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太醫是什麼職務?什麼樣的人才能當上?

本文已影響1.39W人 

太醫這類宮廷御醫的職位,很早就出現在中國歷史上。道理很簡單,帝王雖然“天子”名號,但也扛不住傷病折磨。而且,從中國皇帝平均壽命考慮,這個職位絕對是高危行業,壽命普遍不長。所以,跟其他朝代一樣,清朝同樣設立宮廷御醫官職,負責看病治人。

清朝宮廷御醫機構爲太醫院。按照清朝官制,太醫院內設有院使、左院判、右院判、御醫、吏目、醫士、醫生等主要職位。它們職務不同,級別同樣不同。

院使屬於太醫院最高長官,位列正五品官階。清朝官制九品,每一品正、從兩級。正五品官階在其中屬於中低級官員。從這裏也可以看出,太醫院在清朝衙門中,地位並不算高。左院判、右院判則爲正六品官階。

清朝的太醫是什麼職務?什麼樣的人才能當上?

這三個官職的地位,相當於太醫院領導,當時一般稱呼爲“堂官”。它們地位雖高,但主要辦事人員仍是御醫爲主。畢竟御醫數量更多。

清朝官制中,御醫一共設立13個名額。不過,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會超出規定名額。御醫級別不高,屬於正七品官階。

至於吏目,則只有從九品。這些官制屬於有品級的官職。它們還算是有品級的官職。到了醫士一級,即便可以得到九品冠帶,但不會有相應品級待遇。它跟醫生一樣,在清朝屬於不入流官職。

太醫跟現代醫生相比,既有相似點,也有不同處。現代醫生按照不同疾病,區分不同科室。這樣可以讓醫生更專業。太醫也是如此。它們同樣會根據不同疾病,區分不同科。

清朝時,太醫院有大方脈科、小方脈科、婦人科、瘡瘍科、鍼灸科、眼科、口齒科、接骨科、傷寒科、咽喉科、痘科的區分。太醫擅長本事不同,遇到不同疾病,可以派出更有能力的御醫。

不過,這種區分並非清朝獨創。兩千多年前的中國醫科,就有區分。當時有食醫、獸醫、疾醫等醫科區別。後來在不同時期,又增設廢除其他醫科。

清朝太醫院的制度,基本效仿明朝,只不過廢除了明朝太醫院的按摩科、金鏃科、祝由科,增設痘科。

因爲這些醫科中,有些治療手段在流傳過程中被遺忘了。而增設痘科主要是因爲天花氾濫,造成嚴重傷害。這些原因,也是歷史上醫科消失的主要原因。

而在清朝自身歷史的醫科演變中,也裁撤增設了幾門醫科。接骨科被宮廷裏的蒙古醫生取代,鍼灸科被廢除,痘科併入小方脈,喉科、齒科合二爲一。

不過,總體來說,清朝太醫院還是沿襲不同疾病設立不同醫科的傳統。這一點跟現代醫院是相似的。

清朝的太醫是什麼職務?什麼樣的人才能當上? 第2張

但是,御醫跟現代醫生的不同,並非只是醫療技術手段的區別。畢竟不同時代,技術水平有差距,無法強求相同。除了醫術,更重要的區別在於,服務對象的不同。

現代醫生基本以服務百姓爲主。而古代御醫的服務對象,仍是宮廷大臣。他們雖然會爲百姓、軍隊熬製藥物。但這並非簡單處於善心,而是朝廷命令的指派。如果沒有命令,即便是好事,也可能爲御醫帶來厄運。

清朝的太醫是什麼職務?什麼樣的人才能當上? 第3張

所以,御醫的一切行爲,都要以此爲基礎。清朝太醫院鍼灸科被廢除,就是當時有人認爲,皇帝是萬金之軀,十分金貴,不適合用鍼灸這種醫療手段。

爲宮廷治病,太醫必須十分小心。他們還會爲此建立專門的檔案,既方便查閱病歷,也是避免太醫用藥錯誤,區分由誰負責。種種待遇,在同時期平民中,其實是很難享受到的。

很多古代名醫之所以被不斷傳頌,除了醫術,更多在於,他們偏離傳統規範,對普通人同樣保持仁慈。醫德跟醫術同樣重要。

而且,過去培養太醫的辦法,也跟現在不同。現代醫生的培養,有專門的學校,面向大衆開放。每個醫生都要經歷非常高強度的理論學習和實踐過程,才能培養出一個合格的專業醫生。清朝太醫培養,主要從太醫院設立的醫官學習機構進行培訓。

這些學生大多是太醫院醫官的孩子。倒不一定是這些醫官徇私,主要是過去這些醫學知識很少對外開放,大多以師徒父子傳承。所以常常會出現醫官世家的情況。

除了醫官的孩子,各省行醫世家子弟,有經驗的醫生,包括科舉中精通醫理的人,也有機會入太醫院培訓。但數量較少。因爲醫生地位不高,待遇有限。學習的內容,都以《素問》、《本草綱目》、《傷寒論》三本醫書爲主,實際操作有限。

還有一些御醫是從地方推薦來的。他們大多是那些老成有經驗的醫生,因爲治病有效,受皇帝重視,欽定爲御醫。這也是過去御醫名額超標的原因。

總體而言,過去御醫的服務對象、培養途徑、方式,都有較大弊端。所以,皇帝們壽命較短,也不是完全沒有原因。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