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貴妃去世,皇帝卻用皇后的禮制厚葬她

本文已影響2.84W人 

宋仁宗皇祐六年(1054年)正月,京師大寒、大疫,百姓凍死、病死者不計其數,連仁宗寵愛的張貴妃也不幸染上疫病,於正月初八病逝。仁宗悲悼不已,對左右絮叨他與張貴妃的往事。入內押班石全彬迎合仁宗的心意,提議用皇后之儀爲張貴妃治喪,其他內侍都附和,只有入內都知張惟吉說這事得問下宰相。

次日,仁宗說起石全彬之議,次相樑適認爲不合禮法,首相陳執中、翰林學士承旨王拱辰、知制誥王洙等人則不敢有異議。於是,這事就沒得商量了,仁宗不顧禮法,下詔爲張貴妃之喪輟朝七日。

古代一貴妃去世,皇帝卻用皇后的禮制厚葬她

正月十二日,仁宗又下詔追冊張貴妃爲皇后,賜諡溫成。仁宗這麼做頗有賭氣的意思—樑適不是說“皇儀不可治妃喪”嗎?御史官不是說貴妃只當“輟朝三日”嗎?那朕就追冊她爲皇后好了。

然而,曹皇后健在,追冊貴妃爲皇后且以皇后之儀治喪不合禮法,所以樞密副使孫沔一再上疏反對。

臺諫官當然也不認同,不過,仁宗心意已決,誰的話都不聽。即便幾位臺諫官以辭職相威脅,仁宗也不搭理。

同日,仁宗下詔“禁京城樂一月”。顯然,這位沉溺於悲痛的君主不希望在他哀悼溫成的日子裏聽到民間的歌舞宴飲之聲。

正月十九日,樑適奉溫成諡冊,於皇儀殿宣讀冊文。冊文追述了溫成生前的種種美德,表達了仁宗對她的無限哀思。

這日傍晚,仁宗宿於皇儀殿,最後一次陪伴溫成。次日溫成發喪,仁宗換上喪服,目送她的靈車出右掖門,暫寄葬於皇家奉先寺。

發喪過程中發生了一個意外。按預定儀式,要由孫沔讀溫成哀冊,但孫沔堅決不讀—根據慣例,正式的皇后發喪都由翰林學士讀哀冊,今天憑什麼讓一名執政大臣給追冊的皇后讀哀冊?

孫沔在仁宗面前援引舊例,力陳二府大臣爲溫成讀哀冊萬萬不可,然後放下哀冊告退。陳執中一聽不大對勁,趕緊拾起哀冊讀了,這才完成儀式。

正月底,仁宗命太常禮院給溫成立忌。禮官張芻等人不同意,因爲沒有給皇后立忌的前例。有人對陳執中說,其實太常禮院只有張芻一人反對。恰好這時張芻被發現犯了個小過錯,陳執中便藉機將他貶爲監潭州稅,頗有殺雞儆猴的意思。

古代一貴妃去世,皇帝卻用皇后的禮制厚葬她 第2張

孫沔因指責陳執中爲佞臣而與宰相撕破臉,也不想待在二府,主動要求外放到杭州。幾個月後,樑適也罷相了,但與溫成的喪禮無關。樑適罷相後,接替次相之位的是參知政事劉沆,也贊同追尊溫成。

不過,仁宗給溫成立忌並非沒有阻力。直集賢院劉敞公開反對,“太祖以來從沒爲皇后立忌的,連太后也是如此,皇上怎能因私情而違禮制呢?”仁宗難以反駁,但他想到了解決辦法—把太祖以前的皇后全部立忌,你們還反對個鬼啊!此舉又遭到臺諫官的強烈抗議,仁宗不得不作罷。

九月,溫成的園陵即將建成,仁宗任命劉沆爲園陵監護使、石全彬爲園陵監護都監,主持溫成的葬禮。御史官多次上疏反對宰相護葬皇后,仁宗都沒理睬。

十月初六,陳執中率百官至奉先寺祭奠溫成,仁宗輟朝一日。次日,溫成下葬,仁宗登上西樓,望着靈柩送往園陵,忍不住愴然涕下,自制輓詞爲溫成送行。

溫成生前,起居用度頗爲儉樸,也許是爲補償她,仁宗爲她陪葬了很多奢侈品。諫官範鎮上疏,說這麼做徒勞無益,還不如將剩下的錢用於國家。這次仁宗沒反對,想來他還不至於昏過了頭。

仁宗又讓翰林學士撰寫溫成的碑文,請知制誥蔡襄手書。蔡襄拒絕了,說這種技術活是待詔的職責,仁宗也不能強人所難。

仁宗還爲溫成立廟於城南,十月十六日,溫成神主入廟,仁宗又輟朝一日。

次年正月,仁宗提出要去奉先寺拜謁先祖神御殿,其實是想順道祭奠溫成。臺諫官猜出了仁宗的意圖,紛紛勸阻,他只能作罷。

嘉祐四年(1059年),同修起居注張瓌提出毀掉溫成廟,仁宗不同意。嘉祐七年正月,有諫官說:去年夏秋之交多雨,以致釀成水災,這都是皇上太寵溫成造成的。都拿天災來說事了,仁宗還怎敢固執己見?只好改溫成廟爲祠殿。

仁宗雖擁有三千佳麗,但對溫成的感情無疑是特殊的,連曹皇后在仁宗心裏的地位也不及她。

白居易一曲《長恨歌》,使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傳頌千年,宋朝卻沒人給仁宗與溫成寫讚歌。這也許體現了宋朝士大夫與唐朝詩人旨趣的差異—唐朝詩人奉行浪漫主義,關注帝妃的悲歡離合;宋朝士大夫卻奉行現實主義,唯恐帝王之愛逾越禮法。

也正因此,仁宗每道追尊溫成的敕命幾乎都受到反對,有時他也不得不向士大夫讓步。而陳執中、劉沆等曲意逢迎的大臣則爲士論所不齒,積極追尊溫成的行爲成了人生履歷的污點,多年後仍被非議。

唐人柳宗元詩曰:“春風無限瀟湘意,欲採蘋花不自由。”仁宗對溫成的感情,大概也是如此。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