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亞戰爭的結局:俄國最後接受了最後通牒

本文已影響1.37W人 

1854年,交戰雙方在奧地利的調停下開始進行停戰談判。俄國認爲同盟國所提條件無法接受,和談於1855年4月中斷。

1855年12月16日,埃斯特哈茲伯爵帶着奧地利帝國的最後通牒到達聖彼得堡,要求俄國接受停戰。很多歷史學家認爲這是促使俄國決定停戰的關鍵,俄國已經無力拒絕奧地利的最後通牒。

1856年1月16日,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接受奧地利的要求。2月25日,巴黎和會召開。英、法、土、撒丁和俄國參加,奧地利因爲提出“維也納四點”方案也參加了和會。沙皇希望普魯士出席,以得到它的支持。但英國反對,理由是普魯士沒有參戰。3月16日討論黑海問題時,普魯士才以1841年《海峽公約》簽字國的身份參加。和會上俄國全賴拿破崙三世的支持,後者也不希望俄國遭到過分削弱而英國在近東一家獨大,拿破崙三世另一個用心是讓俄國更加記恨奧地利而在將來親近法國。奧地利企圖霸佔已經佔領的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

克里米亞戰爭的結局:俄國最後接受了最後通牒

但遭到法俄的強烈反對。經過激烈的討價還價,3月30日《巴黎和約》簽字,列強共同保證土耳其的“獨立與完整”;土耳其保證不分種族與信仰改善境內人民的狀況;俄國收復克里米亞半島被佔領土,把多瑙河口和比薩拉比亞南部割讓給摩爾達維亞,高加索的卡爾斯歸還給土耳其,並放棄對土耳其境內的東正教的保護權;塞爾維亞、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的宗主權仍歸土耳其,由列強共同保證;黑海中立化,禁止各國軍艦通過兩海峽,禁止俄國在黑海沿岸建立或保有兵工廠;多瑙河航行自由。俄國被迫接受了苛刻的條件,和約禁止俄國在黑海擁有艦隊和海軍基地,不準俄國在波羅的海的阿蘭羣島上設防。俄國將比薩拉比亞南部割讓給土耳其,並歸還卡爾斯,承認由各強國對處在蘇丹宗主權之下的摩爾達維亞、瓦拉幾亞和塞爾維亞三公國實行集體保護。

和會對國際法的一大貢獻是通過了《海上國際法原則宣言》,附於《巴黎和約》。這個宣言直到今天依然是國際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俄軍損失52.2萬餘人,土軍損失近40萬人,法軍損失9.5萬人、英軍損失2.2萬人。俄國爲這場戰爭大約耗資約8億盧布,同盟國耗資約6億盧布。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