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時期少有的能臣,虞允文的人物簡介

本文已影響2.71W人 

南宋算中華歷史上最鬱悶憋屈的時期之一,原本膽小的宋高宗趙構依靠吳玠吳璘、岳飛韓世忠等大將僥倖坐穩龍椅。使南宋能夠維繫住南方一直認爲是他選擇傳位給相對能幹的孝宗趙昚。可如果孝宗沒有遇到虞允文在採石磯力挫完顏亮南征;如果不是虞允文一直關心完善四川、荊湖防禦;如果不是當宰相後爲孝宗選拔衆多人才,做諸多事情,南宋中興很可能虛有其表。

由於孝宗身爲皇帝,又是南宋難得一個振作的皇帝,這個來自四川的虞允文在宋代歷史上並不算太出名,除了一個采石之戰,很多人也忽略他低調的事蹟。

一、虞允文受秦檜壓制意外捲入采石之戰

虞允文生於北宋末年,四川隆州仁壽人(今眉山市仁壽縣),據說遠祖是唐朝開國功臣虞世南,如楊萬里等友人寫給虞允文的一些紀念文章都提及祖上功名。

宋代眉山地區文化積澱深厚,出過像三蘇一樣震鑠古今的文豪世家,虞允文生於鄰近州縣,少年時誦讀《九經》,學問積累深厚,年輕時依靠父蔭出仕做過一些小官。母親去世,父親有病,虞允文一年七年都待在家裏。《宋史》稱:“(母)既葬,朝夕哭於墓側……七年不調,跬步不離左右。”

紹興二十四年(1154),虞允文已經四十出頭纔去科考,中進士及第。這一榜堪稱風雲際會,沒有真材實料絕對難以出人頭地。年僅二十三歲的著名詞人張孝祥列爲狀元,其他同榜文士還有范成大和楊萬里。

據說秦檜很想把自己孫子秦壎選爲狀元,但高宗趙構難得頭腦清醒,選了文才出衆的張孝祥。秦檜非常不滿,對張孝祥無可奈何,但將其他有才華的人都弄走了,像范成大到徽州,楊萬里到贛州,虞允文就回到四川,在彭州、黎州、渠州各地任職。

當時北方金主完顏亮雖然是奪位,可他是開國君主之外,唯一一個有志向實現南北混一的皇帝。大力提拔女真之外的漢人、契丹人、渤海人,原本這是有利於團結的策略,可由於他刻意壓制女真權貴,所以內部敵視情緒非常嚴重,這種情況下,完顏亮發動南征,試圖轉移矛盾,顯然早埋下失敗的種子。

宋朝紹興二十八年(1158),賀金正旦使孫道夫回來後報告,金主以修繕開封爲南都大有以遷都之名謀劃南侵之意,趙構認爲雙方修好已久,對方沒什麼藉口。湯思退剛接替秦檜提升爲宰相不久,他主張議和,聲望不夠服衆,就疑心孫道夫找茬,有意推薦主戰的老鄉張浚(四川綿竹人,而孫道夫是眉州丹棱縣人)上位排擠他,一氣之下把孫道夫貶去綿州(今綿陽市)。

次年,金朝的賀宋正旦使施宜生南來,也出於好意透露了北方可能會起兵 。高宗趙構頓時手忙腳亂,一方面立趙瑗爲皇子(即孝宗趙昚),打算退位逃避;另一方面,紹興三十年春,派同知樞密院事葉義問出使再探虛實。葉義問證實金主即將南下開封,其實是趁機南犯。爲了提振士氣,高宗不得不將左相湯思退罷免,讓右相陳康伯、兵部尚書楊椿佈置兩淮守備。

金朝正隆六年(1161),完顏亮巡視開封后,留太子完顏光英坐鎮,分四路朝南進發,一路水軍從海上朝臨安方向;一路從蔡州下荊湖地區;一路從西面的鳳翔朝四川進犯;完顏亮親自領中軍朝壽春出擊,四路大軍共六十萬衆,號稱百萬,確有一舉消滅南宋的架勢。

