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里琉島戰役是在什麼背景發生的?戰前形勢是怎樣的

本文已影響9.67K人 

1944年夏,美軍在太平洋戰場的西南和中部取得連續勝利,也讓戰爭步步進逼離日本本土——當時的美軍轟炸機已經可以直接轟炸日本了。此時,美軍參謀長聯席會提出了兩種不同的方案來打擊日本:一是麥克阿瑟將軍提出的先重佔菲律賓、再佔沖繩並用作爲進攻日本本土的跳板;海軍上將尼米茲認爲應繞過菲律賓、直接攻佔沖繩和臺灣並用作集合點,同時可成爲以後進入中國大陸和攻擊日本南端島嶼的跳板。 雙方最後吵到聯席會議馬歇爾那裏,麥克阿瑟向馬歇爾陳述意見,指出:繞過菲律賓直接進攻臺灣是不可取的,臺灣不同菲律賓,已經在日本統治下將近半個世紀,當地人未必會像菲律賓人那樣支持美軍,而且美國在道義上有義務解放1700萬親西方的菲律賓人民和關押在巴丹半島的數萬名美軍戰俘。他強調:如果繞過菲律賓就等於承認日本散佈的關於美國已經拋棄菲律賓,不願犧牲美國士兵的生命來解救菲律賓人民的謠言,這對美國在遠東地區的聲望和影響將是極其不利的。

馬歇爾認爲麥克阿瑟這麼強烈要求進攻菲律賓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爲了實現他在1942年撤離菲律賓時所許下的一定要重新奪回菲律賓的誓言,因此提醒他,不要讓個人感情超越早日結束戰爭的戰略目標,並表示繞過菲律賓並不是拋棄菲律賓,早日打敗日本同樣可以使菲律賓早日獲得解放。

雖然路線有所不同,但兩種方案裏都不約而同的出現了貝里琉島的名字。而美軍第一陸戰師業已被任命爲進攻部隊。爲了平息分歧,美國總統羅斯福親自飛赴珍珠港與兩位指揮官見面,一同探討進軍方案。羅斯福此行的真正目的是爲了在日益臨近的大選前夕,籠絡被很多美國人認爲是英雄的麥克阿瑟,爲大選贏取得分。經過與麥克阿瑟和尼米茲的磋商,最終確定在進攻臺灣之前先佔領整個菲律賓。羅斯福返回美國之後發表了簡短的講話,宣稱與麥克阿瑟將軍的意見完全一致。這個信號再明白不過,菲律賓戰役爲時不遠了。但就在麥克阿瑟準備重佔菲律賓之前,爲了確保右翼的安全,美軍決定把帕勞羣島——特別是貝里琉島和昂奧爾島——定爲必須攻克的戰略要點。這種想法在發動貝里琉島戰役之前就遭到很多人的質疑,而後來的一些人甚至認爲攻佔貝里琉島完全沒有必要。

貝里琉島戰役是在什麼背景發生的?戰前形勢是怎樣的

德軍在庫爾斯克戰役失敗的消息傳來,日本大本營裏一片焦慮,參謀本部裏日軍海軍與陸軍將領更是互相指責亂成一團,海陸互相指責一通後,總算又坐了下來,開始研究下一步的行動部署,一致認定,1944年情況下穩定太平洋戰線的任務是日本的作戰重點,日本的作戰已經完全指望不上別人了,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因此,陸軍要立即結束關特演,抽出兵力加強本土與南洋地區作戰力量,預防美軍在南洋地區的全面反撲以及對本土的襲擊,日軍決定從滿洲關東軍抽回足夠22個會戰的彈藥量加強本土防禦,並抽出一些精銳部隊回防,加強本土的新部隊編成能力;對南洋戰場,日軍決定在1943年底-1944年下旬以前向南洋增兵100萬,並提供南洋軍足夠的彈藥、兵器以及其他作戰物資。

由於日軍陸軍兵力實際並不足夠抽出那樣多的精銳部隊前出南洋,日本海軍也沒有足夠的護航力量護送那樣多的運輸船隻滿載部隊彈藥南下,日軍只得採取分批分重點運輸方式向南洋派兵,日軍把南洋戰區分成3個防衛圈,外環防禦圈是重點防禦圈,尤其以特魯克島、拉包爾、荷屬東印度羣島東部爲重點中的重點,向該地區派遣的部隊爲齊裝滿員攜帶重型武器的精銳部隊,至於中環防禦圈,派遣輕型部隊給予加強,部隊的重型武器以及兵力都給予精簡。至於內環地區主要派遣只有象徵性重武器由新兵與若干老兵骨幹組成的架子部隊去加強。這樣派遣南洋的大部分日軍部隊,由於並不需要重型裝備與大量作戰物資就大大節約了船隻的需求量,減輕了海軍的護航壓力以及海運能力的壓力。例如、日軍輸送到外環的精銳部隊,1個師團連同裝備物資至少需要45艘運輸艦輸送,而輸送到中環的1個輕裝師團只要12-16艘運輸艦就夠了,至於輸送到內環的1個架子師團連人帶裝備竟只要6艘運輸艦就可以完成。

