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解密:鄭成功如何在南京大戰中折戟沉沙?

本文已影響2.39W人 

公元1646年十二月初一:大清王朝收到了清朝徵南元帥博洛的戰報:戰報裏說了一件大好事,外加一條小壞事。

大好事後人皆知:清軍兵不血刃攻克福建,南明隆武政權滅亡,隆武皇帝朱聿鍵壯烈殉難,慫包權臣鄭芝龍舉家投降,其本人和大部分家小已被全數扣押。照着博洛本人的彙報說,便是“海賊盡平,東南從此無事。”捎帶也講了一件小壞事:鄭家有個倒黴孩子,本來是個書生,竟然在鄭芝龍投降前離家出走,現在又拉了個幾十人的隊伍,嚷嚷着要抗清,口號也極雷人:殺父報國。爲了抗清,連爹都不認了。

這樣的雷事,當時南方經常有,雖然總給清軍找麻煩,但麻煩也不大。於是理所當然的,在清政府眼裏,是個小事。

然而後來的事實證明,這是一件大得不能再大的事,因爲那個反出家門的倒黴孩子,叫鄭成功。

歷史解密:鄭成功如何在南京大戰中折戟沉沙?

(鄭成功畫像

一:鄭成功的困難

鄭成功爲什麼會舉兵抗清,這個很多史料都講了。包括他的國恨家仇,耿耿忠誠,幾乎都婦孺皆知。但很少有史料講的,是當時二十二歲的他,做出這個勇敢抉擇後,光景究竟多慘淡?

當時他盤踞金門,麾下的將士,只有陳輝,張進,陳霸,洪旭等幾個部將,和九十多個殘兵,連地盤都是借的他叔叔鄭鴻逵的。如果清政府那時就關心他,覆滅真是分分鐘的事。

但也因爲力量太弱,於是連敵人都不待見。清軍滅了隆武政權後,立刻就揮兵廣州了,根本顧不得管他。反而讓鄭成功撿了個現成便宜:清軍消滅南明紹武政權後,紹武政權一個大將走投無路,跑來投奔了鄭成功。正是這個人,成了鄭成功早期拉隊伍的中流砥柱:施琅。

當然也還是這個人,終結了整個鄭氏家族的命運,這是後話了。就當時說,帶兵有方的施琅,從招兵到練兵,都有一套自己的辦法。鄭成功的力量,也在沒人待見的時候,悄悄的壯大。

而且這時候的鄭成功,也比較老實,說是抗清,但不是去搶個糧食,就是打個埋伏。小戰鬥常常打,大戰基本沒有。而且比拉隊伍更大的困難是:他還缺錢。

不過這個問題,鄭成功用一個獨特的辦法解決了:繼承父親留下的海外貿易網。

歷史解密:鄭成功如何在南京大戰中折戟沉沙? 第2張

(圖畫:鄭成功父親鄭芝龍的海外貿易)

鄭芝龍投降的時候,基本上啥都交出去了,但有一樣東西交不了,就是他歷經數十年打造的東亞貿易網絡,他的勢力遍佈東亞各國,而今他掛了,這些力量也就成了斷線的風箏。

這個時候鄭成功出現了,他以“長子繼業”的身份,將這些力量重新整合起來,尤其是對於日本,因他的特殊身世,更容易和日本平戶當局搭上關係,很快的,他就和日本重新建立了貿易往來,以《被遺忘的臺灣》裏所記,他也遣使去臺灣,主動和荷蘭人發展貿易往來。小小的鼓浪嶼,和日本以及東南亞之間,重新搭起了貿易航線。商路打開了,財源自然滾滾來,有了錢,招兵買馬之類的事情就好辦多了,甚至還有許多散落在海外的鄭芝龍舊部,自願歸國參加抗清,誠如《海上見聞錄定本》裏所說“平國公舊部鹹歸附之”。

