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作爲相邦,爲什麼不支持秦國早日攻滅六國?

本文已影響2.71W人 

衆所周知呂不韋是秦國後期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雖然是商賈出身,但是政治眼光獨到,老辣,那麼作爲相邦,他爲什麼不支持秦國早日攻滅六國?

子楚英年早逝後,秦王之位由他的長子嬴政繼承。當時嬴政年僅十三歲,所以呂不韋便以相邦身份協助其處理軍國大事,爲了表示對呂不韋的尊重,嬴政尊稱呂不韋爲“仲父”。在此後九年時間裏,“仲父”呂不韋擔任着秦國實際掌權人的角色。

呂不韋作爲相邦,爲什麼不支持秦國早日攻滅六國?

隨着秦王嬴政日漸成長,他與呂不韋之間嫌隙越來越大,其中兩人關於秦國是否應該東出攻滅六國的分歧尤爲明顯。嬴政認爲秦國一家獨大,早已具備了攻滅六國的實力,而呂不韋則總是以時機尚未成熟進行推脫。期間秦軍雖然多次東出對趙、魏等國發起軍事打擊,但遵照呂不韋的指示,每次都是幹一票就走,完全沒將滅國戰考慮在內。那麼問題來了,呂不韋爲什麼不支持秦國統一六國呢?我們無法得知呂不韋當時的真實想法,但可以通過後來發生的歷史事件倒推呂不韋的做法是對是錯。

呂不韋作爲相邦,爲什麼不支持秦國早日攻滅六國? 第2張

秦王嬴政親政後開始積極籌備統一大計。從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國在九年時間內相繼攻滅了韓、趙、魏、楚、燕、齊,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大業。從這個結果來看,顯然是嬴政對,呂不韋錯。然而後來發生的事情卻讓人對這個判斷又產生了一些新的想法。

秦在統一天下前威震西陲數百年,在“戰國七雄”中位列榜首也有一百多年時間。然而秦統一六國後僅僅過了十四年就被推翻,從鼎盛到衰亡的速度之快足以使旁觀者感到費解。

呂不韋作爲相邦,爲什麼不支持秦國早日攻滅六國? 第3張

有人認爲秦亡於暴政。可事實上,從睡虎地秦墓竹簡出土的資料來看,秦的暴政與東方六國並無本質不同,百姓們早已習慣了這種壓迫。所謂的“天下苦秦久矣”其實只是反秦宣傳口號,當時天下百姓一直都很苦,誰來當這個家都沒什麼區別。

還有人認爲秦亡於二世昏庸。秦二世是個昏君這點沒什麼可爭議的,可問題是他上臺沒多久就出現了天下大亂,古代交通、信息都極不發達,許多地方甚至都不知道皇帝老子已經換人的事情。所以把“黑鍋”都扣到秦二世頭上未免有失公允。換句話說,如果秦二世接手的不是個“爛攤子”,那麼他再敗家也能敗個好多年,怎麼都不至於屁股還沒在皇位上坐熱,各地反秦的浪潮就已洶涌而至。

呂不韋作爲相邦,爲什麼不支持秦國早日攻滅六國? 第4張

所以造成秦朝短命的主要原因並非暴政,也非秦二世太蠢(事實確實很蠢,但根本問題不在他身上),而是秦統一天下的戰略存在硬傷。

如果把“戰國七雄”比作七家大公司,那麼秦國就是具活力和前景的公司。其他六國要麼主營業務停滯,找不到發展方向。要麼日薄西山,無力改變。按照這種趨勢下去,秦國會越來越好,而東方六國則會越來越爛。然而秦始皇一口氣將六國全部吞下後,秦國本來擁有的大量優質資產需要不斷填補到六國的不良資產中,結果把最具活力和前景的秦也硬生生拖垮了。類似情況在現今的大集團併購中也很常見,一家質地優良的集團公司在進行盲目擴張併購後反而使自己深陷泥潭。

再來說回呂不韋。呂不韋執政時期的戰略思想就是對東方六國進行軍事壓制,過一陣子出來打一下,然後脅迫對方割地賠款,秦國要錢、要人、要地盤,但不要你的國家。如此一來,秦國越來越強,而東方六國則成了秦國嘴邊的肥肉,什麼時候想吃就吃,又無需付出鉅額的治理成本。等到六國被吸乾榨盡,國內民怨沸騰的時候,秦再邁開統一天下的步伐顯然更爲有利。

因此,如果當時秦國能沿用呂不韋的治國策略,統一天下的時間可能會延緩,但秦朝國祚大概率不會短短十四年就宣告終結。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