日軍的如意算盤是,用外環精銳部隊重創美軍,並使美軍在印度尼西亞以及拉包爾陷入長期大戰,使海軍與後方的陸軍獲得充分休整的機會。日軍確信,在1947年以前,美軍都無法完全攻陷外環中的重點區域,這樣日軍就有充分的時間加強中環,經過一段時間後,即可以由中環派遣強力部隊增援外環作戰,也可以使外環部隊收縮到中環建立軍更強的防禦線,而內環的部隊經過這些時間,缺乏訓練的新兵也成了老兵,架子部隊也成了充實部隊,可以作爲預備決戰部隊,給予經過外環重大消耗的美軍致命一擊。自然在本土,日軍利用留在本土的精銳部隊以及大量重型武器做骨幹,有一定時間就可以武裝出成羣的新精銳師團,而海軍的艦隊經過充分的休整就又了再次決戰決勝的把握,這樣日本就可在很難被擊敗的地位,美國將會動搖繼續戰爭的決心,從而讓日本得到一個有利的戰爭結局。

貝里琉島戰役是在什麼背景發生的?戰前形勢是怎樣的 第2張

到了1944年初,日軍向印尼以及拉包爾派遣強力部隊的部署已經完成,開始向中環內環派兵,此時日軍因感覺精銳兵力備份不足,加上認爲美軍會首先攻打印尼東部,依託澳大利亞爲基地,從東部推進逐步佔領爪哇控制那裏的油田,而印尼東部已有足夠的強力部隊,外環防禦已經堅固,所以加強中環並不急迫,派往中環的部隊也大部分都成了架子部隊,而不是原來計劃的比較精銳的輕裝部隊,派往馬來西亞以及印尼西部島嶼的部隊基本都是由缺乏訓練的新兵組成與派往菲律賓的沒區別,更無什麼重裝備。

不過在中環與內環間有2個重要島嶼一是帕勞羣島、一是馬里亞納羣島,需要派遣比較強力部隊防禦,但日軍因要發動大陸打通作戰,所以一時抽調不出2支精銳部隊,精銳部隊中只有第14師團可以抽出,所以第14師團派駐哪裏就成了問題。日軍由於正在帕勞羣島修築了一個大型機場,此外聯合艦隊已經收縮到了菲律賓,在塞班的基地已經空了,所以最後決定把第14師團抽調到帕勞羣島,帕勞羣島在一戰以後就爲日軍取得,有一個良好的深水港,可以停泊大型艦隊,此外該羣島日軍還在修築一個南洋最大的機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聯繫塞班與菲律賓的重要樞紐,所以日軍決定派遣第14師團駐守帕勞也在情理之中。

日軍第14師團是常設師團,在滿洲接到移防帕勞的命令,並進行了輕裝化準備,將大量重型裝備轉運回了本土,按照海洋機動師團編制重新編成,與同樣轉爲海洋師團的第29師團以及打發到菲律賓的那些所謂常設師團不同,第14師團出擊南洋的序列並非由少數骨幹士兵加上大量的新動員兵組成,全部還是由原本的士兵與軍官組成,步兵單位毫無變化,是名副其實的精銳部隊,不是真實主力已經抽出,只能嚇唬人的空架子師團,當然轉爲海洋師團後,第14師團的火力部隊被抽回了本土不少,對戰鬥力是有一定影響的。

1944年4月,轉爲海洋師團的第14師團13000多官兵乘坐16艘運輸艦,在驅逐艦嚴密保護下全部平安抵達帕勞羣島,第14師團登陸帕勞後夥同當時已在帕勞羣島佈防的海軍與陸軍部隊匯合,接管了帕勞羣島的防禦指揮權開始備戰佈防,當時帕勞羣島除了第14師團以外陸軍還部署有1個海上機動旅團(也是輕裝部隊),該旅團爲海上機動第1旅團,此外海軍也部署有1個設營隊、2個航空隊、1個基地警備特別陸戰隊、此外還有10000多名韓國民工組成的工程隊用於構築工事。