於是奇蹟發生了:不到半年,鄭成功就擁有了兵員數萬,戰艦五百多艘。在帶兵方面,他雖無太多經驗,卻如其父一樣無師自通,比如在海戰上,他繼承其父思路,獨創了“五梅陣法”,即按照戰艦的作戰特點,將水師排兵佈陣,發揮最大效用。在管理上,他以“仁義禮智信”來劃分麾下軍隊,麾下的人物也不差,藍登,施琅等人都爲一時名將,值得一提的是,對於前來投奔的儒生,鄭成功皆格外尊重,禮遇有加,比如在南京曾教過他寫詩的許孚遠,來投奔他時,鄭成功以弟子禮迎接,原浙江巡撫盧月騰,進士葉翼雲等人也前往投奔,這些人後來多數跟隨鄭成功前往臺灣,明末清初臺灣文教大興,儒家文化廣傳,實從此肇始。

隊伍壯大的鄭成功,膽也開始肥了,之後幾年不斷把隊伍拉出去,打算跟清軍好好打幾把,但現實卻當頭一棒,不論是多打少,還是少打多,鄭成功的軍隊,基本都是敗多勝少。不但戰鬥力差,而且態度更不給力,比如海澄戰役,清軍一來增援,自家部隊就鳥獸散。泉州戰役更氣人,眼看泉州清軍就要崩潰,結果人家放出謠言,說馬上就有人來增援了,結果清軍沒崩潰,鄭成功這邊先崩潰了。

但無論如何,敢和清軍打就是進步,這支新崛起的抗清力量,也很快引起了南明王朝的重視:公元1648年,永曆帝朱由榔正式遣使,冊封鄭成功爲威遠侯,在做了幾年隆武帝的“招討大將軍”後,鄭成功也終於奉永曆帝爲正朔,他此後的年號,也一直沿用“永曆”紀年。這支孤軍奮戰的抗清力量,從此開始得到了南明政府的承認。

但榮耀之下,卻掩蓋着鄭成功此時的最大困難:戰鬥力。

所以鄭成功做的另一個重要的事,就是練兵,先是廣泛招募人才,這個前面說過,他的麾下雲集了一批文武英才,而且他還專門挑選一批精於兵事的文人,組成自己的文官幕僚。尤其是他沿用了明朝時期的“監軍”制度,以文官監軍,防止諸將擁兵自重,所以雖然後來幾經風雨,也出現過諸如施琅等人反叛的事,但他的軍隊,仍然能緊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未出現分裂局面。用嚴格的紀律和統一的管理制度,打造一支鐵血強軍,終其一生,他一直在努力。

歷史解密:鄭成功如何在南京大戰中折戟沉沙? 第3張

(圖畫:鄭成功和他的軍隊)

當然相比於上面幾條,最重要的還是練兵,連後來鄭家軍團的老對手,曾擔任過清朝閩浙總督的姚啓聖都曾承認,鄭成功的軍隊,作戰極具紀律性,號令森嚴,更兼武器先進,極難對付。

而這些恰是從這時期的鄭成功開始的,鄭家的水陸軍隊作戰條例,是鄭成功親自制定的,且訓練極其嚴格,史載“朝夕操練部伍陣法”。作戰思路也極其先進,海戰自不必說,陸戰方面,儘管福建缺少戰馬,難以建立一支在陸地上堪於滿洲八旗爭鋒的騎兵,但鄭成功獨闢蹊徑,你有騎兵我有火器,他設在鼓浪嶼的軍營,建立了最完備的火器生產線,招募各國工匠爲他生產,而且他不但生產,還大搞自主研發。

在他的陸軍中,已經出現了當時最先進的“火輪槍”和“開花大炮”,火力不但遠勝於清軍,即使比荷蘭人也不落下風。戰術方面,鄭成功也格外先進,他特意訓練了一支重甲步兵,名爲“鐵人兵”,部隊身披重鎧,且借鑑戚繼光“鴛鴦陣”等陣法,按照不同的武器劃分作戰職責,作戰時配合默契,共同進退,而這一切,在不遠的將來,都會成爲他敵人揮之不去的噩夢。

