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戰役雙方是怎麼部署的 天津戰役簡介

本文已影響5.54K人 

天津戰役爲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1月平津戰役中,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對國民黨軍進行的一次大規模城市攻堅戰。遵照中央軍委及中共平津前線總前委命令,東北野戰軍參謀長劉亞樓指揮野戰軍主力5個縱隊22個師和特種兵司令部之炮兵、坦克、工兵等,共34萬人奪取天津。同時以1個縱隊(2個師)位於軍糧城地區監視塘沽,並準備截殲天津突圍的國民黨軍隊。此役,人民解放軍以傷亡2.3萬人的代價,取得殲滅國民黨軍13萬餘人與佔領天津的勝利,爲和平解決北平創造了有利條件。

天津戰役雙方是怎麼部署的 天津戰役簡介

簡介

天津戰役是平津戰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解放戰爭中最重要的攻堅戰,由時任東北野戰軍參謀長劉亞樓指揮。中共中央軍委關於平津戰役最初的作戰計劃是,東北野戰軍和華北野戰軍在把50多萬國民黨軍隊分割包圍在張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和塘沽5個孤立點後,先打下塘沽,以阻止國民黨部隊海上外逃,迫使平津守敵放下武器,避免平津兩大城市遭戰火破壞。但是經過偵察發現,塘沽周圍不適於構築工事和展開兵力,平津守敵又企圖頑抗,於是中央軍委改變原定計劃,決定首先攻取天津。天津地形複雜,市內被河流切成若干地區,周圍又是沿海窪地,易守難攻,而守敵達13萬人,並且繞城構築了現代化防禦工事。根據這種情況,考慮到天津南北長、東西窄的特點,以及市內河流分佈情況,制定了東西對進,攔腰斬斷,先南後北,先割後圍,各個擊破的作戰方針。按照這個方針,東北野戰軍遂以第 l、第2、第 7、第 8、第 9縱隊全部和第 12、第 6縱隊各一部共22個師 34萬人,配屬大口徑火炮 538門、坦克 30輛、裝甲車 16輛,由野戰軍參謀長劉亞樓指揮,發起攻城作戰。從1949年1月3日至12日,用了10天時間,掃清了天津外圍的18個據點,完成了攻城的準備工作。曾先後3次要求守敵放下武器,但都遭到拒絕。於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於1月14日上午10時發起總攻,500多門大炮經40分鐘火力急襲,在守軍防禦體系上打開缺口;工兵在護城河上架設浮橋,隨後,各步兵縱隊由天津最窄的東西兩側發起對攻,僅一個小時即突入市區,與守軍展開巷戰,經過29個小時的激戰,至當日 15時,戰鬥結束,殲敵13萬多人,活捉國民黨軍天津警備司令陳長捷,勝利佔領天津。整個戰役中,除中紡七廠因守敵頑抗而被毀外,全市工廠、學校、街道大都保持完好。

蔣傅軍部署

總兵力

一九四五年八月抗日戰爭勝利後,美國軍隊即於九月三十日在塘沽登陸,進駐天津、北平、唐山、秦皇島等地區,接着空運國軍第九十四軍到天津和唐山一帶。一九四六年九月,又海運第六十二軍到秦皇島登陸,接替第九十四軍在天津和唐山的駐區。一九四七年春美軍撤走後,又於八月調第九十二軍接替第六十二軍在天津的駐區。以上國軍的活動,都是在第十一戰區司令長官孫連仲的指揮下進行的。到一九四七年年底,華北“剿總”成立以後,即由“剿總”總司令傅作義指揮。

天津戰役雙方是怎麼部署的 天津戰役簡介 第2張

一九四八年十月,遼瀋戰役開始以後,傅作義將駐在天津的第九十二軍一部調到葫蘆島,另一部調到唐山,增援錦西國軍,其駐地又由第九十四軍接替。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解放軍向平綏線的張家口和新保安進攻,傅作義又將駐天津的九十四軍兩個師西調平綏線,將第八十六軍由秦皇島調駐天津。當張家口和新保安相繼解放,傅作義的嫡系部隊被殲後,東北野戰軍和華北野戰軍迫近平津,傅作義又於十二月十日急將第六十二軍的兩個師從北平、豐臺凋到天津。

從此,天津戰役前夕守衛天津的國軍計有:第八十六軍三個師,第六十二軍兩個師,第九十四軍一個師,河北省兩個保安師,天津市警備旅一個旅;臨時增編的有第六十二軍第三一七師和第九十四軍第三0五師(人員武器不全),加上憲兵第四團、汽車兵團、警察等,共約十三萬餘人。