貝里琉島戰役是在什麼背景發生的?戰前形勢是怎樣的 第3張

第14師團接管帕勞羣島防禦後將師團主力以及海上機動第1旅團部署於主島,將第14師團的步兵第2聯隊與海軍的第45基地警備特別陸戰隊部署於距離主島50多公里的貝里硫島,此外還有1個步兵大隊部署昂格爾島,日軍只佈防3個島嶼,其他島嶼太小,沒有什麼價值就懶得管了。帕勞羣島日軍真正的防禦重點是主島巴伯爾土阿普島與佩裏硫島,因爲這2個島都有大型航空基地,至於昂格爾島也有修築機場的條件所以日軍也部署了1個大隊。

精銳的第14師團佈防帕勞後,開始積極進行備戰訓練,日夜不停地在各島嶼全面進行測量與攻防演習,熟悉地形環境,並利用韓國民工組成的工程隊大量構築防禦工事,在昂格爾島日軍派駐了700多名韓國民工修築工事,在貝里琉島部署了3000多名韓國民工修築工事,在巴伯爾土阿普島有8000多韓國民工修築工事。日軍在帕勞雖然是積極備戰,但並無真的會在帕勞羣島與美軍幹一仗的想法,普遍認爲戰爭遙遠的很,不過是訓練外加熟悉南洋作戰環境而已。日軍第14師團的官兵認爲,日後很可能是會去增援外環日軍,並在外環對美軍展開激戰。

然而1944年6月美軍蛙跳過日軍外環,直取塞班,由於塞班日軍缺乏準備,彈藥與部隊不足,加上在戰鬥初期盲目輕敵,最後失敗,隨後關島的架子貨日軍也被打垮,美軍登陸部隊雖然也遭到了嚴重損失,但由於在短時間就打下了馬里亞納羣島,獲取了直接攻打日本本土以及破壞日本內防禦圈的重要基地,並重創了由於塞班危急而倉促出擊的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士氣大振。而日軍戰前制定的由外而內逐層抗擊,消耗美軍的計劃徹底落空,至此太平洋戰局急劇惡化,帕勞羣島已在美軍兵鋒之下。

美軍奪取塞班後,美軍就可以選擇直接攻打日本本土或沖繩也可以選擇攻打菲律賓或臺灣,根據日軍的判斷,美軍直接攻擊日本本土或沖繩的可能性不大,美軍最可能的是首先攻打菲律賓與臺灣,然後直接攻擊日本本土。同時日軍大本營也對菲律賓與臺灣的防禦做了判斷,日軍認爲菲律賓駐防的日軍大多是架子部隊,短時間內沒有什麼戰鬥力,根本無法確保菲律賓,如果美軍攻打菲律賓,當地日軍沒有絲毫可能抵抗美軍的進攻。至於臺灣的防禦力量則較爲充足,如果美軍攻擊臺灣,那麼臺灣駐軍是有把握使美軍遭到重創陷入長期血戰的。

日軍同時判斷,美軍在塞班作戰中地面兵力也受到了嚴重損失,需要休整與增援補充,如果美軍發動對菲律賓或臺灣的登陸戰役,最早將在9月發動。而菲律賓的駐軍缺乏訓練與裝備,要具備足夠的戰鬥力起碼要等到1945年3月以後,因此如果美軍在1944年發動菲律賓戰役,那麼日軍必敗。

第14師團對自身的防禦也做了評估,第14師團經過測算推演認爲,美軍要真登陸帕勞羣島,以師團現有戰鬥能力在孤立無援情況下,雖然沒有確保帕勞的把握,但與美軍幹上2-3個月是不成問題的。日軍第14師團在帕勞羣島的彈藥不是很充足只有半個會戰份,但主島糧食供應不成問題,足夠6個月使用,日軍第14師團的參謀部門認爲,師團的官兵訓練有素,作戰經驗豐富,槍法精湛,精銳無比,只要注意節約使用彈藥用半個會戰份的彈藥打3個月是可以的,認爲主島至少可以與美軍幹3個月不淪陷,貝里硫島因是荒島糧食不多而且水源稀少戰鬥打響後難以確保水源,所以堅持不了太長時間,但最少也能與美軍幹上1個月。日軍第14師團上下確信只要美軍敢來帕勞登陸,必然撞個鼻青臉腫,即使師團最終覆滅也會讓美軍遭到難以承受的重創。

