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飲鴆止渴”歷史出處是哪裏?有什麼典故呢?

本文已影響1.24W人 

成語】: 飲鴆止渴

成語“飲鴆止渴”歷史出處是哪裏?有什麼典故呢?

【拼音】: yǐn zhèn zhǐ kě

【解釋】: 鴆:傳說中的毒鳥,用它的羽毛浸的酒喝了能毒死人。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錯誤的辦法來解決眼前的困難而不顧嚴重後果。

【成語故事】:

成語“飲鴆止渴”歷史出處是哪裏?有什麼典故呢? 第2張

東漢時,擔任過廷尉的霍諝,從小勤奮好學,少年時代就讀了大量儒家經書,在當地出了名。霍諝有個舅舅名叫宋光,在郡裏當官。由於他秉公執法,得罪了一些權貴,被他們誣告篡改詔書,從而押到京都洛陽,關進監獄。宋光下獄後,霍諝的心情一直不平靜。當時霍諝雖然只有十五歲,但各方面都已經比較成熟。他從小常和宋光在一起,對舅舅的爲人非常清楚,知道舅舅不可能幹這種弄虛作假的事。他日思夜想怎樣爲舅父伸冤,最後決定給大將軍樑商寫一封信,爲舅舅辯白。信中有這樣一段話:“宋光作爲州郡的長官,一向奉公守法,以便得到朝廷的任用。怎麼會冒觸犯死罪的險去篡改詔書呢?這正好比爲了充飢而去吃附子,爲了解渴而去飲鴆呢?如果這樣的話,還沒有進入腸胃,到了咽喉處就已經斷氣了。他怎麼可能這樣做呢?”樑商讀了這封信,覺得很有道理,對霍諝的才學和膽識也很賞識,便請求順帝寬恕宋光。不久,宋光被免罪釋放,霍諝的名聲也很快傳遍了洛陽。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