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滅亡時,明朝的廠衛組織爲何沒有與李自成對抗?

本文已影響1.5W人 

廠衛是明朝內廷偵察機構。廠,指東廠西廠、大內行廠;衛,指錦衣衛,合稱廠衛。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李自成打入北京的時候,廠衛組織就只剩下東廠和錦衣衛了。

特務組織,這是大明王朝歷史上的一個亮點,自明太祖朱元璋起,他便想着建設一個以武裝和政治相結合的機構,不久後便誕生了錦衣衛,錦衣衛的誕生,是封建皇權達到新階段的標誌,也同樣是大明廠衛制度的開始。

明朝滅亡時,明朝的廠衛組織爲何沒有與李自成對抗?

之所以要建立錦衣衛,這與朱元璋“廢丞相、削功臣”的執政思路有着很大的關係,比如洪武二十三年的李善長案、洪武二十六年的藍玉案,這兩個大案能夠波及到如此多的開國功臣,全都是靠錦衣衛暗中蒐集的情報,所以朱元璋才能製造自古以來對開國功臣團體最大的清洗。

除了蒐集情報以外,爲了加強皇權的脈絡,錦衣衛取代了許多以前朝廷的通訊機構,讓皇帝直接和官員溝通,明朝皇權對相權的迅速吞併,錦衣衛的存在功不可沒,雖然在洪武末年錦衣衛因爲執法殘暴被廢除,但利用過錦衣衛的皇帝,心理就像是被打開後的潘多拉魔盒:

不可能真的戒掉。

只要明朝皇帝不恢復丞相,只要還想高度集中皇權,那麼特務組織就得繼續開門營業,所以朱棣登基後,他恢復了錦衣衛這個組織,而在恢復錦衣衛的基礎上,朱棣進行了大膽的嘗試,那就是給特務組織加入一個新的變數:給太監管理。

朱元璋也好,朱棣也好,他們並不是信人的皇帝,對於文臣武將,他們更願意去相信宦官,因爲宦官在利益上與皇帝是一體的,而那些文臣武將則未必。

洪武年間,錦衣衛的“瞞報”、“私刑”都超出了朱元璋的控制,朱元璋給予先斬後奏的特權,讓錦衣衛把大明朝堂都玩壞了,所以朱元璋要廢除錦衣衛制度,而朱棣登基後,回顧他爹用特務組織失敗的根源,他總結一個道理,那就是錦衣衛的領導者有私心,如果換一個沒有太多私心的,那就好領導了。

明朝滅亡時,明朝的廠衛組織爲何沒有與李自成對抗? 第2張

有了理論就去實踐,有了想法就去幹,於是,東廠誕生了。

東廠,全名“東緝事廠”,是朱棣在永樂十八年建立的新特務組織,而東緝事廠的招牌,就跟其名字一樣,主要是以“緝事”爲主,但具體做些什麼,仍然是看皇帝的意思,簡單來說,皇帝覺得是“事”,那就是事,東廠就有義務參與其中,緝事的標準完全在於皇帝。

其實東廠和錦衣衛的職能是差不多的,直屬於皇帝,進行各種監管官員的事務,甚至同樣帶有“私刑”的特權,而朱棣之所以還要設立東廠,目的有兩個:

一、將宦官引入特務體系,提純忠誠度。

二、連錦衣衛都納入監管範圍。

監管錦衣衛,這是東廠的一大特色,也證明了朱棣的“猜忌”比起朱元璋那是青出於藍勝於藍,對一個監管機構進行監管,這邏輯不是套娃,純粹就是不信任。

因爲錦衣衛始終是“衛所”模式,所以錦衣衛的人員補充必然會逐漸演變成固定的世襲模式,而朱棣的東廠,則是以太監爲領導,仍然以錦衣衛人員爲架構的新組織,與有編制的衛所制度不同,因此東廠自建立那天起,就壓了錦衣衛一頭,並且還在吸錦衣衛的血。

東廠的建立讓朱棣“高枕無憂”,要說忠誠,沒人比這些太監更忠誠,他們沒有老婆,沒有孩子,甚至連家人都沒有幾個,他們精神上最大的寄託,就是皇帝。

或許說到這裏,有人就覺得這羣太監會不會不太靠譜,畢竟有能力、文化、思想的人誰會去當太監,而沒能力的人,領導特務組織那不是坑皇帝嗎?

沒有文化?

