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死後,李世民爲何要推倒魏徵的墓碑?

本文已影響1.09W人 

李世民和魏徵是名垂青史的明君賢相,一個度量寬宏、善於納諫,一個忠心事主、不畏風險,對於李世民來說,魏徵就是他的一面“鏡子”,可以看清楚自己。他們的關係,是君臣,也是朋友。然而,魏徵死後,李世民爲什麼要推倒魏徵的墓碑?

魏徵死後,李世民爲何要推倒魏徵的墓碑?

說到李世民與魏徵,我們不免就要想到明君與賢臣,確實,這對好基友給人留下的印象都是籠罩在明事理的光環下,但事實上二人相愛相殺的背後還有着略顯微妙的關係。貞觀17年,魏徵生病去世,李世民便以5天不上班的方式表示悼念,並且親自爲魏賢臣寫了墓碑,並誕生了那句流傳至今的你是我的鏡子的名言。

魏徵走了,太宗皇帝失去了一面明鏡很是難過。但後來他卻發現,自己的這面鏡子人雖然不在了卻給自己留了些事添堵。魏徵光榮不久,他生前提拔的人杜正倫與侯君集先後犯事。另外不知魏徵怎麼想的,他曾多次把自己向太宗進諫的內容再粘貼複製打印一份給史官諸遂良,迷之費解,這操作真的太敗好感度了。

李世民知道後震怒非常,表示好你個魏徵,朕耐着性子天天聽你嘚吧嘚的教育,不僅不給你小鞋穿還十分開明大度地把你比作朕的鏡子,你倒好,居然敢把主意打到我的子孫後代裏去,打算崩了老子辛苦立在史書裏的人設!所謂皇上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於是李世民便氣沖沖的推倒了魏徵的墓碑,並且黃了衡山公主與魏徵兒子的婚約。至此李世民與魏徵的關係,終於小荷露出了尖尖角。

隋末唐初時期,有三大暴力團,分別是以楊隋、李唐爲扛把子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清河崔氏、范陽盧氏爲首的山東士族集團,起義軍組成的庶族地主和武人爲首的山東豪傑集團。

魏徵算是山東士族集團的邊緣人物,雖然夠不上組織裏的一份子,但卻能說上話。三大暴力團雖互爲四對頭,而魏徵卻憑着自己交際花的天賦遊刃有餘地活動在各大集團之間。

唐朝建立後,魏徵到此就職。由於沒有顯赫的家世與靚麗的相貌,一開始並沒有得到上司的垂青。不受重用的生活實在無趣,魏徵便自請前去忽悠徐世勣歸降,徐世勣禁不住忽悠馬上便降了,但卻被竇建德打敗,二人便都被俘虜。

魏徵憑自己的本事被竇建德任爲起居舍人,後來李世民打敗竇某人,魏徵便回來了,而魏徵出色的人際交往能力也被太子李建成發現,封了他做太子洗馬。爲防止李世民聲望過高,李建成採納魏徵的建議結交山東豪傑,並在魏徵幫助下擴充了自己陣營的實力。

武德九年,李世民忍無可忍開整了玄武門之變,手刃了李建成跟李元吉。很有眼力見的魏徵立馬便追隨了新老大,跑到河北說服其餘人招降,順便發揮自己作爲交際花的能力在山東獲得很多人望。整理好這份“投名狀”,魏徵便順利成爲了李世民的“閨中密友”,李世民還經常與他相約臥室請教各種政治得失。

魏徵經驗豐富且直言不諱的諫言很得李世民的欣賞。後來李世民開整突厥將山東交給魏徵盯着,魏徵表示陛下放心山東人保證不添亂。而君心難測,李世民又怎麼會放着山東這塊肥肉在眼前而不打主意呢,何況魏徵靠着龐大的山東豪傑集團好乘涼,李世民當時的根基並不不穩,只能每次都忍着他的犯言直諫,即便不爽也要保持微笑,何況他那時也需要魏徵時時的提醒。