日軍從所羅門羣島、馬紹爾羣島和馬里亞納羣島的失敗經驗中總結出了一套全新的反兩棲作戰島嶼防禦方案,他們放棄了早期的海灘周邊防禦和魯莽的“萬歲衝鋒”,採取將島嶼地勢複雜化的蜂巢式系統建構內島防禦鏈,將一味的猛打猛衝變成了對美軍的持續消耗戰。中川州男更是利用崎嶇的地形,建築了一套由加強掩體、山洞和地道等方法共同組合而成的複合式防禦系統。

日軍的主要防守工事設在貝里琉島的制高點—— Umurbrogol山——一座完全由丘陵和懸崖峭壁構成的小山。在Umurbrogol山的山頂可以看到島上大部分區域,也包括小島南邊的機場。Umurbrogol山上有500多個石灰石山洞,彼此之間還有通道相連。這些山洞多爲礦洞,繼而被日軍利用並修築成防禦工事——工兵在洞口安裝了滑動式裝甲鐵門,用於架設大炮和機槍。同時日軍還在山上的其他工事處安放了81mm和150mm迫擊炮、20mm雙聯機關炮,並配備了反坦克和防空小分隊。爲了防禦火焰噴射器和手榴彈,日軍駐守的山洞入口通道都是向上的斜坡。這些山洞和碉堡組成了一套巨大的、遍佈整個貝里琉中央地區的防禦系統,很有利於日軍戰術撤退和重佔這些區域,並很好地鞏固了日軍的防線。

貝里琉島戰役是在什麼背景發生的?戰前形勢是怎樣的 第4張

日軍在灘頭也不忘把地形優勢利用殆盡。貝里琉島北部盡頭有個9.1米高的海岬,正好俯覽下面的登陸灘頭——這裏後來被美軍稱作“點”。就在這塊小小的海岬上,日軍架設了一門47mm反坦克炮和6門20mm雙連機關炮,並堵上入口,僅留一條作爲機槍口的狹小縫隙。日軍還在3公里外的另一處類似地形上建造了同樣的工事。同時,日軍還在整個灘頭上埋下了數千枚地雷和重型炮彈,這些修改過引信的爆炸物只要有人或裝甲車輛在上面走過就會爆炸。 最後,日軍在灘頭上留下了一個大隊抵抗登陸的美軍,但實際上他們的主要工作就是延緩美軍的登陸速度、並把他們引到島內日軍的防禦工事前。

美軍對帕勞羣島的登陸計劃是1944年9月15日動用陸戰1師與陸軍第81師共42000兵力,首先登陸貝里硫島與昂格爾島,計劃用2天時間徹底佔領這2個島,並在10月登陸帕勞主島巴伯爾土阿普島,並在10月15日以前完全控制整個帕勞羣島。這是個非常樂觀的計劃,美軍認爲日軍部隊就那麼一點,而且是輕裝部隊火力有限,不會對美軍構成大的阻礙,誤以爲帕勞的第14師團與他們在關島碰到的架子師團是同樣類型的部隊,結果戰鬥打響後美軍在貝里硫被日軍狠狠扇了個大耳光,使這個樂觀的計劃變成了個笑話,最終攻打帕勞主島的計劃也不了了之。

不過美軍的登陸帕勞計劃卻險些流產,在9月初期,美軍出動陸軍重型轟炸機以塞班爲基地配合海軍的艦載機對菲律賓以及帕勞進行狂轟濫炸,海軍的哈爾西將軍通過轟炸以及空中偵察報告得出一個結論,他認爲菲律賓地區日軍的兵力以及防備都十分虛弱,根本就沒有必要去登陸帕勞,直接攻擊菲律賓就能成功,因此他提出1個方案直接攻打菲律賓跳過帕勞,而海軍的尼米滋將軍則堅決反對哈爾西的方案,他認爲帕勞地理位置重要,奪取帕勞爲基地向西可以攻擊臺灣,向北可以攻擊日本本土,向南可以攻擊菲律賓,而且帕勞羣島有設施完善的良港,不奪下來日後可能會成爲日本聯合艦隊殘餘逃避打擊藏匿的避風港。這兩人誰也說服不了誰,最終參謀聯席會議下了最後決定,不攻擊帕勞,直接攻打菲律賓。

但不攻打帕勞的電報晚到了48小時,美軍登陸帕勞羣島的航空準備已經發動,美軍的艦隊已經開始炮擊帕勞羣島的昂格而島與貝里硫島,美軍登陸部隊早就已經登船並已經航行到了帕勞羣島附近,麥克阿瑟也來不及取消登陸命令了,因此尼米滋決定按原計劃登陸帕勞羣島。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