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對”原文及點評

本文已影響4.65K人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未出茅廬先定三分天下,其“隆中對”被稱爲未卜先知的典範,在很大程度上展示了諸葛亮的聰明才智,而作爲在小說中被過分神話的諸葛亮,當我們查看正史的時候,可以發現,如此神作是實際存在的,並不是羅貫中的主觀臆想。那麼,被歷代稱爲未卜先知的“隆中對”真的很厲害嗎?還是隻是一個很普通的戰略計劃?

首先,我們看一下隆中對的具體內容,

《隆中對》原文(摘自《三國志》——陳壽):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衆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爲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衆,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爲之用,此可以爲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隆中對”原文及點評

翻譯過來大體是說“1、曹操很厲害,別跟他打;2、孫權也很厲害,不能跟他打,最好跟他結盟;3、荊州這地方不錯,劉表守不住,咱們拿來用;4、益州也是好地方,劉璋軟弱,也守不住,咱們去拿下;”至於後面說的拿下荊州、益州後怎麼分兵出擊攻佔全國,都沒能實現,本身不存在被神化的可能性,在此不做討論。

“隆中對”原文及點評 第2張

接下來我們逐條來看:

第一條,曹操很厲害,別跟他打。以當時曹操的實力,任何人都知道別跟曹操打,用得着諸葛亮呢說?就算諸葛亮說先滅曹操,劉備都不會聽。所以,第一條,實屬廢話。

“隆中對”原文及點評 第3張

第二條,孫權也很厲害,不能跟他打,最好和他結盟。首先前半部分,和第一條一樣,不用說,天下人都知道不能和孫權打。後半部分呢?是一個戰略,但實在談不上高明。當時存在的勢力中,能和曹操有一戰之力的也只有孫權了,其他人和曹操交戰就是砍瓜切菜。也就是說,現在實力排名第一的要把所有人滅掉,這時候我們如果結盟最好的選擇肯定是實力與第一最接近的吧?這是常識。所以,這第二條,是很普通的策略,和神作之說毫無關係。

第三條,荊州很好,劉表守不住,咱們拿來用。實際上,地方好不好沒關係,中原地區也很好,爲啥不去取中原?所以說“荊州很好”只是隨口一說而已,那麼爲啥要取荊州呢?首先我們看一下,當時存在的勢力,只有曹操、公孫康、馬騰、孫權、劉璋、劉表、張魯。很明顯,曹操、孫權都不能進攻,公孫康在東北、馬騰在西北,要進攻這兩個地方要穿過曹操領地,不遠千里去進攻,進攻這兩個地方更不可取。那麼能進攻的只有劉璋、劉表、張魯了。當時劉備依附劉表,怎麼可能直接進攻劉璋?只有先自己獨立,才能以自己名義進攻別的勢力。而爲啥劉表受不住荊州?當時劉表66歲了,在當時來說已經年紀很大了,換算成現在的年紀,估計至少80多歲了。別說守荊州,劉表自己都離世了~所以,趁劉表去世,內政不穩的時候佔領荊州會比較容易,所以要先取荊州。這一條,只能說劉備那時候唯一的選擇就是佔領荊州,而且荊州也確實存在比較強的不穩定因素,所以,這一條和謀略關係也不大。

第四條,益州劉璋。佔領荊州以後,往東是孫權,我們要跟他結盟,那麼只能往西發展,進攻劉璋。而劉璋是很軟弱無能的人,部下多次叛變,包括張魯都曾經是劉璋部下,後來叛亂了。所以,劉璋這種無能的君主也不難對付,佔領荊州之後,就往西發展,佔領益州。這樣就佔領了荊州和益州,佔領天下的三分之一。可以聯合孫權與曹操抗衡了。這一條,又是廢話,不攻益州,難道攻曹操?難道攻孫權?這也叫謀略?

綜上來看,這四點,都是很普通的策略,並沒有人們所吹噓的那麼神。總的來說,“隆中對”是一個正確的戰略,卻絕對算不上偉大的戰略。

實際上,聽了隆中對之後,劉備並沒有被震動,按史實記載,聽完了大名鼎鼎的“隆中對”,劉備只是讓諸葛亮去當管糧草的小官了而已,可見,在劉備眼中,對隆重對也並不在意。

“隆中對”原文及點評 第4張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