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五子愛新覺羅·多鐸簡介

本文已影響2.19W人 

愛新覺羅·多鐸(1614年4月2日—1649年4月29日),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五子,阿濟格、多爾袞同母弟,滿洲鑲白旗旗主,時人通稱十王,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爵位世襲罔替。

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五子愛新覺羅·多鐸簡介

後金天命五年(1620年),封爲和碩額真,旋封貝勒,統正白旗。崇德元年(1636年),被封爲封豫親王。崇德六年(1641年),參與鬆錦大戰,獲大捷。順治元年(1644年),以定國大將軍從多爾袞入關,擊敗李自成軍。旋揮師破揚州,殺史可法;下江南,俘南明福王,晉和碩德豫親王。

順治六年(1649年)三月十八日,多鐸染天花死亡,年僅三十六歲,諡號“通”。乾隆年間詔配享太廟。一生戰功彪炳,乾隆帝稱其爲“開國諸王戰功之最”。

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五子愛新覺羅·多鐸簡介 第2張

人物生平

初封貝勒

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四月二日,多鐸出生,其名字的滿語意思是“胎兒”。天命五年(1620年),封爲和碩額真。天命九年(1624年)正月初一,在後金新年元旦的朝賀典禮上,不滿10週歲的多鐸名列第七,實爲第六。天命十一年(1626年),十三歲時,封貝勒,統正白旗。努爾哈赤病逝,其母阿巴亥又被逼生殉與父汗同柩而殮。

天聰二年(1628年),多鐸跟從皇太極討伐多羅特部有功,被賜號爲“額爾克楚呼爾”。聰三年(1629年),跟從皇太極伐明,從龍井關(今河北遷西縣)進入明朝邊境,偕同莽古爾泰、多爾袞統率偏軍隊使漢兒莊

城(今河北唐山遷西縣北)歸降。適逢大軍攻克遵化,逼近北京。廣渠門之戰,多鐸以幼留後,明潰兵來犯,擊敗明軍。還軍隊到達薊州,又擊破明軍援兵。天聰五年(1631年),跟從皇太極圍困大淩河城(今遼寧錦州凌海),多鐸爲正白旗後應,克近城臺堡。明軍出錦州,屯於小淩河岸,皇太極率二百騎馳擊,明軍敗退。多鐸率軍追擊,逼近錦州時墜馬,馬逸入敵陣,就奪軍校馬乘以還。天聰六年(1632年),跟從皇太極征伐察哈爾,率領右翼兵,殺俘其衆千餘。

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五子愛新覺羅·多鐸簡介 第3張

天聰七年(1633年),皇太極向大臣們詢問,打明朝、朝鮮、察哈爾這三個地方,先打哪個。多鐸說:“我軍不是害怕打仗,可是僅僅在山海關外打,怎麼可能一定成功呢?打山海關與打燕京,那是一樣的。我以爲,應該直接打入山海關,這是全體官兵的願望,我們要滿足他們,這也是久遠的計劃。相機審時,古今同然。我軍如果突襲,但敵人有防備,那怎麼還會有可以利用的機會?我們爲什麼要嚮明朝示好言和呢?我們是要考慮士卒勞苦,做暫時的緩和。但如果有機可乘,那我們還等什麼?至於察哈爾,暫時不要動他。朝鮮已經與我們議和,也不要急於去動。現在,應當先做打明朝大的計劃呀。”天聰八年(1634年),跟從皇太極攻略宣府(今河北張家口宣化區),從巴顏珠爾克進入邊境。攻打龍門,沒有攻下,所以逼近保安並攻克。在應州(今山西朔州應縣)拜見了皇太極。又攻打朔州(今山西朔州),經過五臺山,還軍隊過程中在大同大敗明軍。

天聰九年(1635年),皇太極遣諸貝勒攻打明朝,巡行山西,命多鐸率軍隊入寧、錦攻打明軍。多鐸從廣寧(今遼寧北鎮市)進入,遣固山額真阿山、石廷柱率兵四百爲前鋒。祖大壽合錦州、松山兵三千五百屯在大淩河以西,多鐸率所部迅速攻擊,祖大壽的軍隊潰散。多鐸命人分道追擊,一至錦州,一至松山,斬獲人數無法計算。翌日,克臺一,還駐廣寧。回軍的時候,皇太極出懷遠門五里迎接慰勞,賜良馬五匹、盔甲五幅。