那就給他們文化。

明朝滅亡時,明朝的廠衛組織爲何沒有與李自成對抗? 第3張

朱棣時期,他在太監內部設立“書堂”,讓太監也像科舉學子一樣上課讀書,所以大明朝的太監,大多數都是出口成章的文化人士,爲了讓太監好好給皇帝服務,朱棣進行了自古以來關於太監這個羣體最大的改革。

因此東廠可謂是全方位“碾壓”錦衣衛指揮使:

要比受寵,錦衣衛輸了。

要比文化,錦衣衛可能還真的比不過。

要比武功,這羣太監已經沒有寄託了,錦衣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時間,太監們完全都能拿來練武,最重要的是他們少了一個死穴,真打起來的話,錦衣衛未必那麼能贏。

不過還是東廠再怎麼厲害,那也只是領導階層的太監厲害,其主要組成部分還是錦衣衛,所以東廠的人數一直就不多。

東廠受寵,但隨着時間推進,東廠內部也出現了固化的利益集團,其實太監不是沒有私心,只不過他們的“利益點”要比一般的文臣武將難找,只要願意找,還是能找到,所以到了明憲宗朱見深時期,皇帝開始對東廠也不滿了。

明憲宗成化十二年(1476年),北京經常鬧出人口失蹤案,一則“妖狐夜出”的謠言席捲着京城,就連在宮裏的朱見深都怕了,而當時有一個道士試圖進宮刺殺朱見深,可面對大量的失蹤案、刺殺案,東廠竟然無動於衷。

無動於衷可能就是受利益蠱惑了,所以朱見深趁勢讓萬貴妃的寵官:太監汪直設立“西緝事廠”,史稱西廠。

西廠存在的意義就跟其名一樣,跟東廠對立,說白了,就是跟東廠對着幹。

明朝滅亡時,明朝的廠衛組織爲何沒有與李自成對抗? 第4張

而西廠是汪直帶着百來個太監臨時組成的,別看人不多,時間又那麼短,西廠橫空出世,正如當年東廠強壓錦衣衛一般,讓東廠啞口無言,因爲西廠的人就是從東廠調來的,兩個廠拼的就是誰受皇帝寵。

也是西廠建立後,北京上層社會再次動搖起來,因爲這羣“新人”太狠了,沒有大臣與他們有交情或者是深層次的利益關係,西廠就像是初生的牛犢,也是帶着三把火上任的清官:權財看淡,不服就幹,主打就是一個“忠誠”。

一時之間,北京的官員哀怨連連,很多人甚至覺得是朱元璋歸來了,而大小官員們紛紛上書抗議,要求裁撤西廠,一開始,朱見深是完全看不到上書,因爲汪直看到誰露頭都會迅速扼殺,也是後來內閣大臣們聯合上書,指出有“異象叢生”,才嚇得朱見深撤掉了西廠。

後來西廠也恢復過一次,但瘋狂了幾年後,隨着汪直倒臺也就徹底關門大吉了,而西廠下一次“重新開張”,則是在明武宗時期,明武宗時期的宦官也是出了名的厲害,以劉瑾爲首的“八虎”權傾一時,所以西廠再度被恢復,成爲了劉瑾等人濫用權力的掩護。

劉瑾掌握廠衛大權時,還特別搞了個“內行廠”,等於是將東西廠的核心人員再次精簡,挑出專屬於他的心腹,如果說東廠是錦衣衛的腦子,西廠是東廠的腦子,那麼內行廠就是整個廠衛機構的腦子。

但內行廠的建立者不是什麼好人,內行廠自然是很快就會倒臺,隨着劉瑾被明武宗消滅,西廠和內行廠也正式關停,大明混亂多年的特務組織,終於還是回到了東廠和錦衣衛的簡單結構。

明朝滅亡時,明朝的廠衛組織爲何沒有與李自成對抗? 第5張

廠衛組織在北京淪陷時的表現:十分拉胯。

廠衛組織經歷這麼多年的變化,大明皇帝漸漸明白其中的道理,那就是沒有永恆的好制度,只有善用的皇帝,所以不能強求,更不能苛求廠衛自己能夠多忠誠。

比如在萬曆朝鮮戰爭的時候,數十年不上朝的萬曆帝就能把錦衣衛玩得出神入化,以前的錦衣衛窩裏橫,現在就能提前跑到朝鮮打探情報,這讓錦衣衛的“特務”意義真正的昇華了。

但在崇禎時期,崇禎爲了打擊“廠衛”的領頭羊魏忠賢,大大地削弱了廠衛的權力,相對應的,大明在此時經濟的衰落,讓廠衛的預算大大減少,沒有錢了,幹活的人自然就少了,曾經巔峯時期有十數萬人的錦衣衛,不知道還能剩下多少人,而剩下這些人裏,又不知道有多少能做事的。

