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造反”的最大謀臣,姚廣孝爲何能功成身退?

本文已影響9.77K人 

歷史上一直流傳着這麼一句話,叫做“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它告訴人們,只要你身在江湖漂,就不得不懂點“進退法則”。否則,栽跟頭是註定的事。而且這句話,我們不得不想起戰國時期秦國名將白起,以及變法圖強的商鞅,當然,還有西漢的開國功臣韓信,等等,這些原本聲名赫赫的歷史人物,他們最終的悲劇都是由“懂得進卻不懂得適時而退”而終招致的身禍。那麼如此說來,當人生在最得意的發展頂峯,是不是一定必須採取退卻之法方可保得身安呢?對於這個答案,是,也不是。因爲歷史上真實存在這樣的案例,它告訴人們,只要你足夠有智慧,功成身不退同樣可以免禍!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朱棣“造反”的最大謀臣,姚廣孝爲何能功成身退?

半僧半道半政治家的曠世奇人——姚廣孝

姚廣孝:打破“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規則的歷史典型人物!

春秋末期政治家范蠡在幫助越王勾踐興越滅吳之後,深諳當時政道玄機,在對和他同樣對越國復興做出巨大貢獻的文仲說了這麼一句話:“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之後,自己從此急流勇退,隱匿江湖,從而保得一世名節並安度晚年。當然,文仲因沒聽范蠡的那番“忠告”,儘管看似和范蠡一樣同樣爲了越國復興而耗盡畢生心血,但結果卻截然相反,他最終爲勾踐所不容而賜死。

范蠡的這種“急流知勇退”的做法,被歷來的歷史學家稱作智慧之舉!

激流知勇退之范蠡

那麼,今天我們要說的是,是不是自古以來和君王一起打天下功高震主的文臣武將們,最後都必須要來個急流勇退方纔能保得身名俱全呢?歷史,就從來不會有意外嗎?當然,大部分不容否定,但歷史上的特殊從來都不缺席。歷史上曾經有過這麼一位,他給君王出主意謀江山,和君王一起打江山,功成名就之後,又和君王一起同享朝政,不進不退,最後的結局居然是身名俱佳的不得了!他正是在“靖難之役”中支持和幫助明成祖朱棣登上皇帝之位的“黑衣宰相”姚廣孝!

那什麼又是“黑衣宰相”呢?

在古代“黑衣”指的是僧人所穿衣服的其中一種顏色。“宰相”自然意思就是指的丞相。“黑衣宰相”連起來的意思就是參與國家政事並且影響較大的僧人。他們一般在朝廷有官職,而且在寺院也有法號。在中國歷史上,可以稱爲“黑衣宰相”的,除了姚廣孝之外,還有如慧琳,太原雪齋,北條幻庵,南光坊天海,以心崇傳(日本戰國時代僧人)等。今天我們只談姚廣孝此人。

初識姚廣孝:功成居然斗膽不身退

姚廣孝,長洲人,家族以世代行醫爲業。明朝著名的政治家,對儒釋道三教頗爲精通。大明命數三鉅變之一“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黑衣宰相”。

在年輕時,姚廣孝於蘇州妙智庵出家爲僧,法名道衍。後來,姚廣孝又拜道士席應真爲師,學習陰陽術數。

1382年,即洪武15年,馬皇后病逝,明太祖朱元璋在挑選高僧隨侍諸王誦經祈福時,姚廣孝得到僧錄司左善世宗泐舉薦,並以“臣奉白帽著王”而結識燕王朱棣,隨後隨朱棣前往北平,主持慶壽寺,成爲朱棣的主要謀士。

後來,姚廣孝洞悉天機密勸朱棣起兵謀反。

姚廣孝與朱棣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太子朱標過早病亡,皇位由朱標次子朱允炆繼承。朱標在位期間實行了一系列削藩政策,這一政策直接觸動了燕王朱棣的切身利益。這時候,作爲朱棣謀士的姚廣孝勸朱棣起兵謀反。對於這一建議,朱棣頗爲猶豫。朱棣說:“百姓都支持朝廷,怎麼辦?”姚廣孝答道:“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也正是姚廣孝這

句:“臣只知道天道”的蠱惑之語,徹底說服了本就對削藩政策極爲不滿早有篡位之心的朱棣。

既然天意如此,那就大膽反吧!於是,朱棣就這樣從大明政治權利的旁聽席開始走向正席!

