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剛入仕的京官,官服居然是用租的?

本文已影響1.2W人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清朝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北漂”是形容外來人在北京謀生、打拼的一個代名詞,也從側面反應出在北京生存的不易。其實,清代的時候,那些剛入仕途的小京官們就是北漂一族,他們在京城的生活情況同樣也十分艱辛。租房、交通、應酬這三大支出,讓這些初來乍到的京官們難以應付。

清代剛入仕的京官,官服居然是用租的?

事實上,清代京官的生活狀況比我們想象中更爲殘酷,除去上面所說的三大支出,官服的費用也是他們不得不面對的一個經濟壓力。那麼,一個剛入仕途的京官在官服上面到底要花費多少錢呢?下面我們就來算一筆賬。

中國傳統服飾制度,以繁瑣嚴格著稱,清代冠服制度之細更堪稱是歷代之最。其官服的式樣、色彩、質料、飾物等細節都有明確的規定。比方說官帽,按季節分,有暖帽和涼帽;從功能上分,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冠、雨冠等。

因爲品級不同,帽子的形制也就不同,顏色和質料都要嚴格的等級差別,絕不能越級僭越。按《清史稿`·輿服志二》的記載:“凡雨冠,民公、侯、伯、子、男,一、二、三品文武官,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上書房、南書房翰林,批本處行走人員,皆用紅色。四、五品文、武官,雨冠中用紅色,青緣。七、八、九品文、武官,雨冠中用青色,紅緣。”

至於官服,按照出席場合可分爲朝服和吉服;按季節,分爲冬夏兩種;按功用,分爲日常服和出行服。因品級有別,官服在用色、補之團上都有明確的規定。《大清會典》甚至將高級官員朝服外面的端罩也按質地、皮色及其裏、帶的顏色,分爲八個等級,以此區分身份地位。

官服象徵着身份,當然在用料上都比較講究。比如端罩的質地就有黑狐、紫貂、青狐、貂皮、猞猁猻皮、紅豹皮、黃狐皮幾種。官帽上的頂珠,均以貴重的寶石等材料製作。就是暖帽周圍的那一道檐邊,也是絲毫馬虎不得,也須用名貴的皮料製作而成。

按理說,官服屬於工作服性質,應該由朝廷統一發放。實則不然,清代的官服皆需官員自掏腰包購置,甚至連皇帝賞賜的服飾配件也是官員自備。

在很多文學和影視作品中,我們常常見到皇帝賞賜官員花翎,有單眼的、雙眼的還有三眼的,還有就是御賜黃馬褂。只不過,皇帝並不會賞賜他們實物,而是給予了一種政治待遇和資格,大部分情況下,這些賞賜之物也得官員自行購置。

有人會問,不就是幾套官服嗎,又不是年年換,總不至於連這點錢都拿不出來吧?如果要是這樣認爲,那就大錯特錯了。

清代的官服種類多,更替也十分頻繁。《清史稿》中記載:“每歲春季用涼朝冠及夾朝衣,秋季用暖朝冠及緣皮朝衣。於三、九月內,或初五日,或十五日,或二十五日,酌擬一日。均前一月由禮部奏請,得旨,通行各衙門一體遵照。”

清代剛入仕的京官,官服居然是用租的? 第2張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官員哪天穿什麼衣服,自己是決定不了的,而是要朝廷統一下命令。晚清軍機大臣王文韶在他的日記中比較詳細地記載了他一年更換服飾的次數:

光緒六年他任戶部侍郎,入值軍機處,地位重要,頻繁出入宮中。正月初一日,他入宮朝賀行禮,穿蟒袍補褂;正月十五日,在乾清門站班,穿貂褂;十九日,換染貂冠,白鳳毛褂;三十日,換洋滅鼠褂;二月初七日,換銀鼠褂;初八日,換銀鼠袍;二十五日,換氈冠絨領棉袍;三月十二日,換絨冠夾領湖色衫;十七日,換夾袍褂;二十五日,換單褂;二十七日,換單袍。

不難看出,王文韶在三個月的時間內,換了十一套衣服,平均九天就要換一次。儘管王文韶官居高位,不能代表一般的中下級京官,但從這個例子上也可以得見清代官服制度的周密。

清代剛入仕的京官,官服居然是用租的? 第3張

對於那些剛入仕途的官員來講,購置數件或數十件官服確實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因此,很多經濟條件差的官員不得不採用租用官服的做法,一年到頭身上穿的沒有一件是自己的。所以說,清代的京官日子並不好過,甚至生活質量還不如一般的北漂。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