其實錦衣衛和東廠對崇禎的“忠誠”就不怎麼樣。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在北京城破之前,崇禎堅信吳三桂勤王便能挽救局面,可他沒想到的是,上一個從遼東跑回來勤王的人,早被他在北京凌遲了,所以崇禎輸的不是兵馬,輸的是人心,勤王的吳三桂在半路上磨磨蹭蹭,最終等到了崇禎吊死在煤山的“喜訊”。

而李自成進入北京後,幾乎沒有錦衣衛、東廠的人員反抗,因爲能反抗的早反抗了,或許戰死了,那些不能反抗的,一般都是身價富貴的,他們根本不可能爲了崇禎殉國。

明朝滅亡時,明朝的廠衛組織爲何沒有與李自成對抗? 第6張

比如錦衣衛下屬的西司房的提督孫光,北鎮撫司指揮樑清宏、東廠掌印指揮使趙泗州,他們幾位“廠衛”大佬,就是在拿着錢財跑路的時候,被李自成的人追上活活打死,也從他們被打死的細節中可以看出,這時候的東廠也好,錦衣衛也好,已經成爲了名存實亡的組織了。

有沒跑成功的,也有跑成功了的,比如北鎮撫司的一位掌刑指揮吳邦輔,他就跑到了南京。

錦衣衛的種種表現,最讓人感到敬佩的唯有當時的錦衣衛的二把手,指揮同知李若璉,他得知北京城破後,便在家中自盡,雖然也沒有和李自成進行殊死搏鬥,但也還算是殉國,說起來也能夠以忠誠稱讚他的一生了。

這便是東廠和錦衣衛在北京城破後的表現,這簡直就是一副衆生相,而能被記載下來的,都是廠衛組織裏面的“大人物”,大人物都尚且如此,那更多的小人物更不用說了,或許有錦衣衛都不敢暴露自己曾經是錦衣衛的身份,只能隱姓埋名了。

而錦衣衛和東廠最後的表現算不算讓人失望呢?

其實嚴格來說,東廠也好,錦衣衛也好,給予他們一個“特種部隊”的帽子,那是言過其實了,他們就只是情報、特務機構,跟所謂的特種部隊是完全不沾邊的,這也說明了他們的軍事實力、武裝力量在軍隊面前是拿不出手的,他們擅長的地方並不是正面戰爭。

面對大明的終局,廠衛組織其實無事可做了,大明不是缺少情報,而是缺少忠臣和信任,在李自成入京前,崇禎苦苦哀求大臣們捐錢來湊軍餉,可這些人寧願藏着上千萬白銀被李自成後來折磨得不得不交出來,也不願意給崇禎一個機會,所以大明亡在人心了。

明朝滅亡時,明朝的廠衛組織爲何沒有與李自成對抗? 第7張

比如被李自成嚴刑拷打的錦衣衛執掌者駱養性,他因爲花了足夠的錢保下了自己的性命,但要說他無能,大清第一個不答應,因爲駱養性在大清入關後,立即投奔大清,不久後成爲大清的第一個總督,還加太子太師,雖然這也有多爾袞拉攏漢人的意思,但沒有能力,也輪不到駱養性。

這就意味着,錦衣衛還有能力,還有一口氣,但很多人都躲了起來,他們不願意給大明賣命了,駱養性都是如此,又怎麼去苛求他人。

最後的最後,錦衣衛的“餘暉”還在南明政權的身上出現過一段時間,那就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錦衣衛指揮使:馬吉翔。

馬吉翔在大明滅亡後,藉口自己是“世襲錦衣衛”,混入了南明的核心權力中,而馬吉翔這個人喜歡拍馬屁,又貪圖享樂,能力很一般,他得以快速晉升,既因爲南明當時的弱勢,也因爲他馬屁拍得非常好。

但馬吉翔最後也還是陪着永曆到了緬甸,再後來的咒水之難中,馬吉翔殉國,這也讓錦衣衛不太好的名聲總算是找回了一點臉面,或許殉國非馬吉翔願,可這個結局,也算是爲了大明數百年的特務歷史,畫上一個還算光彩的句號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