1399年8月,燕王朱棣打着“清君側”的旗號起兵“靖難”。史稱“靖難之役”,正式開啓了和朝廷直接對抗的三年對峙。建文四年六月,谷王朱橞與曹國公李景隆開門迎降,至此京師被朱棣攻破,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有人說他被一把大火燒死了,有人說他趁亂逃走做了和尚……總之,至今都未成定論,而爲千古難解的謎題。至此,姚廣孝終於幫助朱棣成功登上帝位,是爲明成祖。當然也應驗了他曾經講給朱棣聽的那句:“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的話。至少,這在朱棣看來,似乎覺得自己做的一切都是順乎天道的。

按照古之以來的正常邏輯,這時候,姚廣孝作爲幫助朱棣起兵造反奪位的主要謀局者,的確功高震主,他的去向,要麼被類似趙匡胤那樣的“杯酒釋兵權”(這還算手段溫和的)給勸退,要麼和范蠡那樣辭官遁世隱居,也只有這兩種去向,才基本可以保證他的後半生安然無禍。然而,姚廣孝果然不是一般人,只不過,他接下來的命運卻超脫凡例,他既沒有被朱棣想個法子遣除,也沒有“識時務”般自己隱退,而是繼續安然無恙的留在朱棣身邊繼續效勞!

再識姚廣孝:功高居然主不覺得震

既然,在朱棣從侄子朱允炆手中奪得江山登上皇位的第一功臣非姚廣孝莫屬,而且尤其是這麼一位在朱棣看來很能幫助主子玩弄政權的主角姚廣孝,如果不出意外,朱棣坐穩帝位之後應該是對他十二個不放心的,因爲朱棣自己本人是十分清楚自己是如何成爲皇帝的,繼續留着姚廣孝還那麼貼心的共事,那豈不是在給姚廣孝預留機會而醞釀第二個“靖難之役”嗎?可是,這次,接下來,在朱棣和姚廣孝之間,卻發生了歷史上讓人頗感驚奇的一幕!

朱棣“造反”的最大謀臣,姚廣孝爲何能功成身退? 第2張

與朱棣一起謀事的“黑衣宰相”姚廣孝

在朱棣繼帝位後,朱棣非但不對姚廣孝頗爲猜忌,反而重用、厚遇有加,規格之高千古少有!

朱棣令姚廣孝擔任僧錄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師。在明成祖朱棣多次離開朝綱,以及多次與蒙古的征戰中,姚廣孝都被留守京城,輔佐太子朱高熾監國。1407年,姚廣孝又受命教導皇長孫朱瞻基。因此,姚廣孝在歷史上被稱爲著名的“黑衣宰相”。

而且,在明成祖遷都的事情上,最初北京城的佈局,居然還是姚廣孝一手策劃。而後,姚廣孝又擔任了《永樂大典》和《明太祖實錄》的最高編撰官。

由此,足見朱棣對姚廣孝之信任堅固難摧,幾乎不會懷疑姚廣孝會因自身的強大功勞而造次,當然,也從來沒有想到要除掉姚廣孝。尤其是在朱棣深知畢竟姚廣孝此人是和自己曾經一道造反起事,而且還是攛掇自己起事的主要人物的情況下。

更值得令人唏噓的是,在姚廣孝活了八十四歲自然壽終正寢後,明成祖爲了感念姚廣孝的勞苦功高居然廢朝兩日,以僧人之禮將其安葬,並追贈他爲推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之殊譽,賜諡恭靖。另外,就連姚廣孝的神道碑銘居然也是朱棣親自爲其撰寫的,而且姚廣孝的養子姚繼也被朱棣賜予尚寶少卿之職。

當然,這些厚遇都還不算完。

在朱棣病逝之後,由太子朱高熾繼位,朱高熾因感念姚廣孝在自己還是太子時曾經輔佐過他,他對姚廣孝更是滿懷崇敬之情,再次對姚廣孝感念表彰。在姚廣孝逝世七週年的紀念日那天,朱高熾親自爲其撰寫祭文盛讚其功德:

“相與合德協謀,定大難,成大功”

又曰:

“朕皇考太宗文皇帝以大聖之德順天應人,再安社稷,弘靖海宇,茂建太平,亦皆賴卿等同心同力,以輔成大業”

同時,朱高熾還援“古今通規”認爲姚廣孝“生則同其富貴,歿則陪其祀享”,又給姚廣孝加贈“少師散官勳爵,諡號悉如舊”,特下令允許姚廣孝配享明太宗廟庭。

不得不說,在和朱棣一起打江山的那些文武功勳官員中,作爲文官配享太廟的,僅有姚廣孝一人獲此殊榮,這再次說明了姚廣孝在明初地位的極爲特殊,當然也更加說明了姚廣孝爲人處事、爲官爲臣的處世妙道之絕妙非比尋常。

當然,如果換作一般人,先不說能不能獲得殊榮,按姚廣孝這種輔佐帝王功成卻依然身不退的做法,先不說最終能不能獲得一系列殊榮,恐怕就算連善終都難,而且在古代歷史上,像他這樣出力卻結局不能討得好果的千古功臣實在是多了去了。

▌人到無求方免禍:姚廣孝身成不退卻能“善始善終”背後的“超世智慧”!