在部隊軍事改革日益成型的這些年裏,鄭成功的自身事業發展,也蒸蒸日上。當然壞事也不是沒有:施琅因爲和鄭成功發生衝突,憤然投奔了清朝,雖然這事在三十多年後影響嚴重,但當時卻沒啥損失:清朝也不待見施琅,外加鄭成功的軍隊改革已經成型,有沒有施琅在,都特別能打。

鄭成功的直接控制區域也在擴大,到1653年的時候,他已經擁有了海澄,長泰,普陽等內陸據點,尤其是在發生在1651年至1653年的漳州,海澄之戰中,鄭成功以圍點打援的戰術,相繼殺敗清朝福建總督陳錦,漢八旗名將金厲,至1653年四月,鄭成功在海澄保衛戰中,以火攻戰法大破金厲大軍。

這之後的鄭成功,還曾一度收復舟山羣島,攻打浙江沿海,爲了對付鄭成功,清政府做出“遷界禁海”的決定,將沿海邊民盡數遷入內地,斷絕海外貿易,即歷史上著名的“海禁”。但別的地方“禁”,鄭成功的地盤廈門卻禁不了。

與捷報頻傳的戰功相呼應的,便是鄭成功富得流油的生意:廈門,金門這兩塊根據地的鞏固,不但讓他有了穩固的根據地,更藉機通商世界,依他的部將馮世成的建議,他正式修書日本,雙方簽署了長期貿易協議,貿易網絡北至日本,南至菲律賓,印尼。除了他個人名下的貿易外,他還大力鼓勵私人貿易,給私人船隻發“商牌”,徵收商業稅。並保護私人商業利益。清朝越海禁,他這裏越發財。

而且期間他還收穫了一塊金字招牌:屢遭敗績的魯王監國政權,在走投無路後向他投誠,寄居在廈門地區。這個王爺的到來,也讓他有了一張擴展勢力的招牌。散步在浙東沿海的抗清勢力,也因此和他搭上了線。

歷史解密:鄭成功如何在南京大戰中折戟沉沙? 第4張

(當時鄭成功實際佔領的地區和鄭成功軍隊的影響範圍)

到了公元1655年,在東南沿海越戰越強的鄭成功,也得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任命:南明永曆王朝封鄭成功爲“延平王”,並允許他在福建設立官署,稱王統治。在得這個任命的鄭成功異常激動,他將自己所在的福建改名叫“思明州”,每次任命官員時,皆邀請明朝宗室在旁觀禮,以表效忠之意,這個傳統,也同樣延續到了他收復臺灣後。

二:功虧一簣的南京大戰

鄭成功知道,非同尋常的任命,也同樣意味着非同尋常的使命:推翻滿清,光復大明。

1658年,機會來了。

1658年二月,清軍分三路從雲南,廣西,貴州進軍永曆王朝,意圖一舉將其剪滅,南明抗清的最後一支旗幟,眼看搖搖欲墜。

但危急的局面,卻同樣也是鄭成功的機會,清軍主力悉數壓於西南,東南地區防務大空,如果能趁機進攻東南,牽制清軍動作,不但能夠挽救永曆王朝的危局,更有可能一鼓作氣,在清王朝最薄弱的環節上,打出致命一擊。

鄭成功正是這麼想的,從二月起就積極籌劃北征,先精選各部的精兵勇士,繼而頒佈嚴格的紀律條令,嚴明軍紀。擺出弔民伐罪的王者之師架勢。五月十三日,大軍在廈門誓師,繼而沿水陸北進。於此同時,堅持在內陸抗戰的魯王政權名將張煌言,也率領一支勁旅從陸路出發,兩支大軍水陸並進,不僅僅要牽制清軍,更要一鼓作氣,收復淪陷十四年的東南河山。