宋朝這邊以吳璘爲四川宣撫使,負責上游巴蜀地區防務;以老將劉錡爲淮南、江南、浙西制置使,節制下游諸路軍馬,擔負抗擊金軍主力的重任;以成閔(爲原韓世忠部下猛將,在黃天蕩一戰成名)爲京湖制置使,率兵三萬戍鄂州,因成閔已經年屆七旬,再令守襄陽的吳拱(吳璘之兄名將吳玠的長子)犄角相應,協同防守長江中游;以李寶爲沿海制置使,率海舟120艘由海道北上襲擊金朝水軍。

金兵前期進展順利,漢南道行營兵馬都統制劉萼(宛平名門漢族劉彥宗之子)部攻取宋歸化軍、蔣州、信陽軍。《大金國志》記載劉萼對完顏亮的重用非常振奮,主動請纓帶兵。與副都統僕散忠義率中路軍從唐州、鄧州直撲荊襄,非常順利,然後積極準備船隻。

大將徒單貞(娶宗乾女,是完顏亮的同母妹,他與完顏亮一起參與殺熙宗的行動)領兵二萬在盱眙打敗建康都統制王權。此人來歷很複雜,最初是兩河義軍丁進屬下,丁進被老將宗澤收編,但宗澤死後,丁進舉兵投降金軍,被韓世忠打敗,王權被韓世忠徵用後,也以勇猛著稱,職務不斷提升。

自主將韓世忠被閒置,王權升官以後與從前判若兩人。採石一戰,王權居然在揚州、和州、瓜州、採石之間不斷來回折騰,只爲躲避金軍。完顏亮趕到和州指揮,兵部尚書耶律元宜(其父野律慎思當年投降金軍元帥完顏粘罕,告知天祚帝逃亡西夏,受到嘉獎賜姓完顏氏,耶律元宜受完顏亮器重,提升爲兵部尚書兼神武軍都總管)擊退宋軍,斬首數萬,宋軍退保江南。

這時,高宗在臨安聽聞王權畏戰,丟失陣地,居然來回躲避金軍,又氣憤又恐懼,《皇朝中興紀事》稱高宗想殺王權,同知樞密院黃祖舜祕密諫言勸阻,認爲王權固然有罪過,但大戰之際殺大將只會損失士氣,反而讓敵人得意,建議暫時留用。

趙構又準備逃跑去海上,宰相陳康伯等反覆勸諫,趙構才勉強同意留下繼續抵抗,安排一些重要大臣到前線鼓舞宋軍,虞允文湊巧隨葉義問被派往江淮一帶,正負責前建康都統王權所部。但王權潰敗以後,從和州逃到採石,軍隊十分渙散。

原本虞允文只是陪同葉義問的隨從副手,無論如何戰事都與他不會有直接關係的,而且宋軍狀態可說糟糕至極。天意造化弄人,讓他一個書生文士面對金朝大軍居然一戰成名,可以說是千載不遇的奇蹟

二、挽救危亡:虞允文在採石如何取得大捷?

金朝正隆六年(1161)十月,完顏亮自渦口(今安徽懷遠渦水入淮河處)渡淮河,進佔真州(今江蘇六合),王權逃到採石。接着揚州失守,劉錡也退守瓜州(劉錡早年曾爲高宗趙構扈從,在岳飛、韓世忠、張俊解除兵權時,主動交出部隊出任地方,比較得信任,幾年後重新帶兵。完顏亮南征時劉錡已有病,大戰次年就病死,年六十四),宋軍被形容“中外震恐”。

這時,北方發生變故,閒置在東京遼陽的完顏雍忽然宣佈登位。他是阿骨打第三子訛裏朵的兒子,完顏亮對宗族嚴酷,自然完顏雍獲得不少人擁護,在遼東一帶收聚兵馬。軍心不安是兵家大忌,完顏亮盤算速戰速決,從採石過長江往東南直奔臨安,基本就避開建康、鎮江等要塞,只要拿下南宋行在,完顏亮就能夠振作大軍聲望,他就不懼北方的完顏雍和殘破的宋軍。

