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岡石窟早期石窟有哪些特色?詳解早期石窟

本文已影響2.78K人 

雲岡石窟,原名靈巖寺、石佛寺。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州山南麓,武州川北岸。想知道雲岡石窟早期石窟有哪些特色嗎?早期石窟即今第16~20窟,亦稱爲曇曜五窟,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根據《魏書·釋老志》(卷114)記載:“和平初,師賢卒。曇曜代之,更名沙門統。初,曇曜於復法之明年,自中山被命赴京,值帝出,見於路,御馬前銜曜衣,時人以爲馬識善人,帝后奉以師禮。曇曜白帝,於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於一世。”文中記述的開窟五所,就是當時著名的高僧曇曜就選擇了鍾靈毓秀的武州山,開鑿了雄偉壯觀的曇曜五窟,揭開了雲岡石窟開鑿的序幕。第16~20窟即帝王象徵的曇曜五窟。平面爲馬蹄形,穹隆頂,外壁滿雕千佛。主要造像爲三世佛,佛像高大,面相豐圓,高鼻深目,雙肩齊挺,顯示出一種勁健、渾厚、質樸的造像作風。其雕刻技藝繼承並發展了漢代的優秀傳統,吸收並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羅、秣菟羅藝術的精華,創造出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

主佛像均模擬北魏王朝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世皇帝的形象,象徵北魏皇帝是如來佛的化身。其中一尊大佛的臉上和腳部都各嵌一黑石,據說與文成帝身上的黑痣部位完全吻合。曇曜顯然是在告示世人,文成帝就是佛的化身,君權神授,不可動搖。

雲岡石窟早期石窟有哪些特色?詳解早期石窟

在大佛周圍還雕刻有許多大小不等的佛像,簇擁着大佛,它們是羣臣的象徵。此外,還配有許多形狀。如雲岡石窟第20窟佛像侏儒的矮小人像,象徵民衆和奴隸。石窟頂部爲巨型浮雕,刻有手執樂器、凌空飛舞的飛天,把大佛襯托得更加雄偉莊嚴,更突出了皇帝至高無上的權位。整個洞窟儼然是一幅封建統治的圖象。

儘管北魏統治者建造石窟的本意是神化自己的統治地位,但是當時造型藝術家高超精湛的技藝、超凡的膽量和偉大的氣魄卻不能不令世人驚歎。依山開鑿的佛像大者可與山比高,小者僅有幾釐米。佛像表情各異,姿態萬千,有的面目清秀,有的容貌莊嚴,有的高大魁偉,有的體態安詳。曇曜五窟中有一尊高達13.7米的巨型露天坐佛,面部豐滿,造型雄偉,爲雲岡石窟的象徵。另一尊釋迦立像,身披千佛袈裟,東壁爲諸弟子造像,雕鑿技法嫺熟,堪稱佳作。一尊高達16.7米的釋迦佛坐像,爲雲岡石窟中第二大佛像。倚坐於須彌座上的交足彌勒佛,身着菩薩裝,衣紋特殊,別具一格。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