鄭成功的這次北征,隸屬於他個人的軍隊多達十萬人以上,幾乎全是能征善戰的精兵猛將,雖然出師不利,起初在浙江沿海遭遇風浪,甚至鄭成功的三個幼子也在這場風暴中遇難,但鄭成功在浙江經過半年多時間休整後,隨後於次年年初憤然進擊,很快勢如破竹,此時的清王朝,在江南地區的兵力十分空虛,難以抵擋鄭成功的攻擊,從浙江一路打到蘇南,幾乎是兵不血刃。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鄭成功一反常態,在出徵的途中,帶上了全軍將士的妻兒家眷,此事也成爲事後他被人詬病的缺點之一。但於他而言,他幾乎把一生抗清的希望,全押在了這一次征戰上。

1659年四月二十八日,沿浙江沿海一路北進的鄭成功,在浙江定海經歷了他們北征以來的第一場惡戰,經過兩日激戰,奪取了定海一線的所有炮臺,擊沉清朝浙江水師戰船一百多艘。定海的淪陷,也讓清王朝做出了錯誤的叛變,即認定鄭成功要進攻浙江各地,正當清軍正火速往浙江集結的時候,鄭成功卻掉頭北上,進兵長江口要塞吳淞口,這時候的他,即將遇到此次北征的最大考驗:清王朝經十多年苦心經營修築的長江防線。

清朝這個朝代,從建國開始就喜歡修炮臺,僅在吳淞口沿線,清政府就修築有大小炮臺上百坐,長江兩岸火炮林立,另在長江內設有密密麻麻的木樁,鐵鏈,意圖讓滾滾長江,變成埋葬鄭成功的陷阱。

但鐵壁防線纔打了一仗,就成了豆腐渣工程,鄭成功抵達吳淞口後,並未強攻吳淞口要衝崇明島,反而繞開崇明,一路進兵到了瓜州。這一招可謂險棋,一旦攻瓜州受挫,他的無敵艦隊,就很有可能被清軍重重圍困,何況在清軍眼裏,瓜州是整個防線最難攻打的要地,清軍在此地擁有兩個隔江而對的大型炮臺,完全可以把鄭成功的艦隊覆蓋在“交叉火力”下,此外江面上還佈滿了大大小小的障礙物,俗稱滾江龍。江面上更設有木頭搭建的浮城,上面遍佈火炮。

戰術很簡單:轟不死你就撞死你。

但苦心經營的防線,一開戰就被打的稀巴爛。鄭成功命令部將馬信率領他的精銳“三桅炮船”進攻兩岸炮臺,清朝苦心修築的炮臺被打慘了,兩處炮臺相繼被鄭成功佔領,至於設在水面上的“滾江龍”,鄭成功派敢死隊潛水,將這些攔江障礙物盡數拔除,而搭在江面上的木頭浮城,更成了鄭成功水師的靶子,被打的支離破碎,不到兩天的功夫,瓜州淪陷。

在攻克瓜州後,鄭成功馬不停蹄,又發動了對南京城的屏障:鎮江的猛烈進攻。這次清軍學乖了,我在水上打不過你,那就在陸地上打吧,他們調動了大批騎兵集結,意圖趁鄭成功登陸的時候發動反撲,將鄭成功一舉沖垮,然而鄭成功等的就是他這一招。

當清軍騎兵殺來的時候,卻意外的發現,沒有騎兵的鄭成功軍團,竟然出現了一羣穿鐵甲的傢伙,這羣人身披鎧甲,刀槍不入,手持精良砍刀,交戰的時候,一刀居然能把馬頭剁下來。幾番衝鋒下,驕橫的滿清騎兵傷亡慘重,而鄭成功的火器也猛烈的打響了,結果一天交兵,清軍損失慘重,騎兵大部被殲。僅清軍鎮江提督管效忠所屬的四千騎兵,生還的僅一百四十人。