完顏亮的傳記

宋軍建康都統制王權遭撤換,同知樞密院事葉義問受命督江淮軍事,虞允文出任督視江淮軍馬府參謀軍事,算是隨行助手,葉義問舉薦西北軍大將李顯忠接替王權。

李顯忠與辛棄疾一樣,都經歷千難險阻從北方來歸。他是西北軍將才,一些史料傳說是唐朝皇室後裔,可信度不大高。李顯忠先投奔四川駐防的吳家軍,沿途招募近四萬人,受吳玠稱讚:“忠義歸朝,惟君第一。”到臨安見了皇帝,趙構非常高興,將原來的名字世輔改成顯忠。

原本李顯忠也防守在兩淮,金軍在長江沿線謀劃過江,他的行動比較遲緩。葉義問當時忌憚金軍氣勢,不敢親自到軍中鼓舞將士,就派虞允文代替。虞允文還沒到採石江邊軍營,對岸金軍鼓聲陣陣傳來,王權所部士兵紛紛散坐路旁,皆準備逃走。虞允文十分吃驚,立刻聚集將士勸說大家一戰。

史書繪聲繪色演繹虞允文的“激將法”,宋軍見虞允文自告奮勇出來作主,都表示:“大家這些年吃盡金人的苦,誰不想抵抗。”有跟隨虞允文一起去的官員悄悄提醒說:“朝廷派您來勞軍,又不是要督戰。別人把事辦得那麼糟,您何必背這個包袱呢?” 虞允文氣憤地說:“這算什麼話!現在國家遭到危急,我怎麼能考慮自己的得失,逃避責任。”

不排除虞允文說服軍士這一幕很有戲劇性,也不能否認王權的宋軍底子並不差,畢竟是韓家軍班底(以江淮水軍爲主)。就是王權本人變得膽小畏戰,其實這些部下並沒有怎麼與金軍交戰過,只是一味退讓,將士們心裏窩火沮喪可能也不算誇大其詞。

虞允文將宋軍在江邊做了誘敵埋伏,讓對岸金軍以爲大量宋軍真的逃掉了。當金軍船隻過江,宋軍突然擂鼓,以韓家軍爲主的兩批水軍前來截斷金軍,然後岸邊埋伏的宋軍殺出,金軍猝不及防,前隊大敗,後隊金軍一時不敢過江。

南宋時期少有的能臣,虞允文的人物簡介

次日,宋軍主動到北岸楊林渡(又叫楊林口,位於安徽和縣江邊),完顏亮軍心再次大亂,退回和州,再退揚州。採石大戰勝利後,虞允文火速到鎮江提醒劉錡防範完顏亮過江,劉錡躺在牀上拉着虞允文的手說:“國家養兵三十年,沒有立過一點戰功,想不到立大功的還是靠您這位書生,我們當將軍的實在太慚愧了。”表現了當時資深老將對虞允文的敬佩之情。

對於采石之戰經過,千百年來也存在一定的爭議,主要是認爲虞允文領導一夥潰逃殘兵打敗金軍近四十萬大軍,顯然是過於誇張不實的說法。那麼,到底虞允文在採石大戰中實際發揮有多大作用?

