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說劉表枉爲羣雄之一,不能與曹操等人爭天下?

本文已影響2.69W人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劉表也是亂世羣雄之一,爲何歷史上對劉表的評價不高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劉表枉爲羣雄之一,進不能與曹操等人爭天下,退不能守疆闢土,最後自己撈個憂鬱而終的結局。他在羣雄眼裏就是個“漂亮的草包”,中看不中用,也是一個偏於一隅,苟且偷安的“鼠輩”。這也是歷史對他評價不高的主要原因。

第一,劉表胸無大志,苟且偷安,被天下人恥笑。

劉表這個人胸無大志,沒有大志向,不是一個有雄才大略之人,更沒有什麼緊迫感和進取心,曹操的謀士郭嘉,就曾經譏笑過劉表,說他只是一個言過其實的諸侯。

劉表這個人,最大的願景,就是守好他的一畝三分地,所以,不管誰和誰發生了矛盾和戰爭,他都安然不動,作壁上觀,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樣子,在官渡之戰的時候,袁紹曾經派人向袁紹求助,請求他率兵偷襲曹操的後方,劉表表面同意,實則按兵不動,也不幫曹操,後來曹操征伐烏丸,劉備勸他突襲許縣,他也不聽,依然我行我素,按兵不動,結果錯失良機。

《三國志*郭嘉傳》郭嘉:表,坐談客耳。

所以說,劉表的胸無大志,採取了苟且偷安的政策,致使自己在東漢末年的諸侯們的眼中只是一個漂亮的“草包。”

第二,劉表是一個沒有度量的諸侯,不聽忠言,是一個剛愎自用之人。

官渡之戰的時候,劉表坐山觀虎鬥,他的謀士韓嵩和劉先就勸劉表起兵,爭取天下,而不是一味地採取“自保”,的模式,給他指出了兩個作戰方針,要不趁機發兵,幹他一把,搶奪地盤,要不就支持一方,選擇立場,但是,劉表一句都沒聽,依然我行無素,這個時候劉表手下的一員大將站了出來,談了自己的觀點,於是乎,就派韓嵩到曹操那裏探個虛實,韓嵩回來後,對曹操是一頓稱讚,使的劉表心裏很是不痛快,懷疑韓嵩要背叛了自己,所以要殺韓嵩,後續劉表派人調查了下韓嵩,發現沒有問題,才作罷。

爲何說劉表枉爲羣雄之一,不能與曹操等人爭天下?

說實話,劉表這件事情,做的一點度量都沒有,《後漢書》記載,韓嵩臨行前,是有言在先的,韓嵩對劉表說,自我看來,曹公,英明大義,必將取得天下,將軍如果要打算投靠曹操,派我出使,本人是極度願意的。

但是如果心存猶豫,那就非常不合適,因爲韓嵩一到京師,皇上說不定會對我進行封賞,給我個一官半職,我能夠推辭,自然是好事,但如果我推辭不掉,從此韓嵩就成了天子的臣下,將軍的故吏了。以後就不能爲將軍效力,因此將軍要考慮好。

韓嵩,這個話說得實在透理,然而劉表卻沒當回事,堅持要求韓嵩出使,果不其然,漢獻帝封韓嵩爲侍中,韓嵩也站在了朝廷和曹操的立場上說話,劉表一看大怒,早都把韓嵩先前講的話,全都拋到腦後了,執意要殺韓嵩,韓嵩一看情形不好,又把臨行前的話又說了一遍,劉表的夫人也出來勸說,劉表還是怒氣未消,把韓嵩下了獄,後來經過調查,也沒有發現什麼問題,話說韓嵩這個人,等到劉表死了,曹操拿下荊州的時候才被放出來。

《三國志·卷六·魏書六·董二袁劉傳第六》:太祖與袁紹方相持於官渡,紹遣人求助,表許之而不至,亦不佐太祖,欲保江漢間,觀天下變。從事中郎韓嵩、別駕劉先說表曰:“豪傑並爭,兩雄相持,天下之重,在於將軍。將軍若欲有爲,起乘其弊可也;若不然,固將擇所從。將軍擁十萬之衆,安坐而觀望。夫見賢而不能助,請和而不得,此兩怨必集於將軍,將軍不得中立矣。夫以曹公之明哲,天下賢俊皆歸之,其勢必舉袁紹,然後稱兵以向江漢,恐將軍不能御也。

通過這一個事例就可以看出,劉表是一個沒有度量之人,也是一個沒有承諾信用之輩,但凡一個成就霸業者,必須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而劉表絕對沒有。

