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不用百姓一粒米就養活百萬軍隊 崇禎時期爲何沒有錢發軍餉

本文已影響6.51K人 

朱元璋不用百姓一粒粟竟能養兵百萬,爲何崇禎卻無錢發軍餉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大明建立之初,朱元璋曾得意地自誇:吾養兵百萬,要不費百姓一粒米。

然而,到明末時,崇禎爺爲了籌集軍餉費盡力氣,依然解決不了軍餉問題,依然有大量士兵因爲軍餉譁變、逃亡,甚至造反。

不是說了養兵百萬不需百姓一粒米嗎?怎麼最後變成這樣了呢?

朱元璋不用百姓一粒米就養活百萬軍隊 崇禎時期爲何沒有錢發軍餉

朱元璋的思考

朱元璋打天下時,軍隊主要由參與起義的農民和征戰中收降的士兵組成,沒有固定來源。

天下大定後,朱元璋與劉基等人商議,決心確立一套新的兵制。朱元璋與劉基等人回顧歷史,總結歷代兵制的經驗。

他們認爲:古代軍制,主要有兩類,一爲徵兵制,二爲募兵制

徵兵制之下,兵民合一,全國皆兵,遇有戰事,可徵集作戰,事定歸農,兵源有保障,切能減少平是的軍費開支,更能防範領軍將領擁兵自重。

然而,壞處也是明顯的:兵民合一,士兵都是農民。如果戰事時間比較長,就會耽誤農業生產,不能持續。

募兵制之下,士兵都是應募而來的職業兵,訓練時間比較長,作戰能力比較強,其數量和服役年限不受農業生產束縛。

然而,壞處同樣明顯:募兵不從事生產,需要財政經費來養,給國家帶來了比較沉重的財政負擔;同時,兵爲將所募集、訓練、指揮,容易“兵爲將有”,造成武將擁兵自重的問題。

朱元璋決心吸取兩者之長,避免兩者之短,採取屯守合一的衛所制

朱元璋不用百姓一粒米就養活百萬軍隊 崇禎時期爲何沒有錢發軍餉 第2張

屯守合一

朱元璋將隨他一部分打天下的從徵軍士,加上羣雄爭戰中投降或被俘的軍士,以及因“罪”被罰充軍者,以三家抽一丁籌的軍士組織起來,另立戶籍,父死子繼,世代爲兵,形成軍戶。

這些軍士編於衛所之衆,既屯田生產又守衛地方,形成一個自給自足的武裝集團。

如此,朱元璋既有了專門的軍戶,擁有能夠保障訓練的常備軍,又能自給自足,減輕廣大民戶的負擔。

如此,朱元璋自豪:吾養兵百萬,要不費百姓一粒米。

明初時,這一制度確實非常有效。

大明能在初期頻繁的戰爭中連續取得重大勝利,又能繼續生產秩序的恢復與發展,與這一制度的有效運轉是分不開的。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一制度的弊端也逐漸顯現。

朱元璋不用百姓一粒米就養活百萬軍隊 崇禎時期爲何沒有錢發軍餉 第3張

過時:無能之將以統無制之兵

明初時,軍戶或者是開國戰爭中鍛煉出來的百戰精兵,或者是擇優而選出來的精壯人士,戰鬥力自然沒得說。

然而,虎父未必生虎子,世襲世襲,傳過幾代後,後代在整體軍事素質上自然難以比肩前輩,戰鬥力逐漸下滑。同時,“屯守合一”雖然減輕了民戶負擔,但軍戶的負擔就重了。

軍戶既要從事生產養活自己,又要承擔作戰任務,其負擔沉重,收入水平自然低於民戶。

而隨着大明的逐漸腐敗,一些將領開始“佔閒”,也就是讓軍隊給自己幹私活,進一步剝削軍戶,導致軍戶待遇低下,難以養家餬口了。

這種情況下,許多人開始逃亡。到嘉靖年間,逃亡的軍士居然佔到了在籍軍士的一半以上!而且,逃離“體制內”去謀生者,自然多是精壯之人,反倒是老弱之人多留在軍中!

同時,軍戶中,衛指揮使一下的軍官職務,也爲世襲!自然,隨着時間的推移,軍官也逐漸多爲紈絝子弟,缺乏基本的軍事素質。

如此,到嘉靖年間,衛所軍已是“無能之將以統無制之兵”,完全不堪用!