宋軍原本佈置各路隊伍的主要決策者是右相陳康伯,葉義問作爲負責到江淮暫代督師的大臣沒有親臨前線,改由虞允文替代,所以充當了採石前線的指揮者。虞允文的確團結王權所部將士,振作士氣,以埋伏誘敵爲策略,在採石巧勝金軍前鋒部隊第一戰,也是事實。爭議主要在虞允文當時打敗金軍的規模。客觀來說,這一批只是金軍試圖過江的前鋒部隊,規模可能並不大。

完顏亮的前鋒隊伍在採石失利,知道對岸宋軍有防備,就改變了策略,轉向揚州,想要突破瓜州。主力大軍在瓜州再次失利,遇到劉錡也有防備,還包括虞允文趕來提醒,由楊存中領軍抵抗,導致金軍徹底失敗,一代金主完顏亮被部下耶律元宜所殺。

只比虞允文稍晚一些的羅大經撰《鶴林玉露》載:中原對抗北邊的“四勝”,宋朝就記“寇萊公澶淵、陳魯公採石”,認爲采石之戰是宰相陳康伯爲主導。另外僅比虞允文稍晚的朱熹在《朱子語類》也說:“謝安之於苻堅 ,如近世陳魯公之於完顏亮……”顯然他們都代表了南宋當時人對采石之戰的看法,有一定參考意義。

由於採石一線完顏亮統領是金軍主力,共十七八萬人,虞允文雖然親臨前線,但沒有完全阻擋和打擊金軍主力全部,完顏亮大批隊伍實現了轉移,虞允文獲得阻擊金軍前鋒的勝利。而不是說整個採石大戰都由虞允文指揮完成,這中間有很大區別。

三、輔助北伐:虞允文在四川協助吳璘收復失地

高宗趙構在宋軍大勝以後返回臨安行在,授御營宿衛使楊存中爲江淮、荊襄路宣撫使,讓虞允文爲副使,對功勞最大的二人都進行提升。趙構後來對人說,楊存中好比是他的郭子儀。不過當時文臣反對楊存中去荊襄,虞允文也沒能到任。覲見高宗時,建言趁着勝利的士氣收復失地,高宗沒有明確表示反對,改任他爲川陝宣諭使。

因此,虞允文回到家鄉四川與大將吳璘謀劃收復中原。吳璘積極準備,之後配合老鄉兼老上司張浚北伐,出兵攻鳳翔,收鞏州、秦州等地。這時宋孝宗剛即位,因史浩、湯思退害怕引發更大戰事,要求收兵。即使張浚北伐失利,虞允文上書解釋,但宋孝宗不得不與金人議和,下令前線宋軍退兵。

所謂隆興北伐失利,主要受制於內部因素,張浚雖然是一個堅定的主戰派,但被認爲“志大而量不弘,氣勝而用不密”。太上皇趙構說“張浚徒有虛名,其實不過是專把國家名器錢物做人情的小人!”話很不中聽,但有一定合理性,張浚的確高估自己。

張浚提拔張孝祥任都督府參贊軍事,趙構不無諷刺地說:“張孝祥一定很精通軍事吧!”迫使張浚更改任命。當得知孝宗繞開三省和樞密院直接給前線下達北伐詔令時,太上皇氣地將孝宗召入德壽宮,要他收回成命,孝宗想了半天才痛心地指出:“中原久陷,今不規復,其他豪傑必起而取之。”這是孝宗對待收復北方意志最堅定的一次。

南宋時期少有的能臣,虞允文的人物簡介 第2張

當時宰相史浩做過孝宗老師,聽說出兵,大怒說:“我是宰相,出兵不和我商量,還當什麼宰相!”上書攻擊張浚、陳康伯,請求辭職。孝宗不惜罷免史浩,同意出知紹興府。可惜這一次張浚部下不和,這就是來採石接手的李顯忠與另一宋將邵宏淵鬧矛盾。

邵宏淵久攻虹縣不克,李顯忠派攻下靈璧的降卒來勸說金軍投降。邵宏淵很沒面子,激李顯忠去攻宿州,雖然取得勝利,但陷入金軍援兵圍攻。邵宏淵不僅按兵不動,還在李顯忠後方作祟,擾亂軍心,導致自亂陣腳,一十三萬宋軍丟盔棄甲退出戰場。不得不促成隆興和議,爲此,西北方面吳璘、虞允文等佔據的秦州、商州等地又以割讓方式退給金人。

