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對大明忠心耿耿,爲何會被處死呢?

本文已影響2.03W人 

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樓塌了,一個王朝就如同千千萬萬人堆砌起來的一座宏偉殿堂,每一磚每一瓦,都是百姓心血的凝結,每一個擎天的棟樑,都是赤膽忠心的肱骨之臣。然而,再宏偉的王朝,也經受不住蛀蟲的蠶食,歷朝歷代都會滋生出一些蛆蟲一般的佞臣,他們魚肉百姓,殘害忠義之士,幾千年來不知道葬送了多少王朝的前途。

明朝末期,四境之內紛亂不息,百姓在水生火熱中求生,朝堂之上,四分五裂,勾心鬥角,君臣之間的相互算計所耗費的心血遠大於建設國家的精力。明朝第一忠臣于謙,就在這腐朽的王朝中,被小人算計,這個兩袖清風的棟樑之臣卻用自己無可挑剔的清白,讓抄他家的人也落淚,行刑的劊子手也自刎謝罪。

一 耀眼的才情,命定的不凡

于謙對大明忠心耿耿,爲何會被處死呢?

于謙出生在1398年的杭州,字廷益,號節庵,因其忠烈的事蹟,先被追諡“肅愍”,在明神宗時期又改諡號爲“忠肅”。于謙出生在書香門第,官宦世家,雖然他的父親於彥昭並沒有出仕爲官,但于謙的祖輩卻是率任要職。

于謙自己也有一番抱負,從小便對待功課十分認真,不僅如此,他從小便以名臣文天祥爲榜樣,將文天祥的畫像掛在自己座位旁。才氣是需要靜修的,毫無疑問,于謙這般刻苦,自然會有不凡的才氣,在他只有七歲時,便有和尚看出了他前途不凡,是有挽救時局的宰相之資的。

于謙並沒有因爲這些從面相講出的誇讚而驕傲,而是更加刻苦地去學習,修煉自己的心性,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于謙在永樂十九年考中的進士,從此明朝迎來了這個有能力改變朝廷局勢的千古名臣。

心中有浩蕩正氣的人,行得端,坐得直,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會有非凡氣質,于謙便是這樣的人。宣德元年,這個由起義造反建立起來的王朝,終究免不了叛亂四起的局面。當時有一支造反的軍隊格外氣勢逼人,那便是漢王朱高熙,當時的皇帝明宣宗朱瞻基爲了平亂更是御駕親征,當時隨駕的,便了通宵軍事的于謙。

雖然漢王朱高熙的軍隊來勢洶洶,但御駕親征的戰鬥力是不容小覷的,縱使他萬般能耐,也還是被鎮壓了下來。叛亂這樣大逆不道的事情,可不是被鎮壓便能了結的,於是明宣宗將於謙任命爲御出降,去數落朱高熙的罪行。一個亂臣賊子遇上一個忠義之士,而且這個忠義之士還是口齒伶俐、氣度不凡的于謙。

罪名一樁樁一件件地被于謙羅列,再加上聖人大道理的加持,朱高熙立馬就軟了脊樑骨,整個人趴在地上不斷顫抖,大喊認罪。一個人連起兵叛亂這種掉腦袋的事情都能做,卻在於謙的語言攻擊裏輸得五體投地。

對於一個皇帝來說,面子工程就是他權利的展現,于謙的這番表現毫無意外地讓明宣宗龍顏大悅,當即就讓于謙巡按江西。巡按江西期間,于謙繼續發揮他的凌然大義,平反了許多冤假錯案,深受當地百姓的愛戴。

于謙對大明忠心耿耿,爲何會被處死呢? 第2張

二 心有大義,兩袖清風

金銀不傍身,兩袖撫清風,于謙的清廉更是值得稱道。明朝宦官擾亂朝廷的例子很多,王振就是很出名的一個,他在當時是處於掌權的地位的。倒不是說看不起他是個太監,但他的確是把自私自利、目光短淺發揮到了極致。

身處高位不管以什麼樣的身份都應該把心思花在建設國家上吧,但王振只想要壯大自己的勢力,什麼阿諛奉承,什麼貪污受賄,都是他最愛乾的事情。當時朝中大臣爲了能給自己的仕途鍍上一層金,不少人都散盡千金來討好王振,一時間,“孝敬”王振變成了朝臣進宮不成文的慣例。

可是心中自有大道理的于謙是不可能去討好王振這樣霍亂朝局的小人,所以當別人問他進宮爲什麼不給王振帶禮物時,他只是甩甩袖子,說自己什麼也不帶,只有兩袖的清風。

朝廷此時的已是烏煙瘴氣,于謙這樣正直的行事作風讓很多人都看不慣,以王振爲頭頭的一衆臣子便萌生了除掉于謙的心思,給他扣上不滿於自己長期未得升遷而想要謀反的罪名,要定他死罪。但天下人不是都沒有是非觀念的,一聽說于謙要被定死刑,一衆老百姓聯名上書才讓王振一黨迫於輿論放了于謙。

三 英才遭人妒,遺憾留千古

雖然于謙的聲望很高,但盯着他的人從來都沒有減少過。于謙的軍事才能十分出衆,後來也被升爲了兵部尚書。1449年,明朝陷入了巨大的危機之中,明朝的二十萬精兵折損在了土木堡,就算是英宗皇帝也淪爲了俘虜。

對於一個王朝來說,是少有比皇帝被俘還恥辱的事情了,就在朝臣慌亂不已,甚至有人主張遷都時,于謙站了出來,以力挽狂瀾之勢,大敗氣焰囂張的敵軍,救回了英宗皇帝。功勞這個閃閃發光的詞語,對於一些心胸狹小的來說,是十分刺眼的。

徐有貞在朝廷中,完美詮釋了什麼叫“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幾年前,他因爲主張遷都淪爲笑柄,這個時候卻已是一朝重臣,因爲當初于謙堅決反對遷都,最後還成爲了明朝的英雄,徐有貞一直對於謙懷恨在心。

他後來徐有貞與石亨聯合起來讓沉寂七年的英宗重登大寶,于謙這些在北京保衛戰中立下大功的人,一下就淪爲了“罪臣”。爲了“師出有名”,于謙被徐有貞安上了”意欲立番爲王“的罪名,被英宗下令死刑並且抄家。

意欲二字可以成爲定罪的依據,這就註定了于謙一開始就沒有了辯解的機會。可是,這個兩袖清風的于謙,有什麼可辯解的呢?錦衣衛前去抄家時,沒有看到該屬於一個一品大員的富貴,屋裏是一片破敗,一文銀子也沒有,就算是以狠辣出名的錦衣衛也是不禁淚下。就算是執行死刑的劊子手,也是用自殺的方式給於謙“賠罪”。

于謙的正直和忠義,是血淋淋地擺在人們眼前的,他沒什麼需要辯解的。于謙冤死,痛徹心扉的不止受過於謙恩惠的百姓,太后也爲他哭泣不止,就算是賜死他的英宗也後悔了。可惜,縱使千般惋惜,萬般後悔,也換不回一個忠肝義膽的于謙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