貞觀十三年左右,李世民基本搞定西北問題,根基穩了之後便開始着手解決山東的問題,二人的關係也在此時出現一絲尷尬。李世民刀鋒的轉移使魏徵不得不採取自保措施,他開始整理自己的進諫語錄給史官,想着自己在史書上樹立了這等光輝形象皇上應該輕易不會對自己下手了。

後來李世民想讓魏徵輔佐太子,可這種站隊問題我們精明清醒的魏大人怎麼會輕易觸碰,一旦站錯,後果之慘可沒人爲他負責。於是便果斷的以感冒發燒流鼻涕爲由力辭了。

魏徵曾向李世民推薦過杜正倫、侯君集,杜是山東士族的文官,而候則是關隴集團的武將,魏徵光榮後,杜被罷黜,候則謀反伏誅,他的政治意圖才浮出水面。魏生前不僅經常維護山東豪傑集團,更是以自己出挑的交際能力在太宗皇帝眼皮底下完成了山東與關隴兩集團的文武大串聯,並且能夠爲自己所用,這可是赤裸裸的結黨營私啊。

李世民光顧着拿魏徵做鏡子照自己了,居然沒找面鏡子好好照清楚魏徵。貞觀十九年,李世民打高句麗沒有成功,國內人心不穩,爲了安撫山東集團,只好重新立起魏徵的墓碑,並祭祀其墓。

後人認爲,李世民對魏徵的所謂喜愛,都是裝出來。魏徵生前,被李世民誇得像朵花,死後讓他享盡了哀榮,這與推倒墓碑的做法反差太大。難道李世民真的不喜歡魏徵?

《舊唐書魏徵傳》的記載:“徵平生儉素,今以一品禮葬,羽儀甚盛,非亡者之志。”其實,魏徵就是李世民的藥,強身健體的補藥,救病治人的苦口藥。人對於藥的感情是複雜的,很難言喜歡,也不能說討厭,完全看服藥者的心態。

李世民對魏徵是真心喜歡的,恨,只是一種本能反應。李世民對魏徵的感情,可以用四個詞來概括:尊敬、感激、倚重和錘鍊。四個詞代表了四個層次,也構建了李世民對魏徵最真實的感情世界。

崇敬:李世民對魏徵的感情基礎是尊敬

李世民與魏徵的關係,絕不是一步跨入千古美談的境界,而是經歷了,君臣之間的相識相知,到心心相印的階段。他們兩個第一次相遇就是玄武門事變後,李世民氣勢洶洶地責問魏徵,你爲什麼挑撥離間我們的兄弟之情?

魏徵毫不示弱地說:“皇太子若從徵言,必無今日之禍!”魏徵看似取死的做法,反而讓李世民對他產生了好感,不但饒恕他的罪過,還讓他升了官。對這段故事,有人解讀爲兩個明白人之間的相互吹捧,其實有點過度解讀。

毫無疑問,李世民的說辭無非是嫁禍於人,將玄武門之變的責任推給李建成陣營。魏徵的回懟哪有什麼吹捧,不過是死到臨頭前的不服氣,不甘心罷了!所以,從那一刻起,魏徵就在李世民的心目中,建立了一個非常好的基礎,也就是說,李世民認爲魏徵就是心地純良的人,忠心耿耿的人,這就是君臣相交的基礎。

感激:李世民對魏徵的感激發自肺腑

魏徵一生向李世民進諫二百餘事,奏言十萬字,僅憑這個數字,魏徵坐穩中國第一言官的位置,應當是毫無懸念。魏徵的諫言涉及面很廣,幾乎全方位覆蓋了李世民,對李世民的幫助也是顯而易見的。《新唐書》:太宗嘗勞之曰:“卿所陳諫,前後二百餘事,非卿至誠奉國,何能若是?”