宋孝宗雄心壯志嚴重受挫,一直沒多少作爲。他鑑於秦檜長期攬事,雖然欣賞虞允文這樣的人才,並沒有長期任用。乾道三年(1167),虞允文被授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已經相當於宰相。不久吳璘去世,四川制置使汪應辰暫掌職務。四川防務事關大局,孝宗擔心汪應辰“不習軍事”,就命虞允文出任四川宣撫使,特地告誡:“凡事不宜效張浚迂闊,軍前事,卿一一親臨之。”

虞允文途徑郢州(今湖北鍾祥),奏請築黃鷹山城;過襄陽時,奏請修繕襄陽府城。八月,虞允文抵達漢中,又前往沔陽。在四川宣撫使任上,虞允文積極整頓官軍和民兵,減縮軍費開支。

宋孝宗的傳記

四、穩定社稷:虞允文忠心主事協助孝宗傳位

兩年後,虞允文入朝拜相,大力提拔賢良,洪适、汪應辰、楊萬里、胡銓、周必大、王十朋、趙汝愚、晁公武、李燾等都是各方面的優秀人才。最終周必大、趙汝愚成爲宰相,這二人加上輔導趙惇學習的留正,就是孝宗留給光宗的輔臣班底。

乾道八年(1172),虞允文被授爲左丞相兼樞密使,顯然是地位最重要的大臣。但他請求鎮撫四川,還是希望以光復大業爲重。當時,他受到御史蕭之敏參劾。孝宗諮詢太上皇意見,連一向“大事糊塗”的趙構都說:“虞允文在採石立功時,蕭之敏在哪裏?不要讓虞允文去職。”孝宗將蕭之敏外調,又賜扇安慰虞允文。虞允文卻認爲蕭之敏爲人正直,請召他回朝開闢言路。孝宗非常敬佩虞允文氣度,命大臣曾懷將此事寫在《時政記》中。

孝宗後期對繼承人問題非常頭疼,虞允文不避嫌疑,幾番敦促孝宗定下社稷根本。

乾道元年(1165)四月,排行第三的趙惇先得子,兩個月後,嫡長子趙愭也生下兒子。不僅兒子間有競爭,連長孫的名分也暗中較勁。但趙愭因暑期得病,誤用藥而死。東宮虛位四年,按立長的常規,理應立次子趙愷。但趙愷過於仁弱,孝宗更看好第三子趙惇,可一時不易決斷。

直到乾道六年正月出現大雷雨,諫議大夫陳良翰率先上奏天象預警,認爲是東宮久空的原因。拖到夏天,虞允文見孝宗近半年了還沒有動作,主動提出應該確立東宮正位,這是社稷根本,當時孝宗表示“早有此意”,還說擇日單獨召見虞允文商議。

之後又從十月遷延到年底十二月,虞允文一心爲南宋安穩謀劃,不顧個人安危,再次希望孝宗儘早定下來,“上順天心,下從人望”,直到次年三月,終於定下來是恭王趙惇。

在後人筆記中記載,據說太上皇趙構曾經找魏王趙愷留宿德壽宮,一連住了幾日做工作,等到趙愷回到自己府邸,已經聽到消息。不無委屈地表示:“翁翁留我,卻使三哥越次做太子。”(見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

之後,孝宗加魏王保寧軍節度使,出判寧國府。這是南宋孝宗特殊安排的一處地區,由宣州升級而來,實際得名是當地寧國軍,屬於軍事區劃,而不是行政區劃。治所是今安徽宣城的宣州區,爲何要到這裏?其實是孝宗趙昚入宮爲皇子前居住過的故里,對古代帝王稱“潛邸”。

爲了讓魏王順利離開臨安,虞允文再次勇擔重任,受命在玉津園爲趙愷踐行安撫。虞允文鼓勵趙愷,他是宋朝第一個被弄到地方管理事務的皇子,雖然受優待,從此遠離宮廷。趙愷受虞允文諄諄囑咐,不再怨天尤人,臨走時,虞允文送行,趙愷蹬車還拉着虞允文手說:“更望相公保全。”