朱元璋不用百姓一粒米就養活百萬軍隊 崇禎時期爲何沒有錢發軍餉 第4張

募兵制救場

到倭寇之患嚴峻時,衛所軍不堪用的情況暴露無遺。衛所軍已不堪用,但抗倭還得抗!

於是,大明開始重視起募兵來。譚綸、戚繼光等人,募集精壯,訓練成精兵,在抗倭戰爭中立下不朽功勳!

此後,募兵基本成爲一種制度固定下來。戚繼光、李成樑等人的募兵也一度撐起了大明國防的重任。

募兵制的“變種”:漸不堪用的募兵

由於戚繼光等人募兵的卓越表現,大明極力推崇募兵制。萬曆年間,還有人專門寫文,洋洋灑灑總結了募兵十大優勢。

然而,事實上,募兵好不好用,關鍵看什麼人募,什麼人帶。

戚繼光這樣的良將,自然會精心挑選士兵,優中選優,又會精心訓練,使其成爲精兵。然而,如果是拙劣將領,缺乏必要的選兵、練兵本事,其效果自然不行了。

即使在戚繼光募兵時代,與其同時募兵的許多將領,其他效果也多一般。所以,募兵,不是一定能打,也不是全不能打,看募兵、用兵將領。

然而,明朝末年,一項制度的推行,從制度層面破壞了募兵的效率基礎!

募兵雖然發揮了相當作用,但將官既選拔士兵,又訓練士兵,更帶士兵作戰,士兵與將官的關係過於緊密,使朝廷不安。

朱元璋不用百姓一粒米就養活百萬軍隊 崇禎時期爲何沒有錢發軍餉 第5張

朝廷爲了避免“兵爲將有”的局面,採取的方式是:“募者一官,統者一官,彼此不相照應”。

如此,募兵者反正以後不會用兵,軍隊打得好不好不關他的事,所以只想應付了事,隨便招人。

如此,明末的募兵,多不是當年戚繼光時的“鄉野老實之人”,多是“遊事無賴之徒”,戰鬥力嚴重下滑。

這些素質低劣的募兵,平時吃軍餉,到了打仗的時候麻溜逃亡,然後換個不打仗的地方再應募,反正就是隻吃飯不打仗。

而這就給了統兵之將“發財”的機會:反正打起仗來都會逃嘛,誰也說不清他們是什麼時候逃的,所以,部隊有逃兵也不上報,乾脆“掛虛冒餉”,把逃亡士兵的軍餉放到自己口袋。

募兵之官,統兵之將,應募之兵,大家都很聰明,只是慘了國家!

朱元璋不用百姓一粒米就養活百萬軍隊 崇禎時期爲何沒有錢發軍餉 第6張

養不起兵的朝廷

募兵制發展之初,大明還有些家底,而募兵數量有限,所以朝廷還養得從容。然而,隨着形勢的發展,大明的財政已經養不起兵了!

萬曆年間,“三大徵”耗費巨大財力,其後,後金(清)崛起,更成爲大明的嚴重軍事威脅。

因此,朝廷的國防開支迅速膨脹。由於正常財政已無法應付,朝廷遂開始加派“遼餉”,以維持局勢。然而,由於人民負擔過重,各地紛紛起義。如此,朝廷又需要搞大量的錢,用來募更多的兵,鎮壓起義。

朝廷搞錢,自然又是加派“剿餉”、“練餉”,自然又進一步使老百姓無以爲生。

如此,起義軍的規模自然更爲龐大,甚至於,起義軍即便在軍事上失利,仍能迅速吸收大量失地農民,又再次坐大!

越亂,就越要募兵,越要搞更多的錢;越要募兵,越要搞更多的錢,就會越亂!大明的財政,在死循環中徹底崩潰!

朱元璋不用百姓一粒米就養活百萬軍隊 崇禎時期爲何沒有錢發軍餉 第7張

如此,軍中糧餉不足的情況越發嚴重,國庫空虛,無法按時發餉,“士不宿飽,馬日匱飢”,士兵往往或逃亡,或爲索取軍餉而發動兵變,甚至投入反明武裝!

衛所兵壞了,募兵也壞了,“舉天下之兵,不足以任戰守”,大明帝國的軍隊已不能支撐這個維繫了200多年的帝國大廈,甚至···成爲摧毀大廈的重要力量!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