動機

1948年夏,經過易縣、淶水戰役的失敗後,時任國民黨華北“剿總”總司令的傅作義鑑於解放軍的野戰威力,採取了集結部隊於平綏、北寧鐵道線區的措施;將張垣、北平、天津作爲三個基點,連同平津張鐵路線上的重要城鎮,預行工事設施,以爲依據,實現所謂“靈活機動、集中優勢”的“依城決戰”方略。

天津戰役雙方是怎麼部署的 天津戰役簡介 第3張

然而9月下旬濟南解放,十月初東北完全解放,華北的國民黨軍更爲孤立暴露。無論華東、中原解放軍的北進或東北解放軍的入關,聯合起華北解放軍,都要形成爲絕對優勢。(當時傅所指揮的連雜編的護路旅、保安團以及後勤部隊,不逾五十萬。)對此形勢再不容排成一線,必須集結一頭,策定根本動向。計有三條路線:

(一)傅內部屬於察綏系,傾向西去,保察綏基地,但不能帶動蔣嫡系中央軍,尤其不能和馬鴻逵合作,沒有後路;

(二)蔣介石以徐(州)海(州)在危急中,想放棄平津,免蹈遼瀋覆轍,給傅以華東全責,依青島爲後路,以圖挽救淮海危局;

(三)美國以司徒雷登通過胡適等人的呼喊,要以軍火直接給傅,就須東靠,死踞津、沽海口,擾亂華北。

十月後,蔣介石與傅作義不斷討論,最終傅傾向於“依託美援保持津沽”的向東靠,以觀望形勢。其認爲有能力保住平津,支撐華北(防止東野直驅徐蚌),得到了蔣介石的支持。

依照此意圖,陳長捷在天津構築的大量工事,進行固守。

戰略

天津市的碉堡工事始於日本侵佔天津的時期。日軍曾在天津市郊的主要交通要道構築紅磚碉堡,有的高及一丈多,有的低及數尺,大大小小總共有幾十個,並在碉堡周圍架設一層鐵絲網。在一九四五年間,美軍接替日軍,加築一些鐵絲網。國軍接替美軍後,更積極修築碉堡工事。一九四六年間,第九十四軍在高碉堡駐有部隊,又加築一些鹿砦的障礙物。而後於1947年,進一步完善了天津環城碉堡工事線。此時,天津城防工事長達八十四華里。有一道寬五米、深三米的護城河。內牆頂到河底高達七米,牆內每隔三十米有一座碉堡。環城圍繞一道鐵絲網和電網,沿着護城河有大型碉堡三百八十多個,連同市內縱深的碉堡先後完成共約一千多個。環繞天津市護城河放進運河河水和海河潮水,經常水深保持兩三米左右。沿着環城碉堡工事線只留了八個門爲出入交通,其餘都圍繞了鐵絲網。每個大型碉堡部安裝了電話,足夠一班兵力的駐用。而且在護城河內牆各大型碉堡之間還構築散兵坑掩蔽部和交通壕及馬路,連貫一起,便於使用汽車運送人員、彈藥、糧食的補給。原來天津市周圍是廣闊平坦的水網地帶,可以四通八達的,自從構築環市碉堡工事線以後,形成了天津城防形勢。在戰事尚未迫近天津市郊的時期,只有在八個門來往交通,每個門都駐有警察和憲兵,檢查行人和車輛,入夜閉門。其餘地段築有鐵絲網和護城河,不易通行。

但國民黨方面對解放戰爭的發展情勢判斷不足,認爲將來主力作戰會在天津外圍一百里或幾十裏的地區,天津市爲後方而不是前線,以一個師或兩個師必要時一個軍防守天津就足夠了,故而當時環城碉堡工事過於靠近天津市區。1948年天津警備司令陳長捷再向天津市商民籌款幾十億元法幣,加築水泥鋼筋碉堡幾十個,分佈在天津市郊的主要地區在戰前又倉促修建了一些以紅磚牆構成的工事。其將外圍防禦陣地前1000米以內的樹林、房屋清除以利於射擊視野,並布了4萬顆地雷。同時還在市內各主要馬路、衚衕巷口等地築了380多座大碉堡,此外,還將運河水引入護城河,使護城河的水深達3米。國軍在天津連年構築碉堡工事,是企圖憑藉堅強工事而作頑強抵抗。