古人說話意味深長,尤其一些關鍵情況,趙愷這話就一語雙關。既希望虞允文身爲宰相,能夠在朝堂上維繫大局,可以保護趙愷不受到傷害,同時也暗示虞允文自己多多保重,可以長久留在朝中主持大事,不管怎樣,有虞允文這樣的人在朝堂,於公於私都是很有益的。

不久,虞允文爲了積極謀劃收復大業,請命離開臨安去了四川,沒多久病死在任上。雖然虞允文對大事更爲上心,但對於南宋孝宗光宗之間傳位穩定,在朝時多次敦促孝宗定下太子畢竟起到重要推動和安撫的作用。

虞允文離開臨安不久死了,趙惇迫不及待企盼孝宗早日禪位給他。他也一再試探,去走太皇太后吳氏(高宗皇后)的門道,聽吳氏傳來的回話"你父親說你還是未歷練的孩子",趙惇氣得一把抓下幘巾,指着頭髮說:“我頭髮都白了,還說孩子!這豈不是罪過翁翁嗎?”指太上皇趙構禪位時孝宗三十六歲,而這時趙惇已快四十了。

歷來認爲趙惇當上皇帝,實際他的精神有問題,導致南宋一代不如一代。但趙惇病發是當上皇帝兩年後的事情,用俗話說就是——被老婆逼瘋了!在孝宗時期的趙惇沒有任何跡象表明他的精神健康有問題。

趙惇年輕時十分精明,善於“演戲”。雖然不能說他爲人很“虛僞”,但可以說他是兢兢業業希望達到孝宗的要求成爲太子,何況他的確受孝宗喜歡。

孝宗趙昚在位有二十多年,真正能夠完全做主,不顧慮太上皇趙構干擾,統共才幾年,要孝宗立刻就放手的確很難轉過彎。立太子一事出於虞允文一再勸諫,不能說孝宗當時的拖延考慮傳給趙惇是一種敷衍,何況太上皇都知道虞允文一向公忠體國,在這個事情上也支持孝宗,還幫着演戲拖住趙愷加以安撫,完成了冊立太子。

虞允文對魏王趙愷的勸慰完全出於穩定的大局觀,連趙構如此小心眼的人,都叮囑孝宗不能錯失虞允文,足以說明朝野上下都知虞允文胸襟坦蕩,這也是趙愷對虞允文抱有保全他的希望。可趙愷到地方兩年後(淳熙七年1180)病死,孝宗得到消息後好像鬆口氣,多次對大臣惋惜說趙愷“福氣稍薄”,就像他早有先見之明一樣。

歸根結底,孝宗是想多做點事,同時想多考察趙惇,廢長立幼畢竟還是有些引爭議。那麼,衆所周知後來光宗被李鳳娘逼瘋,實際他的精神不健康。虞允文是不是推着孝宗犯了一個傳位失誤的大錯?據當時情形分析,不外幾點:

一、孝宗喜愛趙惇是多數大臣都知道的,遲遲不決定,是有一些顧忌心理,按說虞允文屬於宰相近臣,對孝宗的心理是瞭解的,這不算意外。

二、既然瞭解孝宗心理和朝局情況,那麼虞允文還急於孝宗確立太子,是屬於宰相輔佐皇帝的本職範疇。至於太子是趙惇還是趙愷,虞允文的表現並不算有傾向。這有點像當年李績對唐高宗李治立武氏“屬於陛下家事”的態度,但虞允文又比李績負責,多次提醒孝宗及早定下,若怕牽涉立儲惹來非議,若出於自保而避嫌,提醒過皇帝一次就盡到責任,大可不管不顧。顯然,虞允文在其位謀其事,一心公忠體國,爲社稷根本而謀事,盡顯無私本色。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