那姚廣孝究竟是以何高於常人的“智慧”使得自己在朱棣時代善始保終,而且在朱高熾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情況下依然備受感恩戴德的“厚封”呢?

實際上,姚廣孝這個看似超高“智慧”中暗含的訣竅很簡單,如果要表述的話,就一句話:“聖人以不爭而爭天下”。

姚廣孝在幫助朱棣成爲皇帝的前前後後,姚廣孝從來都沒有因功爲自己考慮過一絲一毫,他只爲成就朱棣想(當然,這裏我們不討論朱棣的造反篡位是否應該),“靖難之役”之前姚廣孝是那麼做的,“靖難之役”之後,直至姚廣孝走完自己的一生他也一直是這麼做的。但是,他什麼不求,結果卻是什麼都求到了。這一絕高的無求境界,在古代歷史出仕爲官的人中除了姚廣孝恐怕難出其二。因此,不難看出,這正是姚廣孝“功成身不退”而卻能“明哲保身”的超高“智慧”之祕。

朱棣與姚廣孝:人到無求方免禍

據史書記載,在朱棣登基之後,姚廣孝一直以來的做法都很有特色。

他在白天上朝的時後身穿朝服,但在退朝之後的晚上,姚廣孝則立馬穿回自己的僧服。也就是白天爲官,晚上歸道。隨時拿起,自然放下,如是這般,身在官場,了無掛礙。作爲姚廣孝,他雖然對朱棣的江山立下莫大功勞,但是他卻從來對朱棣給他的賞賜絲毫都不感一絲興趣。只知爲主子分憂,不求不索,不顧不盼,無慾無求,這正應了古人常說的那句話:“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當然,對於姚廣孝這樣的處世態度,不說是朱棣,不管給了誰基本都很難挑出毛病,當然,姚廣孝人生的完美結局也有不少成分和他遇到朱棣的明君有着一定關係,但姚廣孝本人的做法是最大成因。

在大明的歷史中,如果我們非要挑刺,非要給姚廣孝挑出來一個他曾經向朱棣“有所求”的話題的話,硬湊也只有一次,而且是在姚廣孝將近彌留之際!

這件事發生在姚廣孝自知自身天命將盡。在臨死前,朱棣問他有什麼要求,他只說了一句話:“僧人溥洽被關在牢裏已經很久了,希望能赦免他。”。因爲在“靖難之役”中僧人溥洽涉嫌隱藏建文帝而被關押。當然,朱棣也答應了姚廣孝這一生唯一一次對他提出的請求,於是,立刻就給放人了。

通過此事,不得不說,姚廣孝一生爲人處世之謹慎以及處世智慧之高招,尤其是對僧人溥洽的請釋,也許之前他早就想向朱棣提出這個請求,然而他沒有,他居然選擇在自己的彌留之際,畢竟,這個時候不管他說什麼話,朱棣也不會對他起提防之心,當然朱棣更加沒有必要。而且,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個時候朱棣也更加容易接受他提出的請求,於是一語奏效!

如上,是說姚廣孝一生的從政。然而姚廣孝作爲一個僧人身份的“黑衣宰相”,也自然在自己一生的奮鬥歷程中並沒有忘記自己的本位職責,在姚廣孝晚年,他終於幹了一件對佛教有意義的事,從此也在佛教世界留下一抹足可令世人稱讚的印記。

這件事情發生在姚廣孝的晚年,當時,明初的佛教漸顯頹勢,姚廣孝在忙完《永樂大典》這些政界事務之後,又擔任起佛教護教護法之責,他整理了反排佛的《道餘錄》,堪稱佛教史上一大事件!

姚廣孝:功成身不退的安然一生

提及姚廣孝,儘管在中國歷史上他作爲僧人身份卻涉身政事,特別是鼓動朱棣造反一事,該與不該,自古廣爲人們議論紛紛,然而,他又兼習於道教與儒道,更加懂得如何在官場行走,和如何善處保身,儘管集千古“功高”於一身,卻又讓自己的主子朱棣並不覺得他“震主”,不得不說,姚廣孝給世人留下的“聖人以不爭而爭天下”,以及“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的處事絕高智慧還是值得我們肯定與膜拜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