慘敗之下,鎮江知府戴可進主動投降。至此,鄭成功已經完全打通了通向南京的門戶,而瓜州,鎮江兩戰的慘烈局面,更讓整個江南聞風喪膽,各地投誠者無數。在經過近二十年孤軍奮戰後,鄭成功,已然迎來了他一生裏最輝煌的時刻,以一支東南海島上成長起來的軍隊,一路攻城拔寨,他距離驅逐滿清,恢復大明的不世之功,似乎只剩下一步之遙了。

歷史解密:鄭成功如何在南京大戰中折戟沉沙? 第5張

(氣勢如虹,鄭軍北上路線圖)

然而一步邁不好,就是萬丈深淵。

1659年七月七日,鄭成功以十萬大軍,三千艘戰艦的規模,浩浩蕩蕩殺到了南京。志得意滿的他,望着眼前聞風喪膽的南京城,發出了“試看天塹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的豪言。五天以後,鄭成功全軍穿孝裝,在戰船上舉行了盛大的祭奠儀式,隆重祭奠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十萬大軍哭聲震天,也震撼了清王朝全境,按照《清史稿》的記載,當時焦急萬分的順治皇帝甚至想御駕親征,結果被孝莊皇太后所阻。

大好形勢下,鄭軍上下也羣情激奮,如大將甘輝認爲,應該集中兵力,火速佔領南京。但參軍潘庚鍾卻意見相反,認爲鄭軍應該保存實力,圍點打援。應該說兩種看法都有道理,雖然南京就在眼前,但清軍實力猶存,即使佔領南京,也免不了惡戰。強攻還是圍困,都自有道理,但鄭成功在之後的十三天裏,卻開始了一場“奇怪戰爭”,大軍對南京虎視眈眈,卻不見有任何的軍事行動,與此同時,另一路大軍張煌言部,正在陸路掃蕩外圍,連克蕪湖,徽州等地,也一再勸說鄭成功火速進兵,但鄭成功卻不爲所動。

箇中的原因,按照史料的說法,是鄭成功中了南京守將管效忠(從鎮江逃回來的那位)的詐降計,即管效忠當時求救的奏章被鄭成功截獲,鄭成功反而寫信給管效忠,勸管效忠獻城投降,但管效忠提出:自己的家眷都在北京,按照清朝法律,如果守城一個月以上再投降,就可以免受責罰,所以請鄭成功給他一個月的時間。

這無非是爭取時間的緩兵之計,但鄭成功偏偏信了。就趁這個時間差,清政府從中原以及長江沿線火速調集援軍,至七月二十二日,南京周圍已經清軍雲集,是日中午,清軍發動反撲,從觀音山後面發動突襲,師老兵疲的鄭成功終於堅持不住了,大軍發生潰敗,之後清軍多路追殺,沿長江瘋狂攻擊,深陷重圍的鄭成功浴血奮戰,最終於七月二十八日突圍到吳淞口,但這時候的鄭成功仍然沒有放棄,他意圖攻佔崇明島,封鎖長江出海口,作爲繼續進攻的跳板,但兵敗如山倒,強攻崇明島不克的鄭成功,他的部將韓英,王起等人相繼陣亡,敗局已定的鄭成功,只得退回廈門。

這次北征的失敗,與其說是鄭成功大意失荊州,不如還是說性格決定命運,愛衝動的鄭成功,在這場戰役的幾個關鍵時段,因他的衝動,輕信,最終葬送了大好的戰局,原本再造江山的機會,也因此功虧一簣。更爲嚴重的是,在整個戰役中,他前後損失過半,多年積攢的精銳軍隊,經此戰一次性賠光,可謂元氣大傷。這支南明末期最強大的抗清力量,此時已不復和清王朝對抗的能力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