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皇帝爲什麼廢太子最艱難?

本文已影響2.06W人 

西漢皇帝爲什麼廢太子最艱難?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太子,在漫長的封建社會是至關重要的位置,或謂之曰,國本。皇太子制度是封建專制皇權社會的重要制度之一。皇太子的制度化,始於漢代。

西漢,圍繞着皇太子設置了配套的立儲制度、皇太子禮儀制度、皇太子教育制度、皇太子屬官制度等。在確立太子後,爲維護政局的穩定,一般不擅行廢立,從制度上看,也對廢太子一事設置了重重阻礙。

那麼,爲什麼西漢皇帝常常欲廢太子而不得?太子的底氣何在?廢太子又是出於什麼原因?

一、西漢的嫡長子繼承製傳統

首先,歷史地看。我們將西漢嫡長子繼承製追根溯源即可發現,其法理依據首先來源於宗法觀念下的傳統嫡長子繼承製,也就是西周後即確立的嫡長子繼承爲大宗的制度。

王國維在《殷周制度論》中指出,“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劇於殷、周之際”,其中“周人改制最大者”,就是“立子立嫡之制”。

然而,考察西漢之前的皇位繼承,有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兩種形式,其中兄終弟及有母系影響殘餘,而父死子繼又分爲長子繼承和幼子繼承兩種。

西漢皇帝爲什麼廢太子最艱難?

這就是說,儘管傳說中周公“制禮作樂”,訂立了周代的一系列禮儀制度,而且主要是政治和宗教的制度,但實踐中嫡長子繼承製是否被從上到下按部就班地遵行了,這是值得懷疑的。

不僅是禮崩樂壞之際各國嫡長子與嫡子、庶子的爭鬥,還包括秦始皇一統六國之後,沒有第一時間確立太子,於是“胡亥詐立自使滅祀”,這些都一定程度上佐證了西漢之前嫡長子繼承製更傾向於是一種理想化的制度,而西漢之後,這種嫡長子繼承的原則才得以在封建社會規範化,並發展出時代性的東西。

其次,理論地看。爲使西漢的各項制度更爲穩固,合理合法,則佔據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必將爲其張本,也就是說,將奴隸制社會時期已經提出想法的嫡長子繼承製納入封建時期官方哲學的體系之中,賦予其新的合法性,成爲了當時正統思想的任務之一。

史書記載,“上因尊《公羊》家,詔太子受《公羊春秋》,由是《公羊》大興。”於是,我們要從公羊學的思想中找到關於嫡長子繼承製的理論支持。

對此,《公羊傳》在王位繼承上提出了,“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母以子貴,子以母貴”的繼承製思想。東漢何休針對“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詳細解釋時說,“嫡謂嫡夫人之子,尊無與敵,故以齒;子謂左右媵及妊姊之子,位有貴賤,又防其同時而生,故以貴也。《禮》:嫡夫人無子立右媵,右媵無子立左媵,左媵無子立嫡妊,……皆所以防愛爭

以西漢景帝朝先立劉榮後立劉徹觀之,薄皇后無子,故立庶長子劉榮,後劉徹與阿嬌結好,身份“貴重”,於是轉而立劉徹——幼子爲太子。

是與何休描述相符的。當然,這裏也顯示出兩漢的差別,西漢時尚且有立庶長、庶幼的“機變”,到東漢中後期,皇后多無子,於是嫡長子繼承製又一變,使皇后收養皇子作爲“嫡子”後再行立儲。這裏對東漢的情況不多做涉及。

3最後,最爲現實的是,歷代統治者在實踐過程中自然發現,嫡長子繼承製符合在專制皇權時代帝王妻妾衆多、子女成羣的複雜情況下實現皇權的平穩過渡,並且,嫡長子相對其他兒子,無論從年齡、經歷,還是舅家的權勢等方面,都佔有絕對優勢。

二、西漢的皇太子相關制度

爲了國本穩固,爲了皇權順利過渡,爲了新君在先帝大行之後能夠做個稱職的皇帝,西漢有充足的相關制度。主要包括引導太子學習帝王之學的教育制度,培養太子威儀,明確各方規章的禮儀制度,輔佐太子的屬官制度等。