第三,劉表只是一個擁有一線實力,二流"資質"的東漢諸侯。

既無大志,又無度量,所以就造成了劉表的第三個問題,不會用人。劉備乃天下英雄,諸葛亮乃在世管仲,兩個都在身邊,他居然視而不見,中原賢人謀士南下荊州幾千人,也只見他光安頓,不重用。

爲何說劉表枉爲羣雄之一,不能與曹操等人爭天下? 第2張

劉表雖擁荊州之地,十萬之衆,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超級大軍閥,但他的用人機制,讓人堪憂,身邊重用之人竟是些蔡瑁,張允之輩,而曹操這邊有郭嘉,荀彧,孫權這邊有周瑜,張昭,這些謀士皆是有乾坤治世的能臣。對人才的重視程度,就會決定一個人的未來,這也是曹操和孫權爲什麼走到最後三分天下的主要原因。

所以說,劉表的用人機制,決定了他的一個人生高度,他雖然實力和地盤讓他可以混亂的東漢裏站穩腳跟,但他賢人不用,只用鼠輩的機制,使他成爲了其他諸侯的眼中釘,盤中菜。

第四,劉表“後繼無人”,成爲了一段“笑料”。

所謂“後繼無人”,不是說劉備沒有接班人,而是說他的接班人既不中用,又安排失當,劉表有兩個兒子,大的叫劉琦,小的叫劉琮,劉琦和劉琮都是劉表的的第一個夫人所生的,但劉表的第二個妻子蔡夫人已經將孃家侄女許配給劉琮,所以她希望劉琮做接班人。

爲何說劉表枉爲羣雄之一,不能與曹操等人爭天下? 第3張

當時的蔡氏族人已經控制了荊州的軍政大權,這個人以蔡瑁爲代表,因此,劉表沒有辦法,只好妥協, 打破了立長不立幼的規矩,立了劉琮當世子,而長子劉琦爲求自保,問計於諸葛亮,諸葛亮建議他遠離是非之地,劉琦就率軍去江夏,做了江夏太守。

劉表的這個安排,實際上爲後來的荊州的分裂埋下了隱患,荊州集團分成了兩排,一派是一劉琮爲名義的代表,背後的勢力是蔡瑁等人,而這些人都是典型的投降派,劉表死後沒多久,蔡瑁等人就鼓動劉琮投降曹操,另一派是以劉琦爲名義的,背後的勢力是劉備等人,而劉備這些人是鐵了心的要抗曹的。劉表生前的小心思,既不願意投降曹操,也不願意和曹操發生戰爭,只想保持中立而時變,但他只能生前做自己的主,管不了身後的事情,他的兩個兒子最終沒有一個成氣候的,他的荊州在他身後也易了主,而他的荊州輕易易主的故事,也成了當時的一個笑料。

因此,劉表沒有處理好自己的繼承者問題,導致了自己苦心經營多年的荊州,就在一瞬之間易了主,這件事情也成了劉表一輩子的傷痛。

第五,歷史上從來只會記載勝利者,而反觀劉表,他不是。

爲什麼歷史上會對三國中的劉備,曹操、孫權,那麼着重的在寫,就因爲他們是那個時代的王者,勝利者,他們三分了天下,而反觀劉表,只是一個三國曆史上出現的一個人物,說難聽點,就是一粒塵沙,歷史匆匆過,對於這種人物都是輕描淡寫。

其次,以劉表的實力和能耐,除了苟且偏安之外,也別無選擇,他的錯誤在於他的認知上,不明白一個道理,就是單靠防守是守不住荊州的,有時候,還得“以攻代守”。如果說,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話,那麼,劉表就是“治世之賢臣,亂世之庸人”,劉表最大的不幸,是生錯了時代,他出生在了羣雄逐鹿,弱肉強食的時代,

他的政策和舉措,不能讓他成爲一個強人,畢竟歷史的“撰寫本”一直都是由強者撰寫的。

所以說,劉表沒有成爲三國的主導者之一,沒有成爲一個勝利者,他對歷史的影響力和推動力太小,所以才導致世人對他的評價很低。

綜上所述:劉表首先不是一個勝利者,他沒有在三國中笑到最後,他只是三國中的一個諸侯,並且三國時期這樣類型的諸侯太多了,劉璋,袁術,呂布,比比皆是,

其次,劉表對於時代沒有貢獻性,也沒有推動時代的發展和進步,作爲一個諸侯,他的人格魅力缺失,也是後世無法對他做出高評價的原因。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