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亡之後,陳壽是對姜維如何評價的呢?

本文已影響2.23W人 

蜀亡之後,陳壽是對姜維如何評價的呢?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本站小編一起往下看。

蜀國當時民生凋敝,己陷入了困境,內部對如何破困各執一詞,再也沒有一個能力和威望都強大的人整合。長於兵事的姜維,治理能力不顯著,他的避禍更像是變相擁兵自重,相當於蜀國的防長說"你們吵個沒完,我自己上",然後開始了自己的冒險。

蜀亡之後,陳壽是對姜維如何評價的呢?

這樣,蜀廷高層很難信任,一旦完成對他手中兵權的稀釋剝奪後,各派會將矛頭指向他,至此蜀廷可能會借頭一用,夷族殺身在所難免,但也是出於他自己的選擇。

蔣琬費禕等人在時,他們治理的蜀漢雖然沒有諸葛亮在時那麼富強,但也還算安穩。姜維軍事能力還可以,但政治能力是真不行。"民有菜色"也是姜維時期發生的事,當然,劉禪自己內政能力不行,他也得背鍋。

陳壽是譙周的徒弟,算是一個鴿派,在這個前提下,他覺得姜維不顧實際,窮兵黷武,這也是陳壽不把他和蔣費列爲一傳的原因。而且,《三國志》成書於晉朝,姜維的勝利就是司馬家的失敗,晉朝方面將他視爲死敵。

但惜字如金的陳壽偏偏引用了段"郤正說"誇他,並提出"人之談,常譽成毀敗,扶高抑下,鹹以姜維投厝無所,身死宗滅,以是貶削,不復料擿,異乎《春秋》褒貶之義矣",這恰恰與他的評曰"衆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相反。

這很令人深思。另外,至少延熙年間,季漢高層,也就是劉禪本人對北伐是支持的。主要表現爲:在姜維頻繁北伐期間多次大赦緩和矛盾補充兵力,在段谷大敗後復職大將軍等,以及那位"上承主旨"的陳祗堅決支持北伐也算是跡象之一。

段谷大敗後,也就是景耀年間。劉禪開始寵信宦官,懈怠朝政。也開始做追諡故人,給諸葛亮立廟等好像在刻意給季漢收尾一般的工作。個人推測,劉禪已經自暴自棄,覺得大勢已去,這時的他,對待姜維的北伐開始持反對態度,尤其在侯和一戰失敗後。

因此反戰派日漸被提拔,這也是姜維避禍的原因。劉禪信任他不會謀反,所以沒有動他的兵權,反而同意他帶着主力在沓中種田。而朝中各派,雖然早已將矛頭指向他,但即使是他的政敵諸葛瞻董厥等人,也只是想大將軍換成閻宇,把姜維貶爲益州刺史,絲毫沒有想殺姜維的意思。蜀漢沒有"借汝人頭一用,以安人心"的先例,但漢中失守,姜維確實要負主要責任。

蜀亡之後,陳壽是對姜維如何評價的呢? 第2張

所以,如果這一戰蜀漢沒有滅亡,姜維可能會被奪兵權,因爲季漢朝廷絕對不可能再讓他帶着主力玩這樣的冒險招數了。但他應該不會被殺更不會被夷三族,因爲姜維沒想過謀反,季漢代也自始至終都沒有懷疑過他的忠誠。

三國志姜維傳裏有一段"郤正說",可以看出姜維人品沒有問題。而且最後的"幽而復明",也可以看出他並不是對蜀漢不忠啊。要是姜維立馬去支援漢中,武都還要不要了。

整體防線垮塌去責怪一個將領而不是國君,所以成都就應該按兵不動,就靠漢中和姜維4萬人幹到底麼。這次蜀漢滅亡明明就是投降派佔主導,守關將士軍心渙散,後方後備軍能力低下,陽安關這麼重要關卡管理不善居然還有叛將。以劉禪爲首的投降派早就想放棄漢中了還有人沒看出來麼。

劉禪他們就是想着漢中不丟最好,丟了也行,只要成都方面的嫡系部隊沒啥損失,守住四川盆地多好,還能方便直接管理呢,誰成想讓鄧艾攪了"好局"。

所以這口大鍋怎麼就讓領兵3萬防守武都陰平線的姜維全背了?再多說句,指望什麼錯守諸圍更是可笑至極,丞相那個時代兵可堪用,這麼守是守得住的,蜀漢末期這兵員素質,關卡不立即投降就不錯了。

所以說,守城靠的是將士還是險要?將士不經常拉練戰鬥,又怎麼能保持戰鬥力?認爲姜維改變漢中守策和屯田沓中都是一種激進的戰略,有意吸引魏軍來攻漢中,最大限度殺傷魏軍有生力量。否則持續的防守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溫水煮青蛙。只是他沒有算到陽安關的失守這麼快。不過還有是有希望,沒有鄧艾的江油突進,迎接鍾會的就只有失敗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