在一線擺開30個步兵師和8個騎兵師(合計約45萬人),組成第1(維爾納)集團軍和第2(華沙)集團軍,分別由帕維爾·連年坎普夫和亞歷山大·薩姆索諾夫統帥。俄軍的作戰意圖是“南北並進”,奪取德國東普魯士首府柯尼斯堡(今加里寧格勒)。由於德俄邊界有一片面積巨大的馬祖裏湖阻隔,因此俄軍只能分頭行動,連年坎普夫指揮的第1集團軍沿着湖北岸前進,於8月17日越過邊境,而薩姆索諾夫的第2集團軍在19日出動,取道馬祖裏湖南緣行進。

  戰役進程

俄國這麼快發起進攻讓駐守東普魯士的德國第8集團軍慌了手腳,其下屬的第3軍在前兩天的戰鬥中被俄軍第1集團軍重創,不得不向二線陣地貢賓嫩(今古謝夫)撤退。俄軍尾隨追擊,於19日傍晚抵達貢賓嫩。因爲自身消耗也不小,俄軍統帥連年坎普夫決定就地休整一天(即20日),然而他發給總部的電報被德軍截獲,德軍發現俄軍前線指揮官的無線電通信居然是使用很容易破譯的初級密碼,這等於把俄軍的行動全都告訴了對手。

面對戰局變化,德軍迅速調整部署,總參謀長小毛奇撤換東普魯士的指揮層,由名將馮·興登堡和埃裏希·魯登道夫分別任東線德軍總司令和參謀長。經過情報分析,魯登道夫認爲雖然俄國第1集團軍進入東普魯士的距離最遠,但他們面對堅城,難有大的作爲。19日投入戰鬥的俄國第2集團軍不僅隊形混亂,而且官兵缺吃少穿,該部隊向拉斯登堡(東普魯士要塞)進軍途中甚至偏離預定的進攻軸線。於是,魯登道夫決定先拿俄國第2集團軍開刀,再回頭收拾俄國第1集團軍。

  冒險穿插奏效

8月23日夜,俄國第2集團軍所屬第15軍的先頭部隊與德國第20軍接觸,俄軍沒有進行偵察,就匆忙與敵人在開闊地展開戰鬥,結果整團整團的士兵被德軍的機槍火力射倒。就在俄軍意志消沉之際,魯登道夫命令第8集團軍主力第17軍和第1預備軍南進,包抄俄國第2集團軍的右翼,而頂在正面的德國第20軍也適時出擊策應。這是典型的軍事冒險,因爲北面的連年坎普夫重兵集團仍威脅着德軍側翼,如果德軍無法迅速解決戰鬥,必將陷入困境。

魯登道夫的計劃很大膽,但德軍落實起來卻有很大的困難——沿途有着大片沼澤地,且騾馬數量有限,許多大炮難以運輸。不過,右翼包抄的德軍最終還是準時抵達了預定位置。25日起,依靠截獲的俄軍情報,德軍開始展開有針對性的穿插包圍作戰。在德軍猛烈火力的打擊下,負責掩護薩姆索諾夫主力的俄國第6軍首先崩潰,向東面的奧特爾斯堡潰散。

德軍接着向停留在海登米爾-瓦爾斯多夫-米倫一線的俄國第15軍發起進攻。該部隊大多由庫班哥薩克和高加索山民組成,有“野獸部隊”之稱,儘管兩翼均被德軍包抄,但俄國第15軍死戰不退,用一名德國軍官的話說:“這是真正的對手。”

隨着時間推移,特別是與友軍的無線電聯絡中斷,正在第15軍督戰的薩姆索諾夫下令東撤,試圖經米沙肯和維倫堡之間的坦嫩堡叢林返回華沙省。然而,薩姆索諾夫的命令下得太遲了,德軍已然將“口袋”紮緊,當大批俄國潰軍衝向坦嫩堡叢林時,德軍用機槍和速射炮封鎖了叢林通往邊界的所有道路。

  主將或死或逃

就在俄國第2集團軍陷入絕境之際,北面的俄國第1集團軍又在幹什麼呢?原來,該軍司令連年坎普夫已經接到關於德軍正在圍殲第2集團軍的情報,但他似乎不太願意去救援,繼續率領部隊在北面搞些不痛不癢的牽制性進攻。

後世史學家曾流傳這樣的故事,稱連年坎普夫之所以不去救薩姆索諾夫,與兩人在1904年日俄戰爭期間發生的過節有關,當時兩人因瑣事在前線大打出手,並且連年坎普夫吃虧不小,因此他是在“公報私仇”。不管這一說法是否屬實,德軍“先南後北,各個擊破”的戰術已經奏效了。

8月28日晚,薩姆索諾夫終於意識到自己的第2集團軍完全陷入重圍,兩翼掩護部隊被消滅,此後的3天裏,飢餓混亂的俄軍在包圍圈裏左衝右突,最終全軍覆沒。薩姆索諾夫自感無臉見人,在坦嫩堡叢林裏開槍自盡。

至於連年坎普夫,德軍南線獲勝後迅速向其發起猛攻,僅用3天就把俄國第1集團軍趕出東普魯士。連年坎普夫精神崩潰,拋下部隊逃回彼得格勒(今聖彼得堡)。

馬祖裏湖戰役:俄德鏖戰東普魯士 第2張

  戰役評價

在長達兩週的東普魯士會戰中,俄軍損失16萬人,丟棄所有大炮和運輸工具,德軍僅傷亡1.5萬人。這場失敗加劇了俄國的國內矛盾,幾年後,“逢德必敗”的沙俄羅曼諾夫皇室遭到全國上下的唾棄。沙皇政權最終在1917年的革命洪流中崩潰,把國家帶入戰爭的尼古拉二世即便退位也保不住自己的性命,最終被革命者執行死刑

至於德國,其獲勝的關鍵與其說是指揮參謀人員的神機妙算,倒不如說是雄厚的工業基礎和完善的國家動員體制。當俄國大兵壓境之際,德國充分發揮內線機動的優勢,從法國前線緊急抽調2個軍和1個騎兵師回援東普魯士,沿途所有兵站的飲食油料補給全部到位,同時德國各地的後備兵員也迅速到位,使德軍的反攻更具威力。

儘管俄軍在此役中的表現乏善可陳,但俄軍的快速參戰迫使德軍指揮部從法國戰場抽調部隊,削弱了德軍在西部戰場的突擊力量,並且成了1914年9月初在馬恩河戰役中德軍失敗的重要原因。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