教育制度

所謂“夫教得而左右正,則太子正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太子的老師是重中之重,教育太子的師資力量自然是最頂級的。西漢時,劉邦參照先秦師傅保制度,重新構建了以太子太傅、太子少傅爲主體的儲君教育體系,全面負責儲君的教諭、輔導工作。

除了專職負責太子教育工作的太子二傅,太子家令、太子中庶子、博士、光祿大夫、太中大夫、駙馬都尉侍中、虎賁中郎將、議郎、上東城門候、守執金吾、郎中、郎等各類職官亦都兼職參與了教育儲君的工作。

這些人品級不一、地位不等,但可以大致歸爲兩類,其一是博學之士,教導太子經術,在西漢也就是儒術和黃老之學;其二是外戚重臣,重在輔佐、護佑太子;其三是皇帝自己,主要以親身經歷教育太子。他們的共同點在於要教導太子帝王之術、爲君之道。

西漢以儒術治國,經術之重要自不需贅言,太子學習經術,乃可與言政,此外,爲君者畢竟還有一點教化萬民,成爲天下文宗的野望,太子的經術素養,必不可低。

而外戚重臣教導太子,一來是使太子從他們治國理政的經驗中汲取有用的知識,以提升自己的能力,二來,更重要的顯然是在皇帝的允許範圍內培養太子與重臣的關係,便於太子發展自己的勢力,最終目的是順利承繼大統,平穩過渡權力,使國家至少迎來一個守成之君。

禮儀制度

禮儀在君主專制的等級社會中不可謂不重要,“漢興至今二十餘年,宜定製度,興禮樂,然後諸侯軌道,百姓素樸,獄訟衰息。”這樣,皇太子作爲國之儲君,其地位自然尊貴而敏感,爲了彰顯儲君身份和地位,規範儲君行爲,國家專門設置了一套儲君禮儀制度。

西漢,爲立儲要舉行拜皇太子之儀。據《續漢書·禮儀志》記載,“百官會,位定,謁者引皇太子當御坐殿下,北面;司空當太子西北,東面立。讀策書畢,中常侍持皇太子璽綬東向授太子。太子再拜,三稽首。謁者贊皇太子臣某,中謁者稱制曰‘可’。三公升階上殿,賀壽萬歲。因大赦天下。供賜禮畢,罷。

冊拜之後,皇太子要謁廟,以告祖先。同樣是《續漢書》記載,“(東漢)安帝立皇太子,太子謁高祖廟、世祖廟。”高廟即劉邦所在,世祖廟即劉秀所在。

這個記載很明顯是東漢的規矩,西漢時,太子必要拜謁的是高廟,即所謂不敗之祖。正所謂“禮,大事則高祖禰,小事則特告禰。”簡言之,謁廟儀式實際上是爲繼承者皇位正統性和合法性背書。

儲君禮儀制度的另一個重要場合是在即位時。西漢太子要“即天子位”、“即皇帝位”。

仍然是《續漢書》記載,“三公奏《尚書顧命》,太子即日即天子位於柩前,請太子即皇帝位,皇后爲皇太后。奏可......或大赦天下。遣使者詔開城門、宮門,罷屯衛兵。羣臣百官罷,入成喪服如禮。兵官戎,三公、太常如禮。”

天子有宗教意義,是宗教領袖,皇帝典出“德高三皇功蓋五帝”,是世俗首領,因此這裏記載的即天子位、即皇帝位並非贅餘,而是西漢時統治者身兼宗教和世俗領袖所必須進行的儀式。吉服、稽首云云,固是繁雜的禮儀,而隨侯珠、和氏璧當是秦漢天子重寶。

在成爲皇太子之間的持續時長不定的時間裏,對於太子的朝請禮儀、車駕規格、與重臣、宗室相交的社交規範等也有一定之規,這裏限於篇幅不做展開。

屬官制度

東宮職官是指專門服務於儲君的一個政治羣體。這個政治羣體與以皇帝爲最高統治者的君主專制政體如影隨形,是中國古代官僚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漢代東宮職官制度是在先秦師傅保制度上形成的,同時又根據自身需要進行了重新構建,增設了許多職官,形成了一套較爲完備的東宮職官制度,影響深遠。

《通典》記載,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禮樂。……入則有保,出則有師,秦漢以下,始加置詹事、中庶子及諸府寺等官,亦有以他官而監護者。”那麼他們各自有什麼職能呢?

