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的謀略在春秋戰國面前爲何是小兒科

本文已影響1.19W人 

中國人喜歡謀略,不是爲了陰謀詭計害人,而是純粹的喜歡,大多數人習慣這樣說:學點謀略沒有壞處,不去害人,能預防被害,還能增長知識。這話一點沒錯。說起謀略,70%的人會想到三國,具體點是《三國演義》。《三國演義》中謀士衆多,最後也是謀士決定了戰局。可我們翻看一下歷史記載(正史),三國時期的謀士們並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典籍供大家品讀(當然,《三國演義》本身就是謀略類小說),即便是諸葛亮有那麼幾本著作,但也是從前人的書籍中改變而來。所以,三國時期是中國謀略史的巔峯時刻,是運用謀略最成功的時期。我們要想看謀略怎樣運用,那看三國沒有任何問題。可要學習謀略那就不要看三國了,要看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時期,是謀略典籍最多的一個時期,這些典籍影響了中國乃至世界幾千年。老子、孔子、孟子、韓非子、鬼谷子、黃石公、孫武、孫臏等等都是謀略大家。春秋戰國時期的謀略典籍數量驚人,比較有代表性的有:《道德經》、《論語》、《韓非子》、《荀子》、《管子》、《鬼谷子》、《孫子兵法》、《戰國策》、《素書》、《六韜三略》、《司馬法》、《吳子》、《尉繚子》、《孫臏兵法》、《墨子》、《三十六計》(成書於明清,內容爲春秋戰國)等等,這些都是謀略典籍,有兵家代表、有縱橫家代表、有儒家代表、有道家代表、有法家代表作等等。

《三國》中的謀略在春秋戰國面前爲何是小兒科

在春秋戰國時期,謀略的運用也達到了極致,不比三國時期的巔峯時刻差,只是春秋戰國史非常的繁雜,並且野史衆多,我們能參考的也只有《史記》、《資治通鑑》、《呂氏春秋》,這些典籍雖然被稱爲正史,但很多內容的可信度很低。假如讀者朋友有時間又有耐心,可以仔細的看一下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看個一兩遍之後,就會覺得《三國演義》裏的謀略都是小兒科,諸葛亮那點本事與春秋戰國時期的謀略大家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看過蘇秦和張儀合縱連橫的朋友會有同感),並且三國時期謀士運用的手段都能在春秋戰國時期找到,有些甚至雷同,這其實與羅貫中有着直接的聯繫,猜的沒錯的話,他本人對謀略有很深的研究。

對於謀士,我想說“張良之後再無謀士”。張良是千古第一謀士,沒有他就不太可能有劉邦的漢室天下。張良不帶兵打仗,但張良之後的謀士就變了味道,既要謀又要戰。這點不是時代的退步,而是時代的進步,春秋戰國時期謀士被大家所不齒,領兵作戰的將軍們也很反感謀士,所以,謀士要想立足,那必須要領兵作戰,否則無法生存。這一點在三國中也有體現,諸葛亮和龐統就是最好的例子,諸葛亮如果不領兵作戰,那他還有那麼大的號召力嗎?龐統不去領兵作戰,那他還會死?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不會”。至於說學謀略是學三國還是學春秋戰國,這點沒有統一的答案,學習春秋戰國的謀略典籍等於在學校讀書,學習三國裏謀略的運用等於邁入社會進行實踐。是隻學習還是隻學運用,還是都學,那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最後,還是那句老話,寫歷史,說歷史,不是去抨擊哪段歷史來騙取注意力,而是跟大家一起學習知識,儘可能的還原歷史,讓我們的正史被更多的人知曉和認同。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