封豫郡王

主詞條:鬆錦大戰

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多鐸被封爲封豫親王,掌管禮部。跟從皇太極討伐朝鮮,從沙河堡領兵千人繼噶布什賢兵,至朝鮮都城漢陽(今韓國首爾)。朝鮮全羅、忠清二道的援兵到了南漢山城(今首爾以南南漢山),多鐸擊敗朝鮮的援兵,收其戰馬千餘匹。崇德三年(1638年)九月,皇太極遣奉命大將軍睿親王多爾袞、克勤郡王嶽託二路掠明,並派鄭親王濟爾哈朗和豫親王多鐸在寧錦一帶策應,牽制關外明軍。睿親王多爾袞爲主力,先期出發,皇太極親自郊送。多鐸以避痘爲辭,未與送行。皇太極聞後惱怒異常。十一月,多鐸攻克大興堡後,奉詔與鄭親王濟爾哈朗會師。在途中經中後所時,明大將祖大壽率部襲擊多鐸部後路,傷清軍九人,使多鐸部失馬30餘匹。

崇德四年(1639年)五月,清室王公大臣聚崇政殿,共議多鐸之罪,奪多鐸正白旗牛錄的三分之一。降爲多羅貝勒,只命他管攝兵部,但重大的部事無權決斷,也不得過問日常政務的審理。崇德五年(1640年)三月,命與鄭親王濟爾哈朗率軍隊修義州城,駐兵屯田,並襲擾明山海關外,使明朝不得耕種。五月,皇太極臨視。依附明朝的蒙古多羅特部蘇班岱歸降大清,皇太極命他偕濟爾哈朗率兵迎接,經過錦州、杏山時,明軍來追,多鐸奮擊大敗明軍。圍錦州,夜伏兵桑阿爾齋堡,早上敵軍至,敗之,追至塔山,斬首八十餘級,獲馬二十匹。崇德六年(1641年)四月,皇太極遣鄭親王濟爾哈朗、武英郡王阿濟格和多鐸往代睿親王多爾袞,指揮圍攻錦州的清軍。七月,皇太極親率大軍趕赴錦州戰場。皇太極知杏山明軍必奔往寧遠,令多鐸半路設伏,截殺明軍。多鐸設伏於杏山與松山之間的高橋,令杏山明軍全軍覆滅。根本上扭轉了鬆錦戰役的局勢。隨後,多鐸與豪格揮師直趨松山,困洪承疇一萬餘人於松山城六月之久。

崇德七年(1642年)三月,多鐸率軍攻破松山城,生擒洪承疇,祖大壽舉城投降,因戰功卓著,多鐸被複封爲豫郡王。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九日,清太宗皇太極崩,多鐸與阿濟格跪勸其兄睿親王多爾袞繼承大統,而皇太極子肅親王豪格也謀求自立,並得到兩黃旗及正藍旗的擁戴,雙方劍拔弩張,一觸即發。多爾袞在權衡利弊後,提議立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位,由他和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此建議最終得到了各方認同。八月二十六日,福臨在盛京繼帝位,次年改元順治。此後,多爾袞以攝政王之尊掌握了兵政大權。視多鐸爲羽翼,委以重任,或帶同作戰,或任爲主帥。多鐸從此聲名顯赫,成爲明清之際的風雲人物。

率軍入關

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初九日,多鐸和阿濟格隨同睿親王多爾袞率領滿、蒙兵力的三分之二及漢軍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各部,由盛京(今遼寧瀋陽)出發,向山海關進軍,準備進取中原。大軍抵達遼河時,明遼東總兵吳三桂遣其副將楊坤至清軍營乞兵請降,並帶來了李自成大順軍攻佔北京、崇禎自縊的消息。多爾袞即令多鐸與阿濟格率軍兼程趕赴山海關。

四月二十一日黃昏,清軍在距離山海關十五里外駐營休息。二十六日進距山海關外十里,在一片石(今河北撫寧縣東北九門口村)處擊潰大順軍唐通部。吳三桂乘機炮轟李自成大順軍率將十餘員、兵數百騎間道馳至清營,拜見多爾袞,剃髮稱臣。隨後,吳三桂爲前鋒引導,英親王阿濟格率領萬騎爲左翼,多鐸率領萬騎爲右翼,多爾袞自率重兵居後,三路清軍相繼入關。清軍與吳三桂部合流後,已擁有精兵18萬,並佔據雄關之險。

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三十日晚,清軍大隊進抵薊縣(今天津市薊州區),得悉李自成大軍撤出北京的消息,多爾袞即令多鐸、阿濟格率八旗精銳繞過北京尾隨追擊大順軍,而自己則帶一部精兵趕超北京。多鐸與阿率軍追擊大順軍至固關(屬山西省平定縣)始還京。