簡單地說,西漢東宮職官由以太子二傅爲首和以太子詹事爲首的兩個職官系統組成。太子二傅與太子詹事均爲二千石職官,互不統屬。從職能上看,太子二傅系統“職掌爲對皇太子的監護、教諭、侍從等”;而太子詹事系統則主要負責太子家的吃穿住用行等具體後勤事務,屬於太子家臣。

這種模仿朝廷九卿的設置,有利於儲君更好地適應朝廷官僚體系運行,有利於教育、培養儲君成爲合格的帝王。同時,這種“潛邸之臣”也天然是新天子的心腹,緊緊圍繞在太子周圍的屬官系統與太子利益緊密相連,甚至休慼與共。

三、西漢的廢太子事件

前面已經提到,西漢將嫡長子繼承製爲主要特點之一的立儲制度規範化,影響深遠,而臣子們不願擅行廢立太子,既有形而上的理論支持,也有出於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的考慮。在這種情況下,廢太子固然不是常態,但堅持長子繼承製的西漢仍然出現了廢太子事件,箇中原因耐人尋味。

其一是因母親失寵而被廢。如景帝太子劉榮、武帝太子劉據,以及更爲著名的“十老安劉”。無巧不成書,上述三位“太子”和他們的母后(妃)同時被廢,因此可以說,皇后失寵,往往就會影響到皇太子儲君之位的穩定。

其二是德行有虧而被廢。如昭帝太子(昌邑王)劉賀品質低劣、行爲乖張,即皇帝位後,“荒淫迷惑,失帝王禮誼,亂漢制度。”於是僅27天后他就被廢爲庶人,新君即位後又改封爲海昏侯。

從傳示天下的詔書上看,西漢廢太子的理由無非上述兩條,但究其實際,皇太子的廢立卻是特殊歷史條件下政治鬥爭的產物,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如海昏侯,歷史上記載他“行昏亂”,“日以益甚,恐危社稷”,於是引發了以霍光爲代表的整個統治集團高層的憂懼和不安,爲保護劉氏社稷不傾,維護國家政權穩定,最終“大將軍光與羣臣議,白孝昭皇后,廢賀歸故國。”

但近年來海昏侯墓的發掘已經使我們得以重新認識劉賀,如他愛好儒術,選擇他作爲太子必然也是長安聽聞了他在封國事蹟之後,覺得尚可,纔在當時已經人丁興旺的劉氏宗族中選擇了他。既然如此,他應當不致僅27天內就放飛自我難以自制。

這樣,就不得不提到他進京時帶來了自己在封國的隨從人員二百餘人,並明目張膽安插在當時的朝堂之上,同時他早已認識到了霍光的危險,卻不自量力地將矛頭直指霍光。

因此,相對於德行有虧這個藉口,更可能的廢太子原因是,他作爲根基不穩的宗室太子,試圖動搖霍光的地位,威脅原本和諧美好的長安朝堂生態,於是最終被廢。從中完全可以看出,血腥的權力鬥爭纔是影響太子廢立的核心。

那麼我們似乎就可以解釋爲什麼廢太子是挑戰大臣的底線了。首先,西漢有完備的制度化的嫡長子繼承製,關於它的歷史淵源、理論支持、歷史慣性、現實優勢前面已經提及,這些都構成了嫡長子繼承製牢固的根基。

其次,西漢有完備的儲君培養制度,帝王之學不是一朝一夕可成的,西漢歷代皇帝吸取秦朝教訓,都傾向於早立儲君,經受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儲君教育培養的太子當然不能輕易廢黜。

最後,太子背後有結構類比三公九卿的東宮屬官系統,有樹大根深的外戚支持,與重臣、宗室也往往有交往甚至是師生之誼……這些人與太子的核心利益密切相關,休慼與共,他們當然不能容許太子被廢——如果廢了太子,這些團結在太子周圍的力量下場如何也是可以想象的。

四、小結

漢代儲君制度是漢代國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護君主專制政治體制,鞏固皇權統治的重要措施。

它在保障國家政權在一家一姓內順利傳承方面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爲後世王朝所師。朝臣極力阻止太子被廢,既有宗法考慮,也有制度需求,更立足於家國和個人的共同利益。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