玄武門事變後,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餘黨害怕被清算,依然有相當多的人對李世民採取抵抗措施。魏徵這個李建成舊黨,爲李世民安撫人心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他向李世民建議,釋放太子千牛李志安和齊王護軍李思行,並按原官職錄用。理由是,這兩個人在舊黨中地位很高,對這兩個的處置方式,會影響一大批舊黨。

李世民依計行事,果然,就這一條諫言,河北一帶的李建成舊黨立刻瓦解,紛紛轉投李世民。李世民大喜過望,他果然沒有看錯魏徵,此人不光是道德君子,還是個胸中有丘壑的能人。於是,李世民提拔魏徵爲祕書監,直接參與朝政決策。

此後,魏徵屢屢上書,糾正李世民在決策過程中的失誤,讓李世民贏得了良好的口碑。比如李世民想給長樂公主厚重的嫁妝,被魏徵以侄女的禮節超越姑姑是違禮爲由制止,讓長孫皇后都對魏徵充滿感激。又比如皇甫德上疏觸怒李世民,被魏徵引賈誼事件勸慰,避免了李世民的報復行動。

魏徵的諫言幾乎到了無孔不入的程度,有一次李世民嫌各地呈送的供果質量太差,魏徵不失時機地說,當年楊廣就在此地,隨便拋棄浪費供奉,一句話點醒李世民。

嫁妝厚一點被批評,吃個瓜都要被叨叨,表面上魏徵太過苛刻,其實,他知道人性的弱點就在於千里之堤毀於蟻穴,一個人良好品行的塑造,全在於點點滴滴的積累。

李世民的光輝形象,正是在自律中慢慢積累起來的。明君聖主李世民對魏徵充滿感激,他多次表彰魏徵的忠直敢言,一邊提拔魏徵的官職,一邊額外恩賞,還不斷鼓勵魏徵保持大膽進言的風格。

魏徵死後,李世民爲何要推倒魏徵的墓碑? 第2張

錘鍊:李世民與魏徵的人性碰撞

必須承認,上升到“道”的層面不容易,摩擦乃至激烈的碰撞不可避免,歷經風風雨雨的錘鍊,纔是道形成的必由之路。藥的第一感官是苦,難以入口,是人就逃不脫對它這個感官的束縛。李世民也一樣,經常會因爲受到魏徵的批評而怒火中燒,甚至出現過“早晚殺了這個鄉巴佬”的狠話。也有過一怒之下推倒魏徵墓碑的不理智行爲。

《舊唐書.太宗本紀下》 太子太師、鄭國公魏徵薨。戊申,詔圖畫司徒、趙國公無忌等勳臣二十四人於凌煙閣。但這些都不足以證明李世民心底,對魏徵的感情基礎,反而更加印證了君臣之間的感情,是實實在在歷經了風風雨雨才建立起來,更真實,不空殼化。

毫無疑問,這種真情的流露,才使得他們的關係更加緊密牢靠。打個最簡單的比喻,朋友關係的建立,肯定不是一兩句相互吹捧,一兩頓酒局就能建立的,真正的朋友,一定是歷經患難,在患難中相互碰撞,相互扶持才得以建立。因而,李世民對魏徵的微詞,恰恰是他們建立牢固的君臣關係的粘合劑!是一次次的錘鍊!

《龍城錄》公拜謝曰:君無爲故無所好,臣執作從事,獨僻此收斂物。太宗默而感之,公退,太宗仰睨而三嘆之。

千古美談:不倒的豐碑

魏徵與李世民這對君臣,之所以能留下千古美談,既有魏徵對臣子大義的恪守,又有李世民的聖君之道的堅守,二者缺一不可。魏徵對此有着深刻的認知,他曾說過,皇帝能不能接受臣下的諫言,其實關鍵不在於臣子,而是皇帝有沒有雅量聽取。

李世民對此也有自己的清醒認知,他曾經說過,照鏡子可以正衣冠,正品行必須以錚臣爲鏡,魏徵就是他的一面銅鏡。看看,從一開始,君臣二人都對自己的定位,有着非常清晰的認知,這才能能有後來的君臣千古佳話。

綜上所說,李世民與魏徵的關係不是空中樓閣,而是經歷了四個階段,一步一步加深的,正是這種牢固的關係,使得李世民對魏徵的喜歡,是發自內心的,不能以一件過激的行爲而否定。李世民與魏徵的君臣關係,就是中國封建史上,最耀眼的一對,他們的事蹟,將成爲永遠不倒的豐碑。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