天津戰役雙方是怎麼部署的 天津戰役簡介 第4張

部署

十二月十一日華北“剿總”總司令傅作義在平津交通被切斷、北平形成孤立據點的情況下,依據北平、天津和塘沽的現存殘餘部隊,最後對華北地區作出“防守”計劃,將天津和塘沽爲一個防守區,以第十七兵團司令官侯鏡如兼任司令,陳長捷兼任副司令,陳長捷兼任天津警備司令、天津防守司令,第六十二軍軍長林偉濤和第九十四軍軍長鄭挺鋒兼任副司令。

在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一日,陳長捷根據傅作義對平、津、塘的整個部署,認爲應固守天津,將強城防,又判斷敵人主攻方向爲天津北面宜興埠、丁寧沽方向而來,那裏沒有河流,容易使用大兵團接近。其將天津市分爲三個防守區,他並指定西北區以第六十二軍擔任,由林偉濤指揮;東北區以第八十六軍擔任,由劉雲瀚指揮;南地區以第九十四軍第四十三師擔任,由陳長捷兼任指揮;其餘部隊爲總預備隊在耀華中學附近。

共軍部署

總兵力

東北野戰軍集中第三十八軍(一縱)、第三十九軍(二縱)、第四十四軍(七縱)、第四十五軍(八縱)、第四十六軍(九縱)五個陸軍軍、第四十三軍(六縱)第一二八師(十七師)、第四十九軍(十二縱)第一四五師(三十四師)共二十二個步兵師及東北野戰軍特種兵司令部大部(野炮四個營、十榴四個營、重炮五個營、重迫擊炮三個營、高射炮五個連、坦克二十九輛、裝甲車三十輛、工兵四個營)約三十四萬人組成東西兩個突擊集團對天津國民黨守軍發起總攻。西突擊集團由第三十八軍(一縱)、第三十九軍(二縱)組成,自和平門南北兩側突破,向市區金鋼橋、金湯橋及其以南地區(今解放橋以北)挺進;東突擊集團由第四十四軍(七縱)、第四十五軍(八縱)組成,自民族門、民權門突破,也向市區金鋼橋、金湯橋、勝利橋(今北安橋)及其以南地區(今解放橋以北)挺進;南集團由第四十六軍(九縱)和第四十九軍(十二縱)第一四五師(三十四師)組成,在前後尖山、黑牛城、紀家莊和灰堆地段進行輔助攻擊。第四十三軍(六縱)第一二八師(十七師)爲總預備隊。

天津戰役雙方是怎麼部署的 天津戰役簡介 第5張

部署

天津戰役前,中央軍委最初部署先殲塘沽之敵,控制出海口,從而防止傅作義逃跑。但劉亞樓通過觀察地圖發現先攻塘沽有諸多不利:塘沽以東、以北地形開闊,鹽田連綿,冬季不結冰,不能構築工事,不便大部隊運動與迎敵,更不能對敵形成四面包圍;敵17兵團司令部及防守司令部均設在軍艦上,很容易逃脫……爲了進一步確認自己的想法,劉亞樓進行了實地勘查,並聽取各縱隊的意見,最終決定不打塘沽轉而奪取天津。中央軍委同意改打天津的決定,並任命劉亞樓擔任天津前線司令員。

1949年1月2日,解放軍天津前線指揮部根據天津地形特點和敵軍佈防情況,擬定了天津戰役作戰方針,即:“東西對進,攔腰斬斷,先南後北,先分割後圍殲,先吃肉後啃骨頭。”1月6日至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西柏坡召開會議,決定首先打下天津,儘早促成北平和平解放。

天津戰役雙方是怎麼部署的 天津戰役簡介 第6張

目標

在天津戰役前,東北野戰軍總部在戰役的部署中,東北野戰軍天津前線指揮部將主要攻擊方向定在天津中部。

具體部署是:西線,由一縱、二縱配屬特種兵縱隊三分之二炮兵組成西集團,爲第一主攻方向。從西向東攻擊,由天津西南和平門(小西營門)南北地段突破,即從和平門兩側(在和平門、西營門、勝利門間),以金湯橋爲第一目標,迅速與東集團會合,然後會同南集團,殲滅南半城之敵,爾後視情況向北半城發展。

天津戰役雙方是怎麼部署的 天津戰役簡介 第7張

東線,由七縱、八縱配屬特種兵縱隊三分之一炮兵,組成東集團,爲第二主攻方向。從東向西攻擊,由天津城東之王串場(民權門)、民族門地段,從民權門(在民權門、民族門、中正門間)兩側由東向西實施主要突擊,第一步到達金湯橋與西集團會合,然後七縱向南半城發展,以八縱向北半城攻擊。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