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五子愛新覺羅·多鐸簡介 第4張

滅順南征

順治元年(1644年)十月初一日,多鐸晉爲親王,受封定國大將軍,統領將士南征。當時,清廷爲了一舉摧毀西安的大順政權和南京弘光政權,派多鐸和阿濟格同時出師。英親王阿濟格、吳三桂和尚可喜統率的一路清軍,十月十九日從北京出發,目標是先攻陝北,爾後南下西安;而多鐸則帶孔有德、耿仲明等明朝降將,統另一路大軍進軍南京,平定東南。正當二路大軍相繼離開北京時,大順軍二萬餘人東渡黃河,連下濟源、孟縣等地,並圍攻河南懷慶府城沁陽。多爾袞接報,即令多鐸改變預定計劃,先救懷慶,然後攻取潼關,與阿濟格會師西安。多鐸部迅速推進到潼關附近,使大順軍戰略上陷於被動。翌年正月十二日,多鐸部佔領潼關,旦夕至西安。十八日,進入西安。

順治二年(1645年)二月,多爾袞令英親王綏理關中,並負責追剿李自成,令豫親王率其部兵鋒南指,完成平安江南的大任。

二月十四日,多鐸奉命率大軍回師東征,進抵河南。三月初九日,多鐸大軍出虎牢關,並分兵由龍門、南陽三路合圍歸德後。攻陷歸德後,率其八旗大軍橫掃河南大半地區,河南諸州縣皆爲其收降。河南戰場,多鐸大軍捷報頻傳。 [16] 清廷獲悉中原已定,詔褒多鐸功,賜嵌珠佩刀,鍍金鞋帶,以示嘉獎。

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五子愛新覺羅·多鐸簡介 第5張

平定江南

順治二年(1645年)四月二十五日,多鐸率領清軍攻佔揚州,殺南明督師史可法,並製造“揚州十日”。 隨後多鐸陳兵江北,於五月初九佔鎮江。五月十六日進入南京。爲撫輯明朝遺民,多鐸以定國大將軍豫王令旨遍諭各處,稱清軍平定東南,乃是"奉天伐罪,救民水火",並張榜示諭臣民,嚴禁胡服辮髮。於揚州立史可法祠,表彰史可法的忠節;又拜謁明孝陵,對“明太子”禮遇甚恭。同時,多鐸也告誡南明官民,若抗拒不降,揚州屠城便是前車之鑑。五月二十八日,多鐸去南京報恩寺上香,引發萬人空巷,甚至還有因圍觀他而被擠死的市民。

平定南京後,多鐸遣貝勒尼堪、貝子屯濟等率軍追擊弘光帝於太平,生擒弘光帝。 六月初,多鐸又遣貝勒博洛等趨杭州,敗大學士馬士英,降潞王朱常淓。 淮王朱常清亦自紹興來降。至此,浙東、浙西全部爲清軍控制。江浙平定,多鐸即承製改南京爲江南省,並疏請授江寧、安慶巡撫以下官三百七十三人,建立了完善的官僚體系,並以南京爲中心,各重鎮要道派駐八旗重兵,雄視贛、閩、湘、粵、桂等省,隨時準備繼續南下,掃蕩各地的抗清武裝和明朝殘餘勢力,並按清廷要求執行剃髮令。七月,清廷以多羅貝勒勒克德渾、固山額真葉臣等往江南代多鐸。 十月,多鐸率大軍及弘光帝、僞太子等戰俘凱旋京師,順治帝親迎於南苑,行郊勞禮,晉封多鐸爲和碩德豫親王,並有豐厚賞賜。

死後哀榮

順治三年(1646年)五月,多鐸率兵鎮壓叛奔喀爾喀的蒙古蘇尼特部騰機思、騰機特等。 順治四年(1647年),進封爲輔政叔德豫親王,成爲清廷實際上的第二號人物。

順治六年(1649年)三月,因天花而薨,年三十六。 多爾袞當時正在山西征討姜瓖,聽到多鐸病重的消息時,立刻班師回朝,到居庸關時,多爾袞換上素服,號哭奔往京城。

順治九年(1652年)十二月,多爾袞身後削爵,多鐸因是其同母弟之故,連累追降爲郡王。 康熙十年(1671年)六月,追諡豫郡王爲“通”,乾隆四十三年正月昭雪多爾袞,同時命復多鐸親王及封號,配享太廟,八月,入祀盛京賢王祠